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顶格推进,破题起势、纵深展开!探路绿色城市建设,青岛呈现“盎然”之势!

青岛日报2021年7月22日1版

探路绿色城市建设,青岛呈现“盎然”之势

青岛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以来,坚持顶格推进,破题起势、纵深展开、初显成效

一场绿色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在青岛已经徐徐拉开。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新的宏伟蓝图中,绿色发展已然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显著注脚。面对这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青岛抢抓机遇,加紧制定路线图和施工表,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疾足者先得”。去年年底,青岛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从更高层面上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同时也意味着青岛将拥有更多“先发优势”,加快为全国绿色发展提出“青岛方案”,贡献“青岛力量”,在打造绿色城市发展样板之路上步履不停。

为了助力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为期两年的“绿色城市”试点期,对于青岛而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能否在此期间完成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是对一座城市全方位的考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绿色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化的多元参与机制、政府不同部门及不同层级间的协调工作机制、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等。

试点启动仅仅半年多时间,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政策支持,抑或是项目载体,青岛的试点工作已经破题起势、初显成效。把“绿色城市”试点工作顶格推进,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态、绿色建造、绿色生活四大领域,着力建机制夯基础、谋长远求实效。

眼下,各方力量正厚植绿色竞争力,催发绿色城市拔节生长,全面开启“盎然”奋进之势。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城市底色。资料图

顶格推进:统筹联动,“一盘棋”整体推进

绿色城市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公园,修几条路,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理念,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此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调度、精准指挥,更需要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针对此次试点任务,我们突出‘扁平、精准、系统’三大重点,着力建立起一套顶格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介绍。在体制机制方面,青岛坚持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各区市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针对试点工作量大面广、涉及部门职责交叉的实际,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建立大城市更新、大城市管理两大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切实做到日常管理模块化、工作运行扁平化,实现统筹联动一股劲、工作推进“一盘棋”。

精准施策,方能事半功倍。今年年初,青岛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青岛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也随之清晰——将试点工作细化为4大类27项具体任务,内化为城市长期行为和自觉追求。与此同时,出台今年的试点行动计划,制订年度30项具体工作目标,每项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可以说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坚”。

绿色城市建设是个一以贯之的过程,需要系统化推进。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波告诉记者,在专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专业机构“把脉”的同时,我市还围绕“绿色城市”试点任务,搭建政策、规划、标准、机制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

锚定“青岛路径”:“从点到面”逐个击破

有了顶层设计,也就意味着青岛拥有了一部绿色城市构建的“基本法”。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记者采访获悉,在执行落实层面,青岛也有了明晰的路径——把握“片区、平台、项目”三大关键,着力构建一个点面结合、协同联动的推进格局。首先确定了5个试点片区,重点在环胶州湾核心区域布局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青岛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西海岸新区零碳先行区、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目前各片区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其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等平台,提升试点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最后紧抓项目载体,培育一批以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零碳社区为代表的绿色城市建设标杆项目,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落地转化。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针对此,青岛与金融机构、企业主体合作“牵手”,打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多模式支持的“组合拳”。今年,我市先后开出全国首张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单、“减碳保”建筑节能保险保单,发放全省首笔1000万元“碳中和”贷款和首笔5亿元“碳中和”债券。目前,全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925.34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系统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城区“煤改气”清洁取暖建设,开工建设城市天然气管网176公里、加氢站3座,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20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城区全部达到清洁取暖要求。

据悉,目前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已实现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年新增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2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26.8万平方米,全市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339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接近4000万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试点期间,青岛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放在突出位置,一体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强功能、自然生态优环境。今年以来,全市轨道交通实现六线并网运行,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启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10.3万平方米,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43个,惠及居民5.5万户。

小麦岛不断进行生态修复,成为青岛热门的网红景点。资料图

未来可期: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

作为一座素来与绿色结缘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青岛最大的本土优势。

在城市建设方面,青岛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称号,一项项殊荣为这座城市积淀着底蕴,厚植着发展潜力。可以说,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接下来,青岛还将充分挖掘各个重点项目片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把重点项目片区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地位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品质价值的重要抓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提升重点项目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逐步向其他片区推广,全面带动绿色城市建设发展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对新的示范点做到成熟一个,命名一个,对已命名的示范点,每年进行复查验收,确保推进效果。

随着“绿色城市”试点的打响,青岛各方已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引领绿色低碳发展走向纵深,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下一步,青岛将持续探索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继续健全完善政策指标体系,优化做实重点项目片区,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让多方力量都投入绿色城市建设发展中。”陈勇介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青岛日报2021年7月22日12版

先行先试,青岛探索绿色城市发展新路径

五大片区展开试点,创新探索,形成上下协同、多点联动、各具特色的试点矩阵

青岛市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以来,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理念,首批确定了5个试点片区。重点在环胶州湾核心区域,布局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青岛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西海岸新区零碳先行区、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支持各片区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形成了上下协同、多点联动、各具特色的试点矩阵。

当前,各片区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创新发布全球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已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正加快推进新能源设施替换安装工作,年内一期建设完成后将实现社区高效清洁供能、全面智慧运维和能源系统低碳排放目标。其余试点区域均编制了具体行动方案,蹄疾步稳推进具体工作,努力探索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新路径。

青岛奥帆中心。资料图

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

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全面开展绿色生态园区研究。今年4月,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对接座谈,开展绿色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已完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与运营路径图研究项目建议书(讨论稿)》。项目建议书按照《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规划范围61.1平方公里,并形成“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节约集约”的规划原则。

青岛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域总占地4.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373万平方米,80%以上为非民用建筑,是集商务办公、酒店医院、文旅休闲和公寓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园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该区域将成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实验基地的核心区。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将遵循“循环、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的设计理念,利用海水源、空气源、污水源、太阳能、风能、工业余热及燃气等多种清洁能源实现高效清洁供能,建立高效、节能、循环可再生的综合供能服务体系。同时,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服务保障、能耗调控、能效评价等的智慧管理,将传统供能服务向生态化、智能化推进。

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80%。据估算,每年可折合减少标煤消耗8323吨、二氧化碳排放22472吨、二氧化硫排放71吨、氮氧化物排放62吨,减排效果相当于为我市增加千亩森林覆盖量。

西海岸新区零碳先行区

在西海岸新区,一个区域绿色建设发展的范本正日趋完善。在“双碳”目标下,西海岸新区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绿色发展新要求,瞄准“五个绿色工程”集中发力。

据悉,西海岸新区将实施风能、氢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工程,开展能源企业技术改造提质增效,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实施绿色科技支撑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挂牌揭榜鼓励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逐步加大绿色低碳技改项目支持比重,培育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以亩产论英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速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实施绿色示范工程,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业中实施“碳减排”试点示范项目,打造“双碳先行区”;实施绿色金融扶持工程,加快实施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强化绿色基金支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唯一合作的生态园区,双方致力于加强生态领域合作,探索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园区从建设之初就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绿色低碳建设发展路径,从最初的生态基底调查到生态指标体系、绿色规划体系和绿色标准体系的建立,再到绿色低碳建设实践和规划实施评估,不断自我修正,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园区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建筑示范区,确定了100% 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同时引进德国DGNB标准体系;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方面,引入德国PHI被动房技术,结合青岛气候带特征制定本土化标准,规模化推广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此外,园区还是青岛市首批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结合本地可再生资源禀赋,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风能和泛能网技术,构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和综合能效。

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

零碳社区是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山东省首个“零碳社区”项目,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位于浮山湾畔,建筑面积22.71万平方米。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海尔洲际酒店燃气锅炉项目、媒体中心海水源热泵项目、国际会议中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奥帆博物馆零碳展厅、零碳社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据介绍,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将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等清洁能源技术,对区域范围内多座建筑的能源系统进行能效提升,因地制宜地进行系统更新改造,尽量降低施工过程的碳排放,并运用能源互联网、BIM、智慧能源控制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致力于打造一个“清洁、零碳、智慧、人文”的社区。据初步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够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千瓦时,节约用热量2.2万吉焦,节约燃气量5500标准立方米,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整理)

城市建筑里的“绿色基因”

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339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一座建筑的亮眼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建设高度和规模,更在于绿色建造理念的影响力以及在技术上所达到的高度。

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在建筑品质方面,青岛市新建民用建筑已实现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年新增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2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26.8万平方米,全市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339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接近4000万平方米。

以“青岛第一高楼”海天中心项目为例,历经五年的建设时间,369米高楼完美呈现,高耸入云,并于上个月正式投入运营。作为青岛唯一一个LEED金级与新国标绿色建筑三星双认证的超高层建筑,意味着该项目的绿色建造理念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标准体系中,均达到了领先水平。据悉,在规划阶段,海天中心就立足于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管理上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确保各类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各功能空间的合理规划、采光与通风的健康舒适、各类能源的节约利用,以及整个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海天中心。刘 栋 摄

在前期建造阶段,海天中心项目不仅在初步设计阶段引入BIM技术,避免上千处设计变更,还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实现BIM应用,实现多专业协同、管线综合、工程量统计、交通模拟及人员疏散等工作的高效进行,是青岛首个深度应用BIM技术的超高层大型综合体项目。此外,还大规模采取装配式建造模式,不仅节约了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还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外部幕墙是决定建筑颜值的关键一步。举目远眺,海天中心如海浪凌空,浪尖收尾,在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闪闪发光。记者采访获悉,仅T2塔楼就有9546块单元幕墙板块,被称为“会呼吸的单元式玻璃幕墙”。 “这种单元式设计采用平推窗或通风器,天气良好的时候随时可享自然通风,三座塔楼均配置PM2.5过滤的新风系统,可带来40立方米/小时/人的新风量,进而保证室内空气清新、舒适。”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幕墙采用夹胶中空超白玻璃,外片玻璃进行半钢化处理,既能保证室内观景通透清晰,也降低了幕墙光污染。

在节能减耗方面,海天中心的写字楼、商业部分采用“冰蓄冷”技术,转移建筑的用电负荷,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利用峰谷电价差来降低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费用,降低配电设备和制冷设备的容量。此外,项目还采用余热废热回收利用系统,与传统方式相比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4.1吨。

绿色建筑对电能消耗也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海天中心的绿色光照系统,最大程度实现了舒适度与节能化的兼容。其中精品办公区域采用智能照明,可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酒店客房与海天公馆室内均采用LED光源,可根据日照情况调节窗帘和照明亮度;公共空间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LED光源。据统计,海天中心采用的节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省用电量49%。(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建筑固废再生的“零碳路径”

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累计完成1.1亿吨,年设计利用能力达到5865万吨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通过多年发展,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完成1.1亿吨,年设计利用能力达到5865万吨。眼下,我市正在培育一批以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零碳社区为代表的绿色城市建设标杆项目,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落地转化。

轰隆作响的巨大流水线上,成千上万吨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在经过分拣、剔除及粉碎等一系列工序后,在此“变废为宝”,加工成为可再生骨料以及各类建材制品。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颗粒和废水均被回收利用,制作成建材产品。与此同时,蒸压生产线上所产生的多余蒸气也统统被收集起来,用作发电和海水淡化。整个园区形成闭环循环,不产生任何废水废气和碳排放……



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

这一系列场景正在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内逐步上演。据测算,全面投产后,该产业园的建筑固废年处置量将达到500万吨,在全国率先做到全程零粉尘、零固废、零污水排放,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处置能力,这个能把建筑固废“变废为宝”的零碳产业园区都将领跑全国。

近日,在青岛绿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产业园区看到,占地158亩的园区内多个现代化厂房已完美呈现,其中破碎生产区等已率先投产,一车车的建筑垃圾废弃物在这里“回炉重造”,得到资源化再利用。据了解,力争九月初整个园区将全面达产。

与其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区不同,在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内,这个建筑固废处理的全过程均在厂区内完成,并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最大程度降低了露天作业场地中因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而造成对空气的污染。

“整个建筑垃圾处理过程,园区做到了‘五个零循环体系’,即零废弃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产业园区。” 陈勇告诉记者,在废弃物处置方面,园区已拥有16项专利,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的粉尘,作为掺合料用于混凝土和墙板的生产,或者用于粉煤灰蒸压砖和水稳基配碎石的生产。剩余的骨料还会制作成不同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废水回收方面,园区从开源和节流两个途径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利用,首先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场内进行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回收清洗骨料废水中的泥沙,用于生产快干高强防水的水稳基配碎石,或与红砖骨料混合生产粉煤灰蒸压砖。其次,园区内设计了雨水收集渠,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生产。

在废热回收方面,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次蒸汽用于磁悬浮发电,二次蒸汽用于PC蒸氧室以及海水淡化系统,产生的高温淡化海水为附近的居民小区供暖供热水,三次蒸汽经蒸汽发生器后变成高压蒸汽,用于生产板材和粉煤灰蒸压砖;在废热回收方面,园区设计了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在烟囱内增加了海水循环系统,将烟气降温至40摄氏度的同时,也预热了海水,实现了无色无热无味的烟气排放,为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贡献了力量;在能耗控制方面,项目采用了光伏一体化设计,在厂房建筑屋顶以及南立面铺设光伏,发电总量可解决生产和照明的用电需求。同时场内所有的混凝土搅拌车都采用电动车,利用厂区内光伏绿电进行充电,实现整个园区的零碳能源系统建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王凤一 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