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研发机构代表着城市的创新力,也成为当今城市竞争的发力点之一。
日前,城阳区出台《关于引进优质科技资源建设高端研发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高校院所,大手笔引进高端研发平台——每家高端研发机构最高资金支持5000万元。
自青岛市2017年《高端研发机构引进管理办法》到期后,城阳区这一新政也是青岛市区两级首个高端研发机构引进的扶持政策。
01
支持力度提升,评价看重产出
《意见》明确,引进范围是由城阳区以外的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高校、企业,部属科研院(所)、山东省属科研院(所)等单位,重点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生物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为主。
与2017年城阳出台的同类政策相比,《意见》强调了方案设计、第三方专家评审,对具体的指标要求反而有所减少。除要求拟落地机构围绕城阳区重点产业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研发服务外。仅有三个数据要求:
●办公和科研场所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0平方米;
●三年内须引进(全职或柔性)或培育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人及以上;
●3年内年均实现技术交易额100万元以上;
根据《意见》的实施细则,城阳区将给予每家高端研发机构最高资金支持5000万元,分为4期,第一期支持资金1000万元,第二、三期每期支持资金最高1500万元,第四期为综合评价奖励资金,最高奖励1000万元。
从资金总额来看,《意见》比之前的政策在资金总额上有所减少,2017年城阳出台的《关于加快引进高校院所等高端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建设期给予最高5000万的资金支持,运营期给予不高于10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正式运行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高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
当然,如果只算运营扶持资金的话,《意见》比之前的政策扶持力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不过,相比之前的政策,城阳的新政策明显强化的绩效考核。
《意见》要求高端研发机构需根据实施周期向城阳区科技局提交年度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城阳区科技局每年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高端研发机构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拨付资金。
从实施细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100分的分值中,科研经费投入(16分)、成果转化产业化(25分)、经济效益(15)这三个单项占比最高。另外,政策还对机构获得国家级资质设立了加分项,最高30分。
02
青岛2020年1.28亿用于引入高端研发机构
近年来,青岛每年都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安排引进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大手笔”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引进。虽然2017年青岛市出台的政策已到期,但正是在这一政策引领下,青岛的高端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青岛市通过“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高端研发机构近50家,机构人员总数超过8000人。引进机构充分发挥创新源头、创业载体、创客培育功能,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00余家,与青岛企业签订技术交易合同近800余项,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带动青岛市微电子、仪器仪表、生物质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
2020年,青岛市对通过绩效评价的6家高端研发机构兑现分期拨付合计1.28亿元。
其中,
●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承担的“青岛航空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三期”项目开展了航空发动机气动稳定性试验台、控制和附件系统可靠性试验平台等多个试验平台建设,建成无人机模拟训练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中电科仪器仪表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二期”项目, 重点开发电磁信息安全测试仪器、高端矢量信号发生器等新技术、新产品,正在优化基于结构化波束的太赫兹无损测试演示实验验证平台,带动相关产值500万元,申请专利14项,获得授权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担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建设二期”项目,为徐工、青岛四机等8家企业提供高端机械传动装置产品和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1155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建设三期项目已完成办公大楼主体的全部建设内容,开展了船岸一体公铁联运技术研究、港口系统集成与开发研究、海洋环境监测设备、海上散货自动化转运设备与系统研制等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2020年7月完成注册,完成葡萄糖氧化酶、新型益生菌、海藻降解复合酶3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转化,累计实现产值共计3.0761亿元。研究院及其相关企业已建设完成微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工艺过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反应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四大研究中心的建设平台;
●山东能源研究院2000年1月3日完成省属事业法人单位注册登记,11月11日举行奠基仪式,2020年人才队伍总量达到675人,其中,杰出和领军人才达到76人;总收入5.4亿元;横向到位经费3567万,推动5项技术转化,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2个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