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报会客厅 | 何昉:绿道,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绿道,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昉在青谈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人物小传

何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十大年度创意人物,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专家,《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和景观设计分会资深顾问,著有《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核心观点

绿道在重要的相连接的土地空间网络中,其内在的连接度维系着众多对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生物、自然与文化景观功能。因此,绿道体现了其作为一种战略性高效的、以最少的土地保护最多资源的方法。

绿道重塑了山、水、人与都市之间的和谐关系,缓解和改善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绿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多目标相容性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共识。其意义在于探索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径,是对未来理想宜居的启发与先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均有自己理想的环境模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日,《青岛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作为我市园林林业行业今后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市将依托“山、海、城”地域特征,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治理,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盼。而“如何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课题。前不久,我市山头公园整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专班)结合全市园林林业大讲堂学习活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公式就“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专题授课。

何昉认为,中国绿道是连接山水与城乡的绿色廊道,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系统栖息、游憩、交流、传播的生存线形空间。绿道通常串联城乡绿地、居住区、棕地(废弃交通廊道、废弃采矿区等市域废弃地和退化地)、更新地块(旧村、旧城与旧工业区改造、农林水生态改良等)、城市商娱公共空间等。绿道面向历史和未来,契合新的城市形态生产模式和产业布局,引导乡土野生动植物无障碍迁徙和繁衍,倡导城乡居民优质生活方式,实现被动保护到主动的生态修复,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道,正在重塑城市形态

2011年1月,绿道实践在多个省市开展,据统计,全国有277个城市公开提出绿道发展政策,中国的现代绿道研究和实践逐步与国际接轨。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

2016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标志着绿道正在逐渐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手段。

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 规划》提出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强调“加强城市绿道建设”。

……

绿道,正在重塑城市形态。

绿道,作为遍布城市的“毛细血管”,承载着生态、休闲游憩、景观美学、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等诸多功能。何昉举例,深圳湾滨海风情绿道就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滨海长廊。绿色廊道有机串起深圳东中西部公园,构建滨海—陆地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形成沿深圳湾向陆地蔓延的大公园体系。其贯穿始终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串联了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侨城湿地公园、深圳湾公园、深圳超级总部,将区域连成完整连续的公园链和景观综合体。

在研究中,何昉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野生动物进城。深圳学者南兆旭在《深圳自然笔记》中提到过:“深圳市建市的33年中,大部分野生动物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完全失去踪迹的有赤麂、水獭、大灵猫……”而据媒体报道,2017年,野生动物在深圳频繁出现,其中,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豹猫是国内首次在大城市中心地带发现的稀有野生动物。“通过绿道、生态廊道的建设,扩大了动物的栖息地范围,让动物进城。”

何昉认为,绿道建设应遵循原自然体系的性状,让山、水、绿脉能够在城市里自然延伸。同时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出现了诸多的棕地、市政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应该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将土地进行置换,增加更多的绿色空间。并将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通过绿道重塑城市形态,确保让自然系统成为线状或面状的网络空间,使自然系统在城市构筑表面或者立体穿过,部分或整体渗透,使城市中野生系统的恢复和稳定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

绿道,串起城市公共空间

好的人居理念离不开山水与城的良性关系。讲座中,何昉谈到深圳福田河绿道的规划设计。福田河绿道途经深圳多个主干道,全长约6.1公里,串联起城市中心区的两大公园——笔架山公园与中心公园。“通过对原来黑臭如墨的福田河绿道水环境采取截排污水与初期雨水、利用再生水补水、水质净化改善、岸坡生态改造、园林绿化等措施综合治理后,塑造了自然亲水空间,满足了市民亲近自然与赏景游憩需要,成为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生态景观走廊。”

何昉继而提到,各类绿地发挥不同的生态、景观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分布,各类绿地互相孤立,缺少内部的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绿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各类绿地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性更加完善,动态平衡更加稳定,地域特征更加明显,扩展性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加强,从而起到良性保护的目的。

近年来,一谈及“公园城市”,人们就会联想到成都。“成都绿道从单一功能走向复合功能,从不连贯体系走向连贯的体系,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绿道逐渐加宽,串联城乡绿地、居住区、棕地绿地、更新地块、城市商娱公共空间等,绿道网扩展成公园链和公园网。”何昉进一步解释,以成都温江全域公园体系为例,其包括公园体系和连接系统,公园体系囊括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城区公园,连接系统涵盖绿道系统、慢行道系统和碧廊(水网)系统。

何昉表示,绿道是公园城市的生态基础,为公园城市的形成提供框架。由绿道扩展形成的公园网具备了公园城市的雏形,引导公园城市空间发展,促进自然和城市融合发展,共同推进。其连续性、多样性、景观丰富程度能直接反映公园城市的建设进程。

绿道,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追本溯源,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就能看到道路绿化的影子。在《国语·周语》中提到“列树以表道”,由此可见,周朝就有种植行道树的习惯。秦一统天下,广筑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唐朝时,长安街道两旁种植有槐、榆、柳等树种,承天门至朱雀门的天街两旁因植有不少槐树而被人们称作“槐街”或“槐衙”……

何昉在研究中发现,从周代开始至清末的中国建制道路系统里,包含了丰富的类型和体系。从现代绿道的表现形式和构成分析,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甚至有很多保留至今的这些古道通廊,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中华文明生态哲学和艺术价值观发展的时代烙印,以及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方式的发展脉络;顺着这些脉络的发掘,能得到一些共同点。

“这些基本特征包括尊重并顺应自然、道路结合绿化、连接各类功能地块、多功能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建设模式、非机动交通功能,我们把符合这些特征的古代商道、官道、军道、郊游道、登山道、文化交流道、水道、林荫街道等古道理解为最接近于现代绿道的存在。”何昉把这个时期称作绿道发展的思想萌芽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道萌芽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风景园林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1959年,“绿道”一词被美国学者W.H.Whyte首次提出。此后,“绿道”的概念及功能被不断探讨和完善,其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多目标相容性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共识。绿道作为一种新型“人-地”关系的润滑剂,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理念,构建“可观、可行、可游、可居、可饮、可吃”的新生活方式,助力建设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理想城市模式。

何昉认为,未来的绿道将向网络化、多功能、全覆盖方向发展完善。目前的绿道兼顾生态和游憩功能,但以游憩休闲为主,生态功能稍显薄弱。未来通过将绿道深入高生态价值地区,向人流密集的城市区域延伸,将面域性生态资源纳入,形成“核心”和“廊道”联动。最终升级后的绿道将包含更多的大型生态斑块,生态服务功能更突出,将向城镇人口集居区延伸,与城市和社区的绿地相融合。并由线状扩展为廊道,进一步强化生态和游憩功能的复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青岛日报2021年8月2日5版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