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好梦成双!奥运“双冠王”陈梦这样炼成

2021-08-05 20:33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5日讯 刚刚!在8月5日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中,青岛籍名将陈梦率领中国女乒,用一枚女团金牌成就了自己的“双冠王”伟业。

7月29日,陈梦曾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以4:2力克队友孙颖莎,获得自己的首枚奥运金牌。

8月5日,中国队选手陈梦(左)/王曼昱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中。

7月29日,陈梦在颁奖仪式上展示金牌。 新华社照片

世界目光聚焦在陈梦身上,夺金之夜在不少人看来注定会是一场狂欢。所有人都好奇在夺冠后陈梦做了什么?然而,成为奥运冠军的陈梦依然带着超乎同龄人的克制力和冷静力按部就班地做好日常工作。陈梦妈妈逄敏说:“那晚(7月29日)她回去就开始洗自己的队服,在等衣服洗完的过程中,可能是比赛太累了,她等着等着就睡了过去。”陈梦对自己夺冠的奖励是在奥运村吃了一小根冰激凌。逄敏说“她平时为了身体不吃凉的,比赛结束第二天她在电话里特别跟我们强调,那是一根很小的冰淇凌。”陈梦爸妈曾开玩笑问女儿夺冠后的感受,陈梦说:“感觉像是在做梦。”

幼年陈梦。

在陈梦家里摆着一张她童年时的照片,幼时的陈梦和成年后站在乒乓赛场上的她一样,喜欢用各种样式的发卡将头发别起来,她微微摆头,一脸稚嫩的笑容,那时候的她应该没有想到,乒乓球会成为自己人生的挚友。

童年填满乒乓球,从小就是赛场焦点

陈梦1994年出生于青岛,她是有乒乓球基因的,妈妈曾经斩获过青岛市乒乓球冠军,所以在妈妈的带领下,从小陈梦就开始练习乒乓球。5岁陈梦开始跟着吴乃蝉教练打乒乓球,随后陈梦进入青岛市队,在第二体育场跟随董熙教练进行乒乓球训练。

幼年陈梦。

师从董熙时,陈梦不过是七八岁的小女孩。当别的孩子还在享受自由散漫的童年时,陈梦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非常满,练球的同时还要兼顾学业。在她的童年中,动画片、玩具都让步于乒乓球。“陈梦童年吃住都在市队,每天练球是她童年的常态。”

小小的陈梦已经表现出超强的自制力,董熙至今都记得9岁的陈梦跟随他去新西兰交流训练。那时董熙要求队员早晨起来做早操,陈梦总是第一个起来,“她总是带头起来,我至今都记得在新西兰山上我们训练的场景,她保证第一个站在训练场上。”

在教练董熙眼中,长相可人的陈梦是练球的好苗子。陈梦夺得女单冠军的当晚,董熙说:“陈梦是一块好料,她特别‘抗练’,一天都练不够,非常认真刻苦,她经常能有比别人高出两三倍的训练量,那时候我就觉得她是世界冠军的苗子。”董熙之所以如此底气十足地评价爱徒,源于陈梦与生俱来的乒乓球天赋和她训练的刻苦努力,“小时候的陈梦几乎在每一场比赛中都是焦点,因为她总能以小打大,并且总是能赢过比她年龄大、个子高的选手,这在赛场上是非常吸引眼球的。曾经有一次她在国外参赛,被外国教练看中想继续培养,但陈梦父母没答应。”

小时候的陈梦可能不知道输赢是什么,却知道乒乓球是她最热爱的运动。陈梦妈妈逄敏说“她六岁那年在市里打比赛拿了第一,她都不知道自己赢了,直到我在下面和她说,陈梦你上前面去领奖,她才知道。她小时就是你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不让她打球。”

陈梦与授业恩师董熙。

2004年,进入省队后,没有父母在身边的陈梦更加独立,除了要参加比市队更加高强度的训练外,陈梦还要学会独自照顾自己,但陈梦身上有种天然的乐观。逄敏经常星期天去济南看陈梦。父母看到陈梦一人在外难免会心疼她不容易,但陈梦却反过来安慰父母。她说:“省队里还有很多比我更不容易的孩子,很多比我更小的孩子都要学习照顾自己,和这些更小的队员比,没什么不可以。”

陈梦也是幸运的,在省队时,她遇到了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选拔赛,那场比赛将从16个孩子中选出1人进入国家队,而且采用的是循环赛,陈梦就是这样一场一场打下来的。陈梦爸爸陈樑此前没想过女儿会入选,16选1,任谁看来在这场集合全国青少年高手的对决中脱颖出来都不是件容易事,“陈梦打完一场就会来个电话说‘我赢一场’,隔几天‘又赢一场’。隔了四五天她又来电话说‘我赢了’,我们问她你赢了什么,她说我第一名,我们都没意识到她是从16个人里脱颖而出了。”

陈樑将陈梦送进国家队时才知道,最后那场比赛,陈梦和比她大几岁的对手是“一战定乾坤”,因为她俩此前的积分相同,谁能赢下这一场比赛谁就能进国家队。最后这张入场券被小陈梦拿到了。

家里的奖杯柜“只剩一个空”了

陈梦进入国家队后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哪怕每次过年回家,她的行李箱里也会带着乒乓球拍和简单的健身器械。在家四五天的时间里,陈梦依然坚持每天锻炼,训练体能。

陈樑说,他记得有一年陈梦腰椎出了点问题,当爸爸的陈樑着急地前往北京想带女儿看病,但此时国家队教练告诉陈樑,在国家队陈梦会得到很好的治疗,陈樑此时深刻地感受到女儿真正的属于国家了。

陈梦虽然不会在父母面前提起自己身体的伤痛,但每次见到女儿时,父母总关注着女儿的身体。一次陈梦在济南比赛,陈樑带着陈梦去做了检查,他担心多年高强度的训练让女儿身体无法承受,在他看来,女儿的身体很重要。逄敏说:“陈梦回青岛,有时我们在飞机场接到她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去医院治疗。”

国家队除了更高强度的训练外,还有残酷的淘汰制。三个月一交流的比赛经常会选拔更优秀的人进来,这意味着陈梦进入国家队后也需要时刻保持着超强的警惕性,让自己不断做到最好。如此高压力的训练和规则,陈梦从未打电话和父母倾诉或抱怨。逄敏说:“她压力肯定有,但她从来不说。”陈梦父母心知肚明,陈梦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忍耐力一步步走在自己的乒乓之路上。

进入国家队后,陈梦参加了不少世界级的比赛,在电视镜头前,陈梦沉着冷静,颇有大将之风。在赛场上,陈梦总会用坚毅的眼神发出每一个球,她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总让人感慨这个女孩有着异于常人的成熟和一颗强大的心脏。

但如果卸下奥运冠军的光环,陈梦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训练再忙也会记得在父母生日送上祝福、鲜花;喜欢跟着爸爸喝茶,最爱喝的是生普,收到表哥黄晓明送的茶后会开心地发微博表示感谢;出去吃自助餐时一定要监督大家都空盘才能离开;赶着去训练,堵车时也会着急地给爸爸打电话寻求帮助;私下里常爱和妈妈撒娇,喜欢旋转木马和各种好看的东西……

陈梦在奥运会女单决赛中带火的那条乒乓球项链就是爸爸陈樑专门找人定制送给她的礼物。对陈梦来说,奥运冠军是她一直的梦想。她曾开玩笑和妈妈说:“如果拿不到奥运冠军,我不会考虑个人问题。”由此可见,奥运金牌对陈梦而言分量有多重。

陈梦父亲为其准备的项链。

陈梦出发参加奥运会比赛前,陈樑又定制了一条新的项链,一个红色乒乓球拍上写着“梦”字,既对应陈梦的名字也希望她能圆梦。陈梦没有将这条项链带去东京,她对陈樑说,“等我比赛结束后,这条项链作为奖励送给我吧。”

事实上,奥运会结束后,陈梦不会立即回青岛,接下来她还要备战9月份的全运会和11月份的世锦赛。如果条件允许,陈梦的爸妈可能会像以往一样,带着青岛的特色海鲜去比赛地和女儿短暂见一面。逄敏说:“到时候就是想去帮她洗洗衣服。”

陈梦家中的奖牌柜。

11月的乒乓世锦赛对陈梦来说是拿下大满贯的关键之战,在陈梦家的客厅里有一个占据半个客厅的奖牌柜,里面放着陈梦拿过的116块奖牌,如今奥运会金牌拿到后,里面只有一块奖牌尚未填满——世乒赛冠军。对于这块金牌,陈梦的父亲依然希望女儿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陈樑眼中,“在比赛中,谁坚定,谁能放得开,谁就更有夺冠的可能。”

但无论怎样,陈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追梦路上,正如夺冠后陈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

三届奥运贡献五枚金牌的“冠军摇篮”

连续三届奥运会贡献五枚金牌,在“田径之乡”“足球之城”“帆船之都”以外,乒乓球已经成为青岛体育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从乔云萍、黄大伟到张继科、方博,再到如今正值巅峰的陈梦,人才井喷的背后,是青岛乒乓球人四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陈梦年少时,青岛市乒乓球队在第二体育场合影。

“1980年前后,二体的乒乓球馆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市篮橄中心副主任周震华回忆道,正是有了这块场地用来“育苗”,再加上一代代高水平基层教练的精心呵护,青岛的乒乓球人才才能“出了一茬又一茬”。

二体乒乓球馆迎来的第一批学员中,就有日后叱咤国际赛场的乔云萍。1993年,她与刘伟合作拿下了世乒赛女双冠军,三年后又拿下了奥运会的女双银牌——即便在邓亚萍独霸乒坛的时代,乔云萍也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她与另外四名青岛姑娘赵秀云、韩艳、乔云丽、王玉春并称为“五朵金花”,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乒乓球队在国内赛场屡创佳绩立下汗马功劳。

多年前,青岛市乒乓球队的合影。

据了解,1996年之前,青岛的乒乓球一直采用“业余体校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业余体校直接输送到省队的陈梦,也成长于这种模式。这期间,除了乔云萍这样的名将外,还涌现出了黄大伟、潘罡等入选过国家队的男子好手。1974年出生的黄大伟,是张继科启蒙教练申蓬华的“代表作”之一,与刘国梁、孔令辉同时代的他,甚至在起步阶段得到了更多关注。申蓬华说:“他(黄大伟)和刘国梁都是直板正胶打法,可惜由于心理素质和天赋稍微差一点,国家队最终还是选择重点培养刘国梁。”不过,退役后的黄大伟没有离开乒乓球,目前他已经是某国际运动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最近几年,他用赞助青岛乒乓球队和一些小型比赛的方式,回馈家乡的乒乓球事业。

申蓬华教练与童年张继科。

1996年10月,青岛市专业队正式成立,市体育局从辽宁请来马琳的启蒙教练潘迪颐任主教练,青岛乒乓球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仅仅几年时间,就为国家队输送了杨晓夫、陈天元、邱贻可、姜华珺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后来的“大满贯”得主、奥运冠军张继科,也是在此期间开始崭露头角。申蓬华说:“张继科先是在二体的体校训练,后来在1998年进入青岛市专业队,在2000年底进入山东鲁能乒乓球队。”2000年至2016年,二体与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合作运营青岛训练基地,青岛向鲁能输送人才、鲁能则为青岛提供资金。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涌现出了方博 、宋鸿远、周鑫、顾若辰、冯佶等国手。

申蓬华教练带队外出比赛。

“业余体校、专业队、鲁能合作三个阶段,大体就是青岛乒乓球之前发展的脉络,每个阶段都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且有很好的延续性。”周震华表示,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市体育局近年来非常重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路径,除了抓好自身训练外,还针对俱乐部、学校等业训单位出台了诸多扶植政策。“以乒乓球为例,我们给符合条件的俱乐部挂牌后备人才基地,提供资金、器材、装备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这项运动,增强青岛乒乓球自身的‘造血’功能。”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体育局认定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共有7家,常年从事系统训练的孩子超过1000人。陈梦的两位启蒙教练吴乃蝉和董熙仍是其中的骨干力量,前者所在的汾阳路小学被确定为青岛市乒乓球队的二线队,而董熙创办的鑫梦彤俱乐部是“市队俱乐部办”的试点。

细数青岛体育的奥运六金

追求卓越之路,青岛体育从未放慢脚步。1984年新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其中就有青岛体育健儿的身影,截至目前,他们在10届奥运会中取得了6金8银4铜的佳绩,为祖国、为青岛争得了荣誉。

青岛首位奥运选手王海波(后排右三)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与中国男篮全体队员合影。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派出了由353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225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首届奥运会。19岁的王海波是其中唯一的青岛籍运动员,他作为中国男篮的替补中锋,亲身经历了中国体育史上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刻。不过,回想37年前的那个夏天,王海波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当时奥运会不像现在宣传得这么热闹,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知道是一次很重大的比赛,自己又年轻,想得最多的就是好好打,多学习一下。”王海波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当时的代表团中还有一位名叫刘永昶的帆船教练也是青岛人,两人之前并不熟悉,直到在奥运村的升旗仪式上碰到,才确认了互相之间的老乡身份。

第一枚奥运奖牌,青岛没有等待太久。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箭名将马湘君与队友合作夺得女子团体亚军,为青岛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此后的三届奥运会上,青岛运动员虽然遗憾地与金牌擦肩而过,但从未空手而归: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乔云萍与自己在山东队的队友刘伟搭档获得乒乓球女双银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柔道运动员李淑芳、击剑运动员杨劭琦收获了一银一铜;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刘霞、张娟娟各自取得一枚银牌。


悉尼奥运会柔道亚军李淑芳。

雅典奥运会柔道亚军刘霞。

连续四届奥运会取得五银一铜,青岛距离捅破金牌的窗户纸,总差了最后一口气,直到时间的指针来到2008年那个无与伦比的夏天。

2008年8月14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女子射箭个人赛来到最后的决赛,对阵双方是青岛姑娘张娟娟与韩国名将、“大满贯”得主朴成贤,张娟娟以110:108险胜,为中国队实现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历史性突破的同时,也为家乡拿到了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除此之外,张娟娟还在女团比赛中获得亚军,姜林、周雅菲则各自贡献一枚铜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2008年奥运会合作城市,青岛成功举办了当年的奥帆赛,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名将殷剑在这里乘风破浪,成为我国首位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冠军。

北京奥运会女子射箭冠军张娟娟。

奥运金牌“账户”一旦打开,青岛就再也“停不下来”。2012年伦敦奥运会,如日中天的张继科连拿男单、男团两枚乒乓球金牌,四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他再次与队友合作称霸男团。2021年的东京,师兄将接力棒交到了陈梦手中——青岛小哥不好惹?青岛小嫚也不含糊!连夺女单、女团两枚金牌,陈梦不辱使命,青岛人连续四届奥运会在赛场上为祖国升起五星红旗!(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羽 许诺 张芝萌 实习生 牛晓芳)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