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康·圆梦 青岛答卷 | 在青岛,6万余名贫困人口打赢“翻身仗”走上小康路

在精准帮扶下,西海岸新区的刘洪臻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养殖专业户的蜕变,收入上涨了几十倍。像他一样,在青岛有6万余名贫困人口打赢“翻身仗”走上了小康路——

这样的小康故事,在青岛上演几万回

开栏的话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词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庄严的宣告,穿透历史,振奋人心。

青岛发展的历史,就是青岛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追寻美好生活的历史。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今天起,本报推出“小康·圆梦 青岛答卷”系列报道,记录青岛建设小康社会的足迹,展现青岛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绩,也进一步凝聚团结一致、继续奋斗的力量。

盛夏时节,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刘黄崖村。农家小院传出的锅碗瓢盆哐当声中,刘洪臻在前院后厨来回穿梭,脸上溢满了笑容。从破旧土房到窗明几净的大瓦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养鸡专业户、农家宴老板,从年收入不到2500元到如今毛利七八万元,刘洪臻完成了生活的“大翻身”。

妻子重残儿子上学,2014年刘洪臻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教育、低保、住房改造……一系列扶贫政策犹如雪中送炭,让这个三口之家一步步转回正轨,孩子顺利读完了大学,破旧老屋也完成了翻建。

“当贫困户不光荣,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刘洪臻没有等靠要,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合力帮助下,开始尝试养鸡。每天早上5点起床,完成煮饭、安顿妻子等家务后就出门忙活,慢慢扩大规模办起了散养鸡场。此时,精准扶贫政策再次发挥作用,扶贫干部帮助采购鸡苗、上门指导防疫、助力市场销售,两年时间他的养鸡规模从几十只发展到了3000多只,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家里逐渐有了积蓄。

像刘洪臻一样的故事,过去7年,在青岛的土地上发生了几万次。靠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凭着闲不住的手、用不完的劲儿,青岛脱贫不脱政策的13408户、25080名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01元提高到2020年的11386元,年均增长19.5%,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青岛虽然经济基础较好,但存在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动态监管难度大,老弱病残人数多、稳定脱贫难度大等特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容易。大力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7亿元,建成镇村项目838个,累计收益1.55亿元;通过财政专项补助、扶贫小额贷款等,支持3900个有创业需求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项目,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向1.73万个贫困户分配收益3217万元,户均1859元。近年来,青岛以产业扶贫为带动,从“输血”到“造血”,助力贫困户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青岛不断探索,创造了不少新做法、新模式。由平度市崔家集镇探索出的扶贫农创体,将扶贫资金注入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已经建立了160多个,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了十几处镇街产业振兴集聚区,带动镇域经济全面发展,已落户企业200多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1万余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是基础,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青岛这方面工作的成效。2014年,青岛全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省级贫困村20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310个、经济薄弱镇10个,到2016年底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实现经济薄弱镇全部出列。经过2019年、2020年的巩固提升,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同样改变的,还有贫困村的面貌。目前,青岛510个贫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是脱贫前的10.5倍,其中三分之二的省定贫困村超过10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贫困村全部实现“五通十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改造,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从“帮我富”到“我要富”,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也让贫困人口的精气神更足。“靠政策脱了贫,但不能靠政策一辈子,发展致富也要靠自己。”刘洪臻是个要强的人,今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跟哥哥商量开起了炒鸡店。这个店面用哥哥的老旧闲置院落进行改造,让同为脱贫享受政策户的哥哥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洪臻炒鸡店”今年“五一”期间开业,每天平均客流量有50人左右,刘洪臻家的月收入涨到了1.5万元左右。

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乡村乃至青岛全市的蓬勃发展,昂扬向上。“十三五”以来,青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攻势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富农工程,率先实现了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定位。

——1992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到2002年连续突破2000元、3000元和4000元三个整数关口,达到4195元;2010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50元。“十三五”以来,青岛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富农工程,“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万元。

——2020年,青岛粮食总产量达到304.6万吨,蔬菜产量达到655.8万吨,水果类产量116.5万吨,水产品产量101万吨。与1978年、1949年相比,产量增加最多的水果分别是当时的14倍和116.5倍。相对应的,则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9.6%。

当前,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当下,青岛正聚焦农业农村短板问题,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青岛日报2021年8月10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