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喜报!青岛三地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一还将角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08-23 20:4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3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中,胶州(胶州秧歌)、胶州里岔镇(茂腔),平度(草编)荣获殊荣。其中,胶州(胶州秧歌)还将以山东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继续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了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方案部署,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青岛依托全市内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推荐胶州市人民政府、里岔镇人民政府、平度市人民政府参与申报。

通过申报、初审、终评严格筛选,全省62家单位列入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胶州人民政府(胶州秧歌)、胶州市里岔镇人民政府(茂腔)、平度市人民政府(草编)三地入选。其中,胶州(胶州秧歌)还将以山东省排名第一的位次继续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流行于胶州市胶东街道一带,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2006年,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秧歌律动特色,在中国舞蹈艺术中是极好的创作元素,许多成功民舞作品,时常出现它的风格特征。

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办;中国秧歌胶州秧歌节作为常设文化活动落户胶州,每两年举办一次;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秧歌乡的故事》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续公演两场,该剧加入了大量秧歌元素,是胶州秧歌和茂腔两项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里岔茂腔

茂腔被誉为 “胶东之花”,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流行于胶东半岛的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肘子鼓”。曲调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代表作有“四大京”“八大记”等。“四大京”为《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为《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

胶州市里岔镇大孟慈村作为茂腔发祥地之一,也传承了茂腔文化的根基。山东胶州曾有民谣唱道:“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生动地描述了流传在胶州一带的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魅力。

平度草编

平度草编,始称“草帽辫”,起源于清朝中后叶,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起初以草帽为主要产品,清光绪末年平度的草编业曾一度衰落,继而又在建国后得到空前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由单一的麦草品系,发展为蒲草、草麻、草柳等多种原料制作,畅销50余个国家和地区,再现当年“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的历史盛景。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省级非遗“平度草编”主要集中在新河、店子、云山等地,尤其是新河镇,已聚集草编企业90余家,年产值30多亿元,涉及草编日用品、装饰品120多个系列,1万余个品种,吸纳用工2万余人。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目前,胶州秧歌、里岔茂腔、平度草编等青岛文化名片,将继续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罗震 文/图 通讯员 陈龙 徐修妹)

责任编辑:马妮娜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