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考察的这个地方,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2021-08-26 12:22 新华网  

曹国厂 张芮绮

【学习进行时】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尚海纪念林纪念的是谁?背后有哪些故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带您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来到尚海纪念林,他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并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

尚海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这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本来是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他受命来到塞罕坝,从此把毕生心血奉献在这里。

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当年的塞罕坝,除了寒冷,就是风沙,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王尚海带领的369人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3岁。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舒适的小楼带上了塞罕坝。搬家那天,他只从家里带来了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全家人在临时腾出的一间职工宿舍里安了家。

在职工们眼中,王尚海并不像一个“当官的”。他没有官架子,穿得总是很破旧,常年和普通工人在一起。家里孩子多,粮食又很有限,为补贴家用,王尚海的妻子在林场当了临时工。尽管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孩子们总是喊饿。林场职工说,他的那几个孩子啊,穿得破破烂烂,整天面黄肌瘦的,看着真让人可怜!

面对万般艰难,妻子曾劝王尚海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

“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差距。前两年造林成活率只有8%。一次次失败,一度冷了林场年轻人的热情。这时的塞罕坝太需要一点“绿色的希望”了。王尚海的倔强劲儿上来了,“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他穿上老皮袄,骑上枣红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

1964年,王尚海发现了马蹄坑。这里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他精心挑选了100多人,挺进马蹄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他下令,会战期间谁都不准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

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都在零下。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上了冻。许多年轻小伙由于接连多天不洗脸,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

就这样,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放叶率达96.6%,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数不尽的日夜期盼和辛苦付出,终于收获了这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如今,当年马蹄坑大会战的地方,高大茂密的松树已经连成林海。几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建设者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

“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

在最艰苦的时候,王尚海的一位老战友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王尚海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

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劳作,王尚海的身体落了病。1989年底,他突发心肌梗塞。

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王尚海用手艰难地指向北方,艰难地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遵从王尚海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在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苍翠松林伴他长眠,而这片林子,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数十年来,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塞罕坝精神。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