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物理空间”萎缩了,“生态空间”成长了!青岛孵化载体“孵”出新意境

2021-08-26 20:2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6日讯 资金支持对于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是各个孵化载体着力突破的瓶颈。前不久,观海新闻记者从市科技局看到一份“可喜”的数据:上半年,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多措并举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累计帮助园区在孵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64亿元,获银行信用贷款2000余万元。

在青岛,打造“千万平米孵化器”曾在创新创业氛围营造过程中掀起过一段小高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全市已认定孵化机构235家,总面积大约203万平方米。

孵化器的“物理空间”萎缩了,孵化器的“生态空间”却茁壮成长。市工研院的科技金融服务、海尔海创汇的离岸孵化器建设、“交通谷”对高企的培育、创联工场在全国首屈一指的联合办公模式……一个又一个“标杆式”的孵化器在大浪淘沙过程中立起来了,以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更加细致的创业服务,加速孵化高新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市在孵企业进入了一个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重要的不再是孵化面积,而是服务质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刚开始奔涌的时候,全国都在加码打造孵化载体以推动创新创业繁荣发展。一时间,孵化器可谓“遍地都是”,青岛也曾提出“千万平米孵化器”的建设目标。但是不断的实践探索之后,青岛已然找到了一条更为适配的新发展路径——孵化载体的发展质量不在于面积有多少,关键在于服务质量有多高。

来自市科技局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青岛共认定孵化机构235家,包括孵化器121家,其中国家级21家;众创空间114家,其中国家级69家。不再突出强调“千万平米”,青岛所拥有的国家级孵化载体占比近40%,已经透露着全市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气息。

如果说,发展初期孵化载体的服务模式更偏向于一个提供办公场所的“二房东”,那现在孵化载体已然进化到了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的阶段。

不久前,市科技局拟对2019年度培育高企的孵化器进行补助。其中, “交通谷”创客工场拟获补助80万元,这意味着,这家孵化载体仅在2019年一年就培育出了8家高企。

“交通谷”创客工场负责人周萌道出了其中的奥义:“我们对高企的扶持可以说是从‘摇篮’里开始的。”据介绍,“交通谷”创客工场从小微企业注册入驻开始,就会从财务、人员、知识产权等多方面为其做详细的规划,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陪伴式服务”,随时为企业解难题,直到推动企业成为高企。

青岛优迈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服务下成长起来的高企。该企业专门从事给机械设备做智能化软件配套,企业负责人王洪政告诉记者,从2016年公司成立之初,“交通谷”创客工场就做出过承诺,只要企业有申报高企的计划,园区就可以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我们是一家小微企业,资金和人员都紧缺,没办法安排专人负责梳理企业可以享受的相关政策。这部分工作一直都是园区派人替我们做的。” 王洪政说,对于专利申报这类专业度较高的工作,他们是“两眼一抹黑”,全靠园区手把手地指导。企业成立两年多就成为高企,其背后几十项繁琐的工作都是园区一点一滴协助完成的。

为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青岛近年来不断引进优质孵化载体。尤其是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发起以来,市科技局通过外地招引和本土培育,重点了打造一批标杆孵化器:引进华夏基石,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引进春光里,打造创投生态综合体;引进创业黑马,建设独角兽加速基地, 5年内要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以上……

同时,支持本土“品牌”孵化机构“走出去”建设离岸孵化器。目前,海尔海创汇已启动青岛-以色列离岸孵化器建设,建邦科技在日本建设海外孵化器,天安数码城集团在深圳建设青岛天安(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我市孵化机构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打造标杆孵化载体,为培育科技企业提供“加速器”

评判孵化载体的孵化成果,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其培育企业的成效。

截至今年6月,全市孵化载体共有在孵企业2921家。2016到2020年5年间,全市孵化载体累计培育高企891家,上市、挂牌企业158家。其中培育高企的数量还在以年均近50%的速度快速提升——2016到2020年,我市孵化机构培育高企的数量依次为59、122、188、245和277家。

数字背后彰显的是我市标杆孵化载体的发展壮大,是科技企业成长为热带雨林的“阳光雨露”。

市工研院是青岛唯一连续6年获评国家级孵化器考核优秀的载体。从2012年运营至今,在这片占地86亩的科技园区内已累计培育高企60家、估值过亿元的企业超20家、新三板及蓝海四板挂牌企业15家,培育的企业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奖项累计达75项。

这样的成果是青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写照,也为全市孵化载体提供了极好的服务模板。

今年初,青岛中诚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第一代”微孔轻量级新材料正式投产,可用于头盔、护膝等高速运动防护装备的材料。依靠它,中诚高分子“敲开”了韩国一家世界顶级防护头盔制造企业的“合作之门”,今年将因此增添超千万元的营收。

这样价值上千万元的“大买卖”,是在市工研院组织的“CEO下午茶”上“喝”出来的。在这场“下午茶”上,中诚高分子与互为上下游的青岛草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草冒科技提供“上游”新材料,中诚高分子发挥微孔技术,由此研发了新型微孔新材料。一场活动打造了优质创业生态,合作也因此实现了“1+1>2”的效果。

同为“国家级梯队”的创联工场不仅开创了国内联合办公的众创空间模式,也打造了包括资源引流、业务助推、融资对接、管制支持在内的“四轮驱动”企业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2万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及诸多全球上市公司、独角兽等优秀创新企业,是全省服务创业者最多的孵化器。

在青岛,像这样服务细致的标杆孵化载体越来越多,为培育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推动力。

孵化链条日益完善,载体服务特色突出

随着发展,仅仅是细致的服务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放眼望去,不少孵化载体已经在提供多种服务的基础上,打造更为完善的全孵化链条,进一步叠加服务形成完善的创业生态。

市工研院早就打造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完善孵化链条,围绕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方向,以孵化器为基础与核心,在“前端”完善众创空间,在“后端”规划建设加速器,推动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和服务的有效集成。如此一来,一家企业从前期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成长,再到更大规模的产业孵化便可以得到全链条的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能在一个载体里获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供给。

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研发的高企,去年获得千万级融资后便成功在市工研院进入加速器。对于发展规模已经逐渐壮大的企业来说,进入加速器不仅意味着更加低廉的场地租金,也意味着进一步升级的密切服务,对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孵化链条日益完善的同时,孵化载体也纷纷找准定位,在适合发展的细分领域凸显了更多服务特色。例如,在推动在孵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少民营孵化载体也在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青岛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了“内部孵化”模式,选择对部分入驻企业实行“持股孵化”。还有大约68%的孵化载体选择通过自建或合建方式设立投资基金,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实现双赢。据统计,我市获得来自孵化载体投资的企业数已接近600家,融资额达22.31亿元。

创新领跑的青岛,正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能级,孵化载体的建设也逐渐从集聚企业向培育产业升级,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从链式孵化向创业生态升级,一批批专业化、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正奔涌而出。(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