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自贸区烟台片区逐梦深海远疆,高标准打造“自贸海洋”蓝色标识

2021-09-08 10:23 烟台日报  

发展渔业,种业先行。近日,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经海蓝色种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它将建成以地方经济品种为核心,以全国性、全球性优势品种为补充的北方良种、良苗、良品的科研高地和贸易中心,加快实现水产种业“北繁基地”建设目标。

走向深蓝的前提是认识海洋,认识海洋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今天,审视自贸区烟台片区的海洋创新供给,会发现经海蓝色种业研究院的成立只是片区打造“自贸海洋”蓝色标识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烟台拥有1038公里绵长海岸线,是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蔚蓝国土”。烟台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烟台片区获批后,“蓝色”成为与生俱来的基因。为此,烟台片区始终牢记“深度经略海洋”的责任和重托,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海洋大市发展目标,坚持“集成性、首位度、品牌化、专属性”,向海洋要生产力、向海洋拓展创新供给,逐步形成了从海洋种业、海工装备到“海工+”新模式、海洋科技、蓝色金融等全链条发展格局,全方位塑造“八角湾”品牌,高标准打造“自贸海洋”蓝色标识,助力区域海洋经济向高水平、高质量、高能级跃升。

“小鱼卵”畅游“八角湾”

海洋生物种业全链条引育路径加速构建

近日,货重12吨、价值2万多美元的扇贝从烟台片区运往韩国。此次出口的扇贝为烟台高光养殖场养殖的海湾贝,出口后商品最高增值可达1000%。

立足海洋特色,专注种业创新,烟台片区以海洋原良种培育为基础,已经构建出从一粒“鱼卵”,到一条“鱼”,延伸至一条“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生态圈”的海洋种业体系。

这一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源自这里优质的产业基础:

烟台片区毗邻黄渤海,拥有天源水产、海益苗业等5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密集程度居全国首位,依托这一良好的产业基础,谋划建设了“烟台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打造“中国北繁基地”。

围绕种业创新重点问题,持续攻关水产优良品种和新品种,形成了覆盖鱼、虾、贝、参、藻五类水产苗种的繁育技术体系。海益苗业参与合作的“扇贝分子育种创造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推出“海大金贝”“蓬莱红2号”等品种,近三年累计直接产值33亿元。

这一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还得益于不遗余力的培育:

为加快优质水产苗种检疫准入,打造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烟台片区联合国信东方等龙头企业,创新“引进中转+陆海接力”新模式,打通“鱼卵引进隔离—孵化育苗—入海驯化—海水养成-成鱼加工-销售流通”完整产业技术体系。目前成功从挪威、冰岛等地引进高质量大西洋鲑发眼卵25万粒,实现了4000尾大规格苗种的跨省中转,确保种质资源引得来、供得上。

以该模式为基础,烟台片区又成功引进总投资约4亿美元的挪威三文鱼项目,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单体最大的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三文鱼生产、交易和加工中心。

强有力的机制护航也让种业发展蹄疾步稳:

在全国范围内成立首家海洋知识产权中心,率先探索“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有效激励水产新品种源头创新的态势。针对海参苗种繁育,推出全国首个“链上合格证”管理云,将区块链技术与食用水产品合格证试点相衔接,通过“一证一码”实现海参“产购销”全程溯源,不断提高烟台海参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

围绕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烟台片区在全国首创海洋生物资源“生态链式”养护模式,率先出台增殖指导目录等系列制度,搭建苗种繁育、野生驯化、资源修复长效监督评价等“四大体系”。已在烟台等三地投放社会化认购鱼苗200余万尾,实现了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高营养层级生物资源量增加30%,助力建成“蓝色粮仓”,并作为全省唯一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登东山”而后“登泰山” 

延长海工装备链条培育新的“增长极”

做好“海文章”,海工装备是一个值得挖潜的领域,赋予海工装备更大的使命和更多的内涵,是烟台片区正在探索和不断实践的新路径。

拓展海工装备应用场景,烟台片区全力开展海工领域差异化探索,将海工基础与海洋资源相结合,在全国率先掀起一场“油转渔”“油转文旅”的新业态浪潮。

油转渔转出一片新天地:

积极探索海工装备与海洋牧场试点融合,针对海洋牧场平台新兴业态和新型装备,制定全国首个标准,形成由渔业检验部门试点检验,省级主管部门发证、进行所有权登记的确权路径,破题海洋牧场平台确权。

针对海洋牧场平台投入高、风险大的问题,推行“确权+保险+信贷”增信助贷模式,破解海洋牧场平台融资难题。针对传统渔民年龄偏大、难以适应新技术操作要求,而年轻渔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现状,定向培养职业渔民,联合设立“现代渔服公司”,推行“海工+渔服”模式,解决渔业职业工种短缺问题。

在烟台片区示范引领下,烟台已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30余处,其中国家级17处,占全国总数的1/8,数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20万亩,综合经济收入超过500亿元。

油转文旅转出一片新图景:

迎着全球文旅融合时代浪潮,在全国首次探索“海工+文旅”新模式,依托中集集团半潜式多功能生活平台,打造“海市蜃楼·烟台八角湾海上艺术城”,实现“大国重器”华丽转身,走出一条“油转文旅”的发展之路。

未来的烟台八角湾海上艺术城项目包含艺术酒店、当代美术馆与文博空间、国际艺术家驻留工作室、文创艺术商业综合体、高端网红餐饮、水上运动与娱乐、音乐及演艺、现代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等八大业态,将成为烟台文旅发展的新地标,成为拉动全域旅游的强力引擎。

“强科技”孵出“新动能” 

筑牢海洋经济发展“根基”

引进中科院育成中心、泛海海工等20多个涉海高端项目;与7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带动和关联的涉海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大力吸引海洋高端装备、智能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洋大数据、智能制造、海洋高端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人才、项目等……

深谙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烟台片区抓住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契机,汇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和创新要素,加速建设烟台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在全国率先构建“总部基地+孵化加速器+专业园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打造起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海洋创新创业共同体,持续积蓄“蓝色”新动能。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进“大海工”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创新建立“双师指导+课程学习+企业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专业实践+学位成果”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先后有80余名研究生进入本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为企业培养了真正需要的技术骨干。

创新高层次人才“双聘”新模式,科研人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合理流动,17名教师进入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实现校企“智力共享”、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已与万华化学、中集来福士、东方电子等18家骨干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技术攻关、试验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参与省、市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

大海扬波千帆竞,锐意改革万事新;协力攻坚勇拼抢,聚力深蓝担使命。未来,烟台片区将持续深耕蓝色沃土,充分用好自贸区“试验田”和“直通车”优势,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围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推动自贸海洋集成创新,在全国进一步叫响烟台自贸海洋品牌,擦亮“自贸海洋”蓝色名片。(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王聪 许明慧 朱亚森 张颖 摄影报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