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经济运行数字化、度量化更清晰!青岛用“大数据”为24个功能区“精准画像”

青岛在全国率先创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经济运行数字化、度量化更加清晰——

用“大数据”为24个功能区“精准画像”

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用“数据说话”,为功能区“精准画像”,对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统计局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创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首次全面拓宽功能区统计范围、建立健全功能区统计机构、实现功能区统计数据在线管控、反映功能区综合质效,着力打造功能区统计现代化改革实践的“青岛样板”。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共有功能区27个,除胶州空港保税区、胶州临空经济区和即墨综合保税区处于筹建或新建外,其余24个功能区均建立健全了联网直报平台。今年上半年,已纳入统计监测的24个功能区增加值合计超过3000亿元,占据全市“半壁江山”,名义增速高于全市GDP名义增速约4个百分点。其中,16个功能区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发展态势明显领先所在区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长期以来,功能区在统计机构、统计分工、统计度量等方面存在不健全、不规范、不全面等痛点、堵点,难以客观准确反映区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为适应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要求,市统计局构建了统一领导、三级联动、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推动功能区统计工作规范运行。

聚焦主责主业,引导功能区发挥政策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功能区统计监测拓展了调查范围,增设“四下”企业抽样调查。从7.3万家企业中抽样选取2000多家企业为样本单位,依托青岛“智慧统计”在线平台按季度在线采集企业数据,开辟全方位反映功能区企业生产与效益状况的崭新渠道。体现差异化特征,增加复合型监测指标。设置“四上”单位主导产业聚集度、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评价指标,建立起多维画像、立体描绘的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功能区主责主业发展质效,体现错位发展、竞合发展的要求,服务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协同优存量、上增量,为促进功能区和区域经济更高水平发展搭建机制、创新路径。全市24个功能区(除三个筹建或新建)均建立健全了联网直报平台“四上”企业统计处理地的设置,涉及104个处理地代码,完全契合现行统计工作“先有库、再有数”的理念和原则,实现了功能区“四上”企业名录和统计数据“统一平台、一窗登录、集成录入、规范统计”的在线管理。同时,严把“四上”企业关口、强化统计数据质量,出台了《青岛市功能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科学衡量和反映发展质效,为促进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统计参考和评价依据。市统计局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在国家现行年度核算制度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自行创建《青岛市功能区增加值核算方案》,重点突出功能区经济效益质量,采取收入法为主、增加值率法和比例法相结合的综合核算和评估方法,每季度对功能区“四上”和“四下”企业开展增加值测算,并参考经济普查相关比例系数等综合审核评判,强化数据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功能区是展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外贸外资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高端产业主战场、新业态新模式主力军,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一系列创新功能区统计体制机制改革,功能区经济运行数字化、度量化更加清晰,为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朱斌瑞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