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11人入选九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2021-09-30 15:3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30日讯 今天,青岛市文明办公布2021年9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11人入选。

根据评选结果,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政府科员刘威、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中青出租公司出租车驾驶员孙琳、平度市同和街道王家赵戈庄村村民战萌萌、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队长张宝被评为助人为乐“文明市民”;青岛德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职工穆太水、莱西市店埠镇葛家泊新村村民葛言亮被评为见义勇为“文明市民”;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作业人员闫圆圆、城阳区交通运输局上马交通服务所副所长于建辉、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养护作业队绿化班长朱长敬被评为敬业奉献“文明市民”;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柘車河村村民林桂珍、李沧区湘潭路街道湘东社区居民石恩学被评为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我要去” 是文明市民刘威看到青岛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发布参与河南郑州抗洪救灾的召集令后,脑海里第一时间闪过的念头。7月21日报名参加救援的刘威,7月22日凌晨就到达了灾区一线。从22日凌晨至28日,刘威和救援队员们一直奋战在一线,克服重重困难,安全转移2000余人。这并不是刘威第一次参与抗洪救灾,早在2019年8月,刘威就随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到潍坊寿光,参与台风“利奇马”洪灾救援工作。当有人问起刘威为什么选择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刘威回答:“我从小受家庭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能力大小,遇到一个危难之中的人,一定要伸出援手。”

“一定要救”是文明市民穆太水、葛言亮路遇落水少年用实际行动作出的回答。8月27日下午两点多,穆太水正在莱西市店埠镇一处水塘边钓鱼,突然听到呼救声传来“快来救救我的孩子”,穆太水立即跑过去,发现水塘边有一位妇女在呼喊,水塘中有一位少年在挣扎。穆太水随即跳进水中。但水塘斜坡已被水泥硬化,且长满青苔,落水少年自身体重较重,求生的本能让他不住挣扎,情况十分危急。穆太水将少年拽到岸边时体力明显下降,决定上岸找人协助救援,他走后孩子母亲也跳进水中试图救援但没有成功,反而自己却有力竭的征兆。这时,前往店埠镇办事的葛言亮夫妇正好经过此地,也加入了救援,成功将母子二人成功推回岸边,穆太水则与公司同事拨打110和120后赶了过来,与赶到的民警一同将母子二人救出险境。葛言亮说:“我的女儿小时候也被救援过,我能够体会那种急迫心情,这种时候不会考虑很多,只想把孩子第一时间救上来。”

“要做好工作”则是文明市民朱长敬一直奉行的准则,从炊事班长到绿化班长,班长是他做过的最大的“官儿”。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8年,不论是与癌症抗争三载,还是照顾瘫痪病妻六年,身边的同事几乎无人知晓。2019年之前,朱长敬的工作岗位离家有45公里的距离,为了赶时间,他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通勤时间需要两个多小时。身边人给他算过,他的通勤距离达到70万公里,他说:“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是能克服的,我不能给组织和企业添麻烦。”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生活的幸福底色,文明市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亮了青岛的文明名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2021年九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

【助人为乐】

01刘 威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政府科员

02孙 琳  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中青出租公司出租车驾驶员

03战萌萌  平度市同和街道王家赵戈庄村村民

04张 宝  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队长

【见义勇为】

05穆太水  青岛德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职工

葛言亮  莱西市店埠镇葛家泊新村村民

【敬业奉献】

06闫圆圆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作业人员

07于建辉  城阳区交通运输局上马交通服务所副所长

08朱长敬  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养护作业队绿化班长

【孝老爱亲】

09林桂珍  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柘車河村村民

10石恩学  李沧区湘潭路街道湘东社区居民

九月份文明市民事迹

【助人为乐】

01刘威

人物简介

刘威

刘威,男,198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政府科员。

主要事迹

闻汛而动,义无反顾奔向前线。“我加入。”7月21日,因公在家调休的刘威看到青岛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在微信群发布参与河南郑州抗洪救灾的召集令后,第一时间报名奔赴抗洪一线。

7月22日凌晨2点,青岛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一行到达郑州一线重灾区,顾不上休息,便立即联系当地政府部门,投入到转移受困群众的工作当中。当天中午12点,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突然接到一名妇女的求助电话,称因特大暴雨,停电断网,家中电话打不通,因此和家中60多岁的老人以及1岁半的孩子已失联2天,且家中又没有多余的食物,她请求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帮忙把孩子和老人转移出来,如果转移不出来,想送点食品给家人。

“让我去。”刘威主动向队长请缨,迅速和这名妇女取得联系并会合,赶赴妇女家中抢救。当时水流湍急,路上水深近一米半,只得乘坐铲车前往,10公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 

距离小区还有500米时,水流渐缓,但铲车无法进入入口,刘威便和妇女下了铲车,小心试探着涉水赶往妇女家里。到了妇女家所居住的七楼,刘威把孩子托举在头顶上,妇女扶着老人往外转移,前后来回用了三个多小时才转移完毕。

7月23日中午,志愿救援联盟一行人转战新乡市。晚上10点,大家还在为牧野区东马坊村群众转移的任务忙碌着。这时,突然收到牧野区应急局的紧急求援,寺庄顶有一名老红军身体不适,需要紧急转移救治。在跟应急局的沟通过程中得知,救援现场有漩涡,激流导致白天前往的五支救援队均救援失败。

“我请战。”当时刘威又累又乏,但他一听到有紧急救援任务时,马上精神抖擞。队长劝他休息休息:“从当前的汛情看,短时间抗洪防汛结束不了,这样拼命身体会受不了的。”但刘威却憨厚地一笑:“没事,不累,我年轻身体棒,不会有事的,你们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担心我。”

就这样,他们乘坐着橡皮艇,刘威坐在前面拿着灯引路,清除水面上的漂浮物和阻挡物,冲破了重重阻碍,尝试了足足五次才顺利通过狭窄的漩涡激流区,找到老红军的家。这时,水已经快淹到二楼了。由于过道非常狭窄,马达和船桨无法使用,刘威就用手抓住墙边的管道和电线爬墙进去,将腿脚不方便的老红军和他的家属们一个个地抱到救生筏上面。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救援经验,刘威等人成功救出了老红军一家。

从22日凌晨至28日,刘威和山海情志愿救援队员们一直奋战在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安全转移2000余人,最大限度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其实,这并不是刘威第一次参与抗洪救灾工作,早在2019年8月,刘威就随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到潍坊寿光,参与台风“利奇马”洪灾救援工作。后来,他还陆续参与了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组织的多项救援工作,先后赴大场、大村、宝山、灵山卫、滨海等地,投入到找寻走失老人、儿童,抢救受伤游客等救援工作当中。

大爱无疆,一片丹心投身公益。2013年,刘威从山海情志愿救援联盟队长徐公安处得知青海省洛忙村一户生活困难家庭的消息。这家人长期在外打工,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卓玛和叔叔一起生活。为了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刘威决定以结对子的形式开展助学扶贫活动。2013到2016年,他连续4年在学习用品和生活物品方面给予卓玛费用资助。此项捐助活动,让卓玛打开了心扉,学会主动、积极地与人相处和沟通;也让卓玛学会欣赏自己,并懂得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志愿者、感恩社会。“我只是尽己所能地为贫困儿童送去一份关心、一丝温暖。希望在我的帮助下,能让孩子感受到社会对她的浓浓爱意”,刘威说。

多年来,刘威一直向慈善机构捐款,力所能及地帮助受灾群众和残疾人士,但他从来不宣之于口,一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的行动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同事,说起他来,同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当有人问起刘威为什么选择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刘威回答:“我义无反顾地选择这份义务工作,是因为我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不管你的能力是大还是小,遇到一个危难之中的人,你一定要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也许就是这一把,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牢牢记住父母的话,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做好人、做好事放在第一位。”

这就是刘威,一名热心公益事业、默默奉献爱心的基层退役军人。他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弘扬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奉献精神,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02孙琳

人物简介

孙琳

孙琳,男,1962年12月生,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中青出租公司出租车驾驶员。

主要事迹

乐于助人热心肠,见义勇为有担当。孙琳是个热心肠,路见不平总要伸手帮一把。正是孙琳的这份侠胆义肝,从业几十年里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

2006年的一天,孙琳驾车行经至青岛56中学附近时,看到一辆货车撞伤了学生随后逃逸。见此情形,孙琳二话没说猛踩油门奋力追赶,一边追赶一边拨打急救电话,并记下了货车的车号。接着,孙琳折返回去把受伤学生一同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孙琳忙前忙后,排队挂号、掏钱买药,陪同学生治疗。等到家长赶到医院时,孙琳便悄悄离开了。家长为了向孙琳道谢四处寻找,最终通过媒体才找到了孙琳。“看着和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让他自己去医院我还真不放心。”孙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还有一次,孙琳拉着一名乘客去轮渡,在车上听广播里说有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钱治病,到了目的地车费是二十一块钱,这个乘客给了一百块钱,让孙琳拿着剩下的钱帮他捐了,孙琳活儿也不干了赶快去捐钱。排了很久的队,最后他把全天挣到300多元钱和乘客的钱一块捐了。

十九年爱心送考,年年送出本科生。孙琳是公司“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队员,连续19年义务为残疾、特困、遇有伤病等特殊情况的考生提供接送考服务。坐过孙琳爱心送考车的考生,大多因孙琳准时、周到的服务和温暖贴心的话语感动,得知分数后也会给孙琳一个反馈感谢他的倾情相助,孙琳也为考上理想大学的考生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孙琳接送的众多考生中,有一个考生令他记忆犹新、印象深刻,考生因家庭困难,从家到考场的距离又较远,需要有车接送,便拨打了公司的约车电话。遇到的师傅恰好是孙琳,在接送考生提前看考场的时候了解到,考生的爸爸以前也开过出租车,后来因病导致双眼失明,无法再工作了。家里生计的重担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得知是同行的孩子,孙琳对眼前的考生多了一份亲切和心疼。在送考的路途中孙琳会给考生讲笑话段子,帮考生缓解压力。考生每次进考场前孙琳总是下车把考生送到考点大门前,给考生鼓劲,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去高考一样。考试结束后,考生和爸爸主动联系了青岛电视台,通过电视转播表达对孙琳的感谢之情。

九年“不打表”的爱心旅程不因疫情中止。公司有一个“志起团队”,九名的哥组队做好事,每周三次免费接送尿毒症患者就医,已坚持九年之久。孙琳自团队成立之初便是团队的一员,担负起轮流接送患者就医的任务。志起团队的发起人在2019年正式退休,不得已离开了团队。也是在这一年,孙琳接过了团队班长的接力棒,带着团队的兄弟们继续这趟不打表的爱心旅程。

2020年的一场疫情给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工厂停工、汽车停运,人人居家隔离,医院成了避之不及的“危险”重地。但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措施,缺少一次治疗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危造成威胁,更会给无法自行排除身体多余水分的患者增加痛苦。在人人自危的特殊时期,患者不想给弟兄们添麻烦,孙琳拒绝了患者独自乘车去透析的提议,放心不下患者虚弱的身体状况,也要考虑到团队兄弟的安危,与其让大家都去医院增加风险,不如自己做好措施保障大家的安全。

每次接送前,孙琳都会用84稀释液给车厢里里外外的做个彻底的消杀,然后打开车厢的四扇车窗通风换气。把患者送到医院后,孙琳便到就近的药房排队买口罩,“那个时候,口罩是限购的,每人每次最多买三个。还不是每个药房都有。”患者透析的三个小时里,他反复到医院附近的几家药房一遍又一遍的排队。将悉数购买到的口罩全部送给患者,保证患者每次去医院都能有双份的安全。每每提起孙琳和志起团队,患者总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我们全家都感谢他们。我老伴儿类风湿,只能坐在轮椅上,日常生活还需要我照顾。我又得了这个病,没有孙琳和团队弟兄的帮助,我不可能坚持这么久。不光接送我,每次见面还和我聊聊天,排解排解。过年过节也来看我,跟亲兄弟一样。连大夫都说,我这个病能坚持九年是个奇迹。”患者激动地说。

就这样,在疫情最为严峻的六个月里,孙琳独自揽下接送患者就医的任务,累计72天出车接送患者就医,往返医院次数高达144次,爱心行驶里程将近千公里。让这趟“不打表”的爱心旅程不因疫情中止。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是孙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这份出自心底的善良促使孙琳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又一件好事儿。也是孙琳对这份善举的坚持,让“文明自己 关爱他人 奉献社会”的“红飘带”精神,像一股股暖流,流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孙琳从业二十七年里,他始终用诚心、真心对待每一名乘客。营运时他是个认真负责、规范经营的模范司机,营运之外他还是个热衷于公益的热心的哥。

曾获荣誉:

2007获年青岛市“见义勇为出租车好司机”。

2012年被评为青岛市感动岛城“的哥的姐”十佳人物。

2013年青岛市出租汽车协会“行业自律先进个人”。

2020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最美驾驶员”称号。

03战萌萌

人物简介

战萌萌

战萌萌,女,1990年9月生,平度市同和街道王家赵戈庄村村民。

主要事迹

漫长等待,终有结果。“从来没有想过,当年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今天能够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1990年出生的战萌萌家住平度市同和街道,2016年参加无偿献血时,她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动员下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留样。留样后,战萌萌很快收到中华骨髓库的通知,告知她与一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初配吻合,随后战萌萌进行了高分辨采样,但是此后一直没有后续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进展通知。“我每天都在祈祷,希望对方患者能勇敢战胜病魔,只要他需要,我肯定会全力以赴去救他。”2021年5月,捐献流程再次启动,战萌萌接到平度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当询问她是否仍然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时,战萌萌激动地说:“这一刻我盼了很久,我愿意给他送去生的希望。”随后战萌萌在平度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做了捐献前体检。由于体检当天坐车劳累,战萌萌的血压轻微偏高,虽然不影响体检结果,但战萌萌说:“我回去还要多运动,戒掉零食,把身体调整到适合捐献的最佳状态。”

排除万难,轻松上阵。按照省红十字会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通知,战萌萌将于2021年8月6日赴济南捐献。战萌萌的母亲刚开始有所顾虑,战萌萌便把网上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给母亲看,最终说服母亲同意她赴济南捐献。战萌萌还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家里有4岁的孩子正放暑假。这次捐献需要在济南住六天,战萌萌说:“自从孩子出生,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久,这次就让孩子在家跟着爷爷奶奶。”战萌萌刚入职新公司不久,现在正是公司业务繁忙、人手紧缺的时候,战萌萌跟领导汇报了此次将赴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领导的回复让她彻底安了心:“这是好事,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举动,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份荣幸,公司给你批假,放心去吧。”安顿好家人、交接好工作,战萌萌放下心里的包袱,开始准备为期六天的捐献之行。

播撒火种,挽救生命。博爱传递真情,奉献拯救生命。8月11日,战萌萌在济南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共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01毫升,整个过程十分顺利。战萌萌的这一义举将实实在在拯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几近绝望的家庭。战萌萌说:“我献出的只是可以再生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却可以让一个8岁的小朋友健康地活下去,让一个绝望的家庭回归安宁。芸芸众生,我们能够配型成功,是患者的幸运,也是我的荣幸。”

04张宝

人物简介

张宝

张宝,男,1994年9月生,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队长。

主要事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对出生于1994年的张宝来说,志愿服务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次又一次或平凡或特殊的志愿行动,让少年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光芒。

星夜奔驰,尽己所能。2021年7月22日上午,张宝看到《紧急!新乡卫河决堤,急需救援队伍协助》的新闻后,他立即把赴灾区参与抢险的志愿者招募通知发至青岛市天使救援中心群内,发出“请战”接龙,大家纷纷响应、迅速着手准备。张宝权衡再三,最终确定了第一梯队队员名单。由张宝带队,6名队员连夜出发前往河南新乡,连续行驶8小时后,在23日凌晨五点半到达河南新乡,队员匆匆喝了碗胡辣汤就前往共产主义渠开展救援任务。

张宝连续作战、紧急救援十几小时后,又接到新乡养老院内有十余名老人被困的消息,他让队员简单休憩后,便又和大家投入长达六小时的救援之中,在洪水中用皮艇往返拉了十几趟,直到中午才将所有老人和家属安全转移。但是,还没来得及休整,新的任务又来了——挺进卫辉,由于共产主义渠洪水漫溢进入卫河,顺卫河下泄,卫河新中大道以下至出市境所有村庄需紧急转移群众。张宝带领队员在卫辉持续救援4天,其中在村片区的救援就进行了2天,这个片区人口密集,多是老旧房子,洪涝最深处有五米半,而且楼边有电线、水下有湍流。作为队长,张宝是队里唯一懂理论、有实操的队员,他一方面要保障队员安全,另一方面又要在激流中操控冲锋艇,同时还要参与附近社区居民救援。张宝说,救援两天期间,他只休息了2个小时,脖子、手臂被阳光晒伤破皮,腿和脚一直泡在水中已泛白溃烂,但他依旧忍着疼痛坚持一线救援。

除此之外,张宝在救援空暇时,也并没有闲着。搜集险情、接收信息、筛选核实、安排任务、调度指挥、联系食宿、汇报总结……从派出第一支梯队开始,他的手机就没离手,多的时候一天能接两三百个电话。在河南洪灾救援的五天期间,张宝和队员们每日靠面包饱腹,仅休息十余小时,总共救出受灾群众500余人和萨摩耶犬一只。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岛市民和救援队队员,张宝尽己所能帮扶受灾同胞,倾全力为河南群众排忧解难,展现山东人民的奉献与担当。

为国为民,义无反顾。2018年5月13日,张宝在朋友介绍下了解到全市首支“城市第一响应队(City First Response Team,简称CFRT)”公益项目,他通过积极沟通与自身努力,顺利完成应急救援集中轮训,成为了一名正式的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干事。加入第一响应队后,团队的组织调度让张宝的志愿服务工作愈发有的放矢:他曾全力参与到上合峰会的服务保障工作,在会场外保障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引导人员有序流动,保证会场秩序稳定安全;他曾在绚丽烟花点亮岛城新春佳节的五四广场上,帮助心急如焚的父母找到走失的孩童,疏导拥挤的人群并在现场进行紧急救助行动;在“利奇马”台风袭来时,他配合边防民警动员群众做好防台防汛工作,在前海一线日夜巡逻,严阵以待,尽全力保

为了青岛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2月,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面对疫情肆虐蔓延,张宝义无反顾地报名并迅速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他说:“在这个牵动着所有中国人心的春天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我想我也应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疫情防控物资有限,张宝仅佩戴一个口罩便赶往防疫前线开展工作,日日辗转奔波于香港路社区、浮山所社区之间,密切跟踪社区人员流动情况、返城人员登记、巡查社区防疫工作、宣传防疫知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居民,几乎每天忙碌超14个小时,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680.3个小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张宝作为信息核对登记负责人又参与到香港中路街道的疫苗接种志愿服务工作,共计志愿服务约4000人次。

从心出发,用爱传递。谈及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初衷以及坚持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动力时,张宝多次提到“四心”。“志愿服务活动是一次次的‘热心’,要人人‘用心’、坚持‘本心’、怀揣‘爱心’,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的过程。”三年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张宝不断自我提高、完善和发展,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宝一直致力于向大众推广普及基础应急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救互助能力。入队3年多以来,他参与了50余场由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开展的面向全体市民的急救知识科普讲座。张宝也多次走进校园,给校内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每次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后,他会让孩子们真实体验灭火器的操作流程,消除师生对火灾的恐惧,增强其防火安全意识以及处理一般火情的信心。张宝表示,要始终把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深度”“力度”,引导更多人携手为服务人民、建设祖国奉献出强大的青春力量。

曾获荣誉:

2019年至2021年间被连续评选为“青岛院前急救120优秀志愿者”。

2020年荣获“青岛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

【见义勇为】

05穆太水,葛言亮

人物简介

穆太水(左)与葛言亮(右)

穆太水,男,1982年3月生,青岛德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职工。

葛言亮,男,1976年12月生,莱西市店埠镇葛家泊新村村民。

主要事迹

闻听呼声,男孩落水。2021年8月27日下午2时许,青岛德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职工穆太水正在莱西市店埠镇桃源八路北侧一处距离公司两百米远的水塘岸边钓鱼。此时,在道路南侧的方向传来了一阵阵呼喊声:“我的孩子掉水里了,快来人救救我的孩子啊!”听到呼救声,穆太水立即收起鱼竿,把随身携带的钱包和手机往路边一扔就朝着这个方向跑了过来。当他跑到道路南侧看到的是,一位妇女正在一处约200米长、20米宽的水塘岸边哭喊,而水塘中正一沉一浮地飘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看到这里,穆太水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就跳进了水中。他原以为水塘的水并不深,可以直接把孩子从水中捞起,但是下水后他才发现,水塘中的斜坡已经被水泥硬化,且长满了青苔,而水塘底部又够不到底,所以他根本没有办法在水中站立起来。所以他只能向孩子的方向游去,靠近孩子后他果断拽住了孩子的衣服,但是落水的孩子自身体重估计有120多斤,身上的衣服又已经全部湿透,求生的本能也让孩子一个劲儿地在水中不断地扑腾着,所以即便穆太水拼命地拽住孩子,但仅凭他的一己之力却很难把孩子拽向岸边方向。

但是穆太水始终没有放弃,仍是一手拽着孩子,另一只手和两只脚不断朝着岸边方向划。终于划到岸边,他用一只手死死地抠住斜坡上石块的缝隙,生怕稍一放松孩子继续划回远处。

关键时刻,再添支援。经过一番拉拽,穆太水的体力明显有所下降,于是决定上岸找人前来协助救援。上岸后,他看到孩子母亲蹲在岸边哭泣,于是嘱咐道:“你在这里守着,我现在就回公司叫人。下面水比较深,千万不要擅自下去!”说完就朝着公司方向跑去。而此时水面已经没过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情急之下根本没有把穆太水的话听进去,竟也跳进了水中,试图将孩子拖出水中,但没有成功。

就在这个时候,开车前往店埠镇办事的葛言亮夫妇正好经过此地。停下车后,葛言亮直接跳进了水中。“当时,我在岸边就只看到一个妇女正在水里不停地拍打着水面呼喊。跳进水中后,我想先把她拉到岸边,结果我扳住她的肩膀一使劲,发现她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葛言亮紧张地回忆道:“这片水塘我是知道的,这是村里用来蓄水灌溉的,深的地方能够达到5米。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和大人沉入水底,于是我就拼命地拽着他们。”

这时候,葛言亮的妻子刘晓红明显感觉到水中孩子的母亲也不如一开始那样有力。于是她顺势朝着孩子母亲的方向递过来了一根竹竿,让孩子母亲拽住竹竿的一头,而自己紧紧地拽住这一头,确保孩子母亲不会沉入水底。没想到的是,刘晓红手握的比较细的一头竹竿突然断开,导致孩子母亲再一次划向了水塘中央。葛言亮情急之下一手使劲向上托着孩子,一手去划向水塘中央拽孩子的母亲。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孩子母亲被他再次成功推向岸边,而自己又在水中托着孩子。

通力合作,成功解救。此时,穆太水已经跑回自己公司。刚到门卫室,就发现同事葛志强、张兴东和门卫大姐袁桂林都在。告知大家前去救人后,穆太水又跑到库房寻找绳子。得知有人落水后,门卫大姐袁桂林又急忙把前来收购废品的刘佳胜、李言竹一起喊上,一行5人一边拨打着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一边急忙朝着水塘方向跑来。

大家到达水塘边后,发现水中的葛言亮正吃力地托着落水的孩子,岸上的5个人胳膊挽起沿着台阶结成了人梯深入水中,协助葛言亮连拉带推,把孩子从水中转移到了台阶上。而此时,穆太水也拿着绳子赶了回来,发现孩子已经被成功脱离水中,也长呼了一口气。于是他又用绳子把水中的孩子母亲和葛言亮纷纷拉了上来。

这时候,店埠派出所的民警也已赶到,大家齐力把孩子从堤坝斜坡处的台阶上抬到了道边,民警对孩子进行了急救措施,孩子吐出了呕吐物,呼吸慢慢恢复,众人合力把孩子抬到了赶来的120救护车上。至此所有人悬着的一颗心也都平复了下来。

见义勇为,一脉传承。穆太水、葛言亮等人救人的事在公司、村庄传开了,面对大家的赞扬,穆太水、葛言亮却很坦然:“我们就是个打工、种地的,既然会游泳,遇到这种事就必须管。”当莱西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向其介绍在2014年2月和2020年9月,葛言亮所在村庄有两名同志也是因为做了见义勇为的善举而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后,葛言亮激动地说:“葛中科老人当年救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就是我的女儿。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遇到紧急出手搭救的那种急迫心情,真的是不会考虑很多,只想把孩子第一时间救上来。”

关键时刻,及时出手施救,大家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这是人间大爱,温暖的不仅是这名获救的儿童,更温暖着社会各界的人心和正义,他们用不惧危险、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一曲新时代赞歌!

【敬业奉献】

06闫圆圆

人物简介

闫圆圆

闫圆圆,女,1988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带电作业一班作业人员。

主要事迹

闫圆圆同志于2015年7月参加工作,是青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的一名基层青年骨干,主要从事10kV架空线路配电带电作业及电缆不停电作业、中压发电、重大活动保电等工作。精通配电4类33项作业技术、擅长操作带电作业机器人、中低压发电车辆,熟练掌握“微网”发电流程与技术,具有丰富的重大活动保电经验。作为青岛市第一个从事带电作业的女同志,闫圆圆从不自我设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刻苦锻炼,努力提升,与男同志一起同台竞技,是同事们眼中顶呱呱的“黄玫瑰”。从作业人员到工作负责人,闫圆圆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进;从配电带电作业到机器人带电作业,从中压发电到低压保电,闫圆圆在业务范围上不断拓展。工作6年,闫圆圆带领工作小组完成带电作业4800余次,用实际行动践行“我的青春不停电”的庄严承诺。

2021年7月,受极端天气影响,河南汛情告急,依据国网公司统一安排,青岛供电公司要派人驰援河南开展电力保障工作。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闫圆圆主动请战,领导考虑到抢险救灾现场比较危险、条件艰苦,没有同意。第一批、第二批赴豫人员先后到达河南郑州,看到铺天盖地的汛情报道,身在青岛的闫圆圆心急如焚。在听到公司即将派出第三批支援人员前往河南鹤壁,闫圆圆第三次提出申请:我是共产党员,不怕危险!我是河南人!我不怕苦,请领导批准!

看到闫圆圆的决心和信心,领导终于同意了,再三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7月23日下午4时,根据公司统一安排,闫圆圆与17名男同事一起率领4辆应急电源车及4辆生产辅助车辆奔赴河南鹤壁开展抢险救灾电力保障。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昼夜行驶,7月24日凌晨2点到达河南省鹤壁市,闫圆圆所负责的发电车辆被派往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河南浚县新镇镇。

前往新镇镇的路上,水没良田,牲畜无圈,房子、车辆浸泡在水里,百姓离家,洪水无情,触目惊心。道路水深过膝,举步维艰,闫圆圆及同事们小心翼翼,涉水前行,前方水势不断变化,不得不调头返回重新寻路,正常情况下半个小时的车程,她们走了近4个小时……新镇镇由110kV新镇站供电,洪水淹没变电站,导致全镇停电停水,通讯受阻,村民的脸上表情凝重,抗洪战士在烈日下休息,满身疲惫。灾情救援刻不容缓,闫圆圆带领同事们迅速投入保电工作,选定位置,敷设电缆,开机送电,一气呵成,24日13:30分,应急电源车正式启动,随着发电车轰隆隆的鸣响,鹤壁市抢险救灾总指挥部的空调运转起来,为抗洪抢险战士提供清凉的临时休憩场所,为邻近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用电保障。

青岛供电公司有2辆应急电源车被派往浚县新镇镇,在安顿好自己所负责的发电车辆、安排好值守人员后,闫圆圆又投入到另外一辆发电车的现场,为断电3天的新镇镇政府发电,烈日炎炎,穿在身上的工装在干、湿之间来回切换。

考虑到连夜赶车,同事们辛苦疲惫,闫圆圆坚决独自值守夜班,给其他同事时间恢复体力、精力。检查发电车油量,观察、记录各种检测仪表数据,确保发电车辆运行状态良好。新镇的夜晚并没有乡村夜晚的安静,来来往往的大型卡车在昼夜不停地运输石头等封堵决口材料前往卫河彭村段决口处,警察同志、救援人员、抗洪战士都在不停歇的忙碌,闫圆圆发现运输道路上只有一排节能灯照明,对夜间驾驶非常不利,而且决口处封堵现场照明灰暗,不利于抗洪战士安全作业。在和当地供电所同事协商后,在运输道路加装一排大功率照明灯具,确保夜间运输安全。针对决口处照明不足的问题,闫圆圆主动向援鹤领队报告,主动协调1台柴油泛光灯塔,架设在决口处对岸的堤坝上,照明情况显著提升,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及专业救援队伍中国安能的赞许,26日凌晨2点27分,卫河彭村段决口处封堵成功,闫圆圆参与、见证了这一胜利壮举,内心的激动与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25日凌晨1点左右,闫圆圆和同事们接到紧急通知:南面大堤马上决口,立刻撤离在镇政府发电的人员、车辆,选择地势高的地点临时停靠。闫圆圆和同事们一路狂奔到镇政府,停止发电机,断开电源线,收回电缆大约需要15到20分钟,这里距离大堤不足100米,如果大堤决口,洪水立刻就会冲刷现场,后果不堪设想……闫圆圆和同事们在与洪水比赛,与时间赛跑,那一刻,真的体会到什么叫“时间就是生命”,看到洪水还未到眼前,闫圆圆和同事们决定先收电缆,火速撤离,大堤未决口,水未上路,一夜惊险。26日凌晨2点,再次下达决口通知,惊心动魄再次上演。27日凌晨2点,浚县县城汛情告急,承担着县城2/3用电负荷的110kV黎阳站面临被淹,请立即派2辆发电车立刻前往浚县县城进行电力保障,停机收缆,奔赴浚县县城,一仗到天亮……

在浚县的4天3夜,闫圆圆带领发电小组给乡镇卫生院发电,确保在这个特殊时期,百姓依然有医可医;辗转各村落发电,保障村民特殊时期的基本生活用电用水,每到一村,村民都自发帮忙,清理现场,敷设电缆,每次发电机转动起来,听到孩子们边跑边喊“来电了……来电了”的时候,所有的疲惫都会瞬间消散,闫圆圆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习惯了城市里的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突然意识,对于灾区百姓来说,亮起的一盏盏灯不仅仅是照明,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希望。

“妮儿,你是哪里人啊”

“大哥,我是河南……新乡人”闫圆圆哽咽道。

“啊!那恁老家受灾也很严重啊,你咋不回新乡支援啊”?

“我们去哪里支援要听从公司统一安排,军令如山,是一样的大哥。再说都是父老乡亲,我支援鹤壁,会有别的人去支援新乡,困难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咱们要有信心”

驰援鹤壁的五天五夜,作为援鹤队伍中唯一一名女同志,闫圆圆每天都会被老乡们关切的问候,一年没有回家的闫圆圆听到熟悉的乡音都会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危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艰苦,和性别也没有关系。这个从小听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穆桂英挂帅”长大的女生, 从来不以性别给自己设限,凡事主动承担,做就最好。她坚定有力地说:洪水很快会退去,浚县很快会重建,这里是我们奋斗过的战场,是无数人守护的家乡,忙碌的背影、感人的事迹、难忘的经历,会一直烙印在我心里,这种拼搏的精神、凝聚的力量,会一直激励着我,把青春的朝气、青年的智慧奉献在守护万家灯火的重任上!

曾获荣誉:

2021年 国网公司“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保供电先进个人”。

2021年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1年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巾帼建功”标兵。

2020年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先进女职工”。

2019年 国网公司第五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银奖。

2018年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巾帼建功”标兵。

07于建辉

人物简介

于建辉

于建辉,男,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城阳区交通运输局上马交通服务所副所长。

主要事迹

今年51岁的于建辉是青岛流亭机场疫情防控分流转运组三组副组长,也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从去年11月9日开始参与机场防疫工作,他和“战友”们已经在流亭机场坚守了9个多月,默默保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于建辉所在的分流转运组,主要负责流亭机场所有境外旅客和国内隔离14天人员来青后的分流转运工作。每天早上10点,一份来自机场集团的推送表会准时出现在于建辉的电脑上,据了解,这份表格只是一个初筛表,根据机场前期掌握的人员信息情况,列出了需要转运的人员名单,但因为改签等各种原因,实际到达的旅客会和表格有一定出入,所以‘接机’工作并不容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即便提前给到的推送表上没有某个航班的信息,于建辉和同事们依然会坚守在岗位上,等待每一个航班的到达。通常是早上七点上班,等到当天所有航班落地人员分流完毕,一般就到了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如果赶上天气不好航班延误,忙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旁人无法想象的工作量,于建辉确是习以为常,尽职尽责到接完最后一个人。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机场防境外输入是保护疫情防控战果的“主战区”,也是最危险的一线。今年2月,一名已经在深圳市进行了十四天隔离观察的旅客到达流亭机场,于建辉所在的转运组根据流程完成了这名旅客的交接工作。但这位旅客还没出站时测量体温就发现了异常,气氛突然变得很紧张,虽然已经完成了转运交接,但负责接收的防疫人员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紧急向分流组求助,于建辉没有犹豫立马扛起责任,带旅客去机场急救处重新测量体温,接着又多方协调,联系机场120将旅客安全转运到了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检测。“我们要经常与国内特情旅客和国际旅客接触,万一某个航班出现一例核酸检测阳性,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才能解除隔离,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一点差错。”机场防疫的每一天,于建辉和同事们都面临着未知的风险,有时候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即便是调休日,他们也不会选择回家,而是留在机场附近的酒店里待命。

机场防疫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大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守在隔离区待命的时间,显得格外难熬。“因为我有一些统筹调度的工作要在办公室完成,不去隔离区的时候不需要穿隔离服,还能好受一些。那些守在隔离区的同事们,一上午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特别难熬。”提起同事们的工作日常,于建辉语气里满是心疼。

根据安排,从机关单位抽调而来的防疫人员值班三个月就可以“毕业”了,但于建辉自从到了这个岗位,就选择留了下来,迎来送往了好几批“战友”。有些人身体上适应不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尤其是需要经常性的通宵熬夜,我当过14年兵,身体素质还是可以的,这里需要人,我就继续坚持。”于建辉说,在机场防疫工作人员中,他还不是坚守时间最长的,“有人已经在这里待了一年多了”。

“机关干部、志愿者、飞扬计划大学生……我们的‘机场大白’们来自各行各业,我知道的,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才18岁。”于建辉简单估算了一下,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在机场一线防疫的分流转运组工作人员少说也有300人了,除此之外,机场防疫还有翻译组、研判组、信息组、后勤物资车辆保障组等。“虽然大家看不到彼此的模样,但只要穿上了这身防护服,所有人就都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机场转场之后,由于工作重心的调整,很多战友的机场防疫工作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对于建辉来说,迎来的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已经确定了,我和部分同事会代表城阳,继续前往胶东国际机场参加防疫工作。”护目镜下,于建辉目光坚毅,不管前路还有多少凶险,他已经时刻准备好,奔赴下一个战场。

08朱长敬

人物简介

朱长敬

朱长敬,男,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养护作业队绿化班长,高级花卉师、绿化技师。

主要事迹

他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退役军人。从炊事班长到绿化班长,班长是他做过的最大的“官儿”。然而,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刻苦钻研、默默奉献,一干就是28年。

他是一名癌症患者,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病妻六年,咬紧牙关与癌症病魔抗争三载。身边的同事却几乎无人知晓,他更是没跟组织提过一次要求。

他就是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养护作业队绿化班长朱长敬。1993年退役后,朱长敬一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从事绿地、苗木修剪养护等园林环卫一线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城市美容师 ”及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

刻苦钻研  进击的“班长”。18岁参军,20岁在部队入党,朱长敬在部队里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炊事班长。1993年退役后,他服从组织安置,成为了一名一线绿化工人。从“掌勺”到“种草”,他几乎是从零开始,上岗伊始,他就迅速完成了角色转变,从书本里学、跟老师傅学,努力刻苦钻研绿化业务知识,考取了高级花卉师、绿化技师等等级证书,不到一年就成为公司的绿化业务骨干,后来又担任了绿化班长。

经过长期反复试验,朱长敬摸索出1:300的配比使用乙草胺,大大提高草坪绿化中除杂草效果,成为全队绿化养护服务工作的规范、标准。2019年,他接手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区中轴线绿地养护,不到一年时间,大面积接近荒芜的绿地焕发新生。

作业队经常有打草机、绿篱机、油锯损坏的情况,以往都是送到维修单位花钱维修。一来维修费用高,二来耽误正常使用,朱长敬试着跟绿化工人一起维修损坏的机具,慢慢摸索下来,常用机具的小毛病作业队都能自己解决,每年能节约维修费7万余元,大家都说“老朱真把公司当成家里的日子过了!”

由于近几年城区绿化面积倍增,绿化技工越来越短缺,担任绿化班长的朱长敬开始有意识带团队、培养年轻人,在他手把手地“传帮带”下,已经有150余名“绿化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其中有5名工人考取高级绿化工、绿化技师,在西海岸新区绿化岗位上发挥着业务骨干作用。

默默奉献,深情的告白。2019年之前,朱长敬的工作岗位离家有45公里的距离,为了赶时间,他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仅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得两个多小时,有人问他:“你咋不去跟公司反映一下,调个岗位,离家近点?”他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还是一名老党员,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是能克服的,我不能给组织和企业添麻烦。”

“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朱长敬作为一名党员最深情的告白。

直到2019年,公司体制改革后,朱长敬的工作岗位才进行了调整,离家近了些。26年的时间,有人给他算过,他独自骑行摩托车通勤往返的距离达到70万公里,风雨无阻。因为长时间骑车,他落下了膝盖风湿性疼痛的毛病,一到阴天下雨,膝盖就疼得厉害,而他自己却默默忍受,从没有跟同事和领导有过一句抱怨。

2019年工作调整后,离家近了,朱长敬的摩托车也“退休”了,但是他的坚守却没有丝毫懈怠。青岛西海岸新区市政养护作业队分为东、西区两个网格,朱长敬曾负责最为热闹繁杂的西区网格,这里不仅有各类小吃餐饮汇聚的红光夜市,还有菜市、美食街等环境卫生隐患“重灾区”。每天上午七点开始,除去中午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到下午六七点钟,朱长敬或步行,或骑车,来来回回穿行于辖区内主要道路督查环境卫生问题,无论寒暑晴雨,每天的行程都在15公里左右。

2019年青岛海军节期间,有4万平方米的草坪需要一周内铺完,为了赶工期,朱长敬基本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打地铺,工友们都调侃他:“你待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都长!”

乐观豁达,生活的强者。2015年10月,朱长敬在纺织厂上班的妻子因糖尿病、高血压引发脑梗塞,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过治疗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年纪大,一双儿女还在上学,妻子每年至少2次住院治疗,光医药费就花费了15万余元,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了这个五十岁的汉子身上。

朱长敬像照顾婴儿一样为妻子清理脏物、擦洗身子,安慰长期卧床脾气越来越大的妻子,还要照料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他却永远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每天一点一点帮妻子活动做复健。在他的悉心呵护下,妻子慢慢能简单自理,一双儿女先后毕业、找工作、成家。但在工作上,他却依然坚守岗位,极少请假。

就在生活的曙光即将乍现,命运又给朱长敬泼了一盆冷水:2018年,在公司组织的查体中,他检查出患有肝肿瘤,当年就做了右下肝切除手术。

然而,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并没有被吓倒。“虽然我得了很重的病,但是家人、同事都很关心我,让我觉得很幸福、很温暖!”朱长敬说,“反正都是几次逃过‘鬼门关’的人,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的。为了不给自己留有遗憾,我会继续努力活着,努力工作。在城市绿化这个简单平凡的岗位上干上一辈子!”经历了几次住院治疗后,他又重返了工作岗位。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朱长敬是平凡的,就像千千万万的绿化工人们一样,默默呵护一个家、守护一片绿;但他们又是不凡的,就像朱长敬这样,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在平凡劳动中实现人生的梦想,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都是卓越的追梦人!

【孝老爱亲】

09林桂珍

人物简介

林桂珍

林桂珍,女,1958年11出生,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柘車河村村民。

主要事迹

用坚强脊梁支撑破碎家庭。在别人的眼中,林桂珍事业成功、家庭富裕,其实她也曾度过一段艰辛时光。与丈夫结婚的时候公公已经过世,体弱多病的婆婆含辛茹苦地照顾家里的七个孩子。林桂珍的丈夫是家里的老大,最小的弟弟才3岁,婆婆的苦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嫁进门的那一刻起,她便暗下决心要帮助婆婆坚强地撑起这个家。为了减轻婆婆沉重的负担,她主动承担起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挣钱养家……林桂珍从来不说苦、不嫌累。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小姑、小叔和子女的上学问题成为家里最大的难题,为了能让弟弟妹妹和孩子们有学上,在和丈夫商量之后,林桂珍和丈夫做起了豆腐生意。

然而做豆腐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一开始,林桂珍一点经验也没有,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一次次的失败却没有打败林桂珍的决心,慢慢的,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林桂珍越来越得心应手了。磨豆子、晃豆浆去渣、大铁锅煮豆浆、点卤出豆腐、压豆腐去水……就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林桂珍每天要做到晚上12点,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洗衣做饭,等一切家务料理好之后,早上7点准时和丈夫出去卖豆腐。卖完豆腐回来,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事情,一干就是20年。在外人看来,她的前半段人生一直是在辛劳中度过的,但是即使是如此辛苦的生活,她的内心却依然充实和满足,因为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林桂珍常说:“生活虽然苦了点累了点,但看着兄弟姊妹、儿女一天天长大成人能够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无怨无悔。”

言传身教汇聚家庭合力。林桂珍的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她是母亲眼里的好女儿,也是婆婆心中的好媳妇。她尊敬爱护婆婆,吃饭时总是把第一碗饭先给老人,把好吃的菜放在老人面前;老人年纪大了洗澡不方便,她不管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伺候老人洗澡、给老人修剪指甲;空闲时还不忘给老人讲讲那些村里村外的新鲜事,逗婆婆开心。婆婆高兴的逢人就说:“我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让儿媳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俺一家老少的福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打小就明白了要感恩父母的道理,个个孝顺。

有人说,父母在,兄弟姐妹还是一家人,如果父母不在了,那兄弟姐妹就是一盘散沙了。但是在林桂珍心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兄弟姊妹永远是最亲的人,一定要团结起来,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把这个大家庭过得更好、更幸福。长嫂比母,婆婆过世后,林桂珍自觉承担起了大家长的责任,更加用心的经营家庭。她经常把兄弟姐妹召集起来小聚,逢年过节大聚,家庭氛围十分和谐。在村里只要提起他们家,街坊邻居总是赞不绝口,而她总笑着说:“我只是在尽自己的义务,只要家里好,我就是幸福的。”

以赤诚之心回报社会。现在,林桂珍用前期卖豆腐攒的钱作为启动资金,和丈夫创办了大发印染厂,做起了布匹批发生意。在她多年的努力下,大发印染厂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兄弟姐妹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儿女也已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乖巧懂事,林桂珍觉得这些年来受的苦全都是值得的。

林桂珍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她在家孝顺父母,在外主动参加村庄各项公益活动,在村庄道路修缮、学校整修、资助贫困家庭等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得知村庄急缺防疫物资后,林桂珍积极筹措,共捐赠酒精50桶、消毒液约2吨、KN90口罩1200余个,用于工作场所的消杀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日常防护。同时她还为大同村捐赠了价值3000余元的方便面、牛奶、苹果等物资,并主动要求加入村庄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其行为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10石恩学

个人简介

石恩学

石恩学,男,1972年5月生,李沧区湘潭路街道湘东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为独居老人送饺子,酷暑汗湿衣服。73岁的独居老人邱忠诚租住在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十梅庵社区的一处民房,老人右腿有残疾,前段时间右胳膊又不慎摔伤骨折,平日衣食起居成了难题。可老人并不为此烦忧,因为有位热心人一直惦记着他,帮他解决吃饭问题,这个人就是石恩学。三个多月来,与老人结对帮扶的石恩学每隔几天就来一趟,给老人送饺子改善生活的同时,顺便照料老人的生活。

8月7日这天,正是酷暑天气,石恩学再次赶去邱忠诚老人的租住处,熟练地穿过一条条小巷后,给老人送去了白萝卜牛肉馅的热乎饺子。腿脚不便的老人见石恩学满头大汗,想起身帮他拿毛巾擦拭,石恩学赶忙上前拦住了老人。因为老人右胳膊还缠着绷带无法使用筷子,石恩学便坐在床边,用筷子夹起饺子喂邱忠诚老人吃,老人边吃边点头,连连夸赞饺子味道鲜美。

石恩学的饺子个大、皮薄、馅多,个头比小笼包还要大,一盒饺子有15个,重1.2斤,邱忠诚老人两顿饭才能吃完。耐心喂老人吃饱后,石恩学简单帮老人收拾了一下屋内卫生,叮嘱他注意身体,有事随时给自己打电话,然后又马不停蹄赶往附近南岭社区的另外两位独居老人家,给他们也送去热乎饺子。一个多小时奔波不停,石恩学的衣服被汗水湿透,顾不上休息,他赶忙返回位于湘潭路上的饺子馆,照顾店里的生意。

看着石恩学繁忙的身影,邱忠诚老人感慨又心疼,前段时间老人住院治疗胳膊期间,特别想吃饺子,一个电话打给石恩学,热乎的饺子当天中午就送到了嘴边,每每跟旁人提及此事,老人都连伸大拇指。像邱忠诚老人一样经常能吃到石恩学爱心饺子的老人,在湘潭路街道辖区还有20多位,他们都是石恩学心里的牵挂。

石恩学的饺子馆是个夫妻店,有30多年面食经验的妻子张玉苓负责包饺子,石恩学则负责招呼客人。饺子好吃,回头客多,面积不大的小店顾客不断,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忙过中午饭点,石恩学才稍稍有空休息一下,他端起一大杯凉白开,“咕咚”几口喝下。中午给老人送饺子正是店里忙的时候,前脚撵后脚,但石恩学坚持不早些送去,他担心等到中午老人吃饺子时就凉了,而他送饺子的初衷就是让老人吃到热乎饺子。

爱心名单上有20多位免费“顾客”。石恩学之所以给独居老人送爱心饺子,还要从2020年的冬至说起。那天,他的店里来了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买生饺子,闲聊中老人提到自己独居,年纪大了包饺子太麻烦,想吃顿热乎饺子不容易,石恩学听后心里一酸。老人离开后,石恩学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给周边社区独居老人送爱心饺子的想法。

今年初,石恩学联系了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办事处,提出了想给辖区独居老人送饺子的想法,得到了街道办事处的赞许和大力支持,街道办通过摸底汇总了各社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的名单。石恩学随即与名单上的20多位独居老人逐个对接,然后便开始了给老人送爱心饺子。这份名单其实就是石恩学饺子馆的免费“顾客”名单,上面除了有老人的基础信息外,心细的石恩学还标注了每位老人的忌口和喜好。

石恩学的店里有20多种馅的饺子,每次他都变着花样给老人送,次次都不重样,让老人们每次都能品尝到不一样的鲜美。因为店里忙,人手不够,石恩学每次只能挤出给三四位独居老人送饺子的时间,外出时间一个多小时,行程十几公里。虽然对店里生意多少有点影响,但石恩学心里的想法十分坚定:既然开始干这件事,就不能轻易停下,让老人一周至少能吃上一顿他送的爱心饺子。

石恩学店里的饺子平均25元左右一份,爱心饺子开送3个月来,他已投入了3000多元,夫妻俩都觉得这个钱花得值,虽然做的事很小,但还挺有意义,爱心不在大小,也不是差不差钱的事,夫妻俩打算一直坚持下去。有些顾客给石恩学起了个爱心“饺子哥”的外号,他听着很亲切。

事实上,尊老敬老“不差钱”的石恩学生活中却是精打细算的一个人,他从老家临沂沂水县来青岛打拼了33年,干过装卸工,开过出租车,2017年开起了这家饺子馆。一件衣服他能穿好多年,冬天买夏天的衣服,夏天买冬天的衣服,因为这样换季购买便宜。

石恩学说,正是因为自己从社会底层一路打拼走来,知道一线工人的不容易,也深知一份小爱心能产生的大能量。所以,从饺子馆开业伊始,他就花几千元买了一台饮水机放在室外,设置了一个公益饮水亭,路过的户外工人随时可以来接水喝,到店里纳凉、取暖、歇歇脚。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