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值得我们尽最大的热情与敬意,去缅怀,去纪念。
这个金秋十月,新中国迎来72岁华诞,让我们尽情地欢呼,让我们放声歌唱,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祝福她生日快乐。
刘栋 摄
72年来,青岛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穿越革命、建设、改革的激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蝶变为一座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人间奇迹。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回看青岛的发展历程,恰似换了人间。
全市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8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00.56亿元,增长774.7倍(按不变价计算),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全国第13位。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万元,已达到“高收入”水平。从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带状发展,到东进、西跨、北拓,成长为环湾大都市……无论是城乡面貌、城市实力,还是市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春之岛,风华正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还远不是驻足、歇脚的时候。天赋异禀、中央垂青、战略叠加、机遇难得的青岛,正重整行装再出发,凝心聚力谋事干事,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更为远大的目标,奋力前行,努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
01
更加充满活力
活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城市的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和内生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时代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青岛的活力源泉。
青岛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来看一组数据——
全社会研发费用增长到294.62亿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增长到53.33%,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到4396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6%;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246个,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
面向“十四五”,青岛正全力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加快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企业是经济活力最直观的因子。青岛着力培植“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生态系统,“国有企业要强,民营企业也要强”的局面正逐步呈现。
“十三五”末,青岛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4万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位。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市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96亿元、利润535亿元、利税901亿元。国资国企主要指标在全国城市排序中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共同进入前5强。根据新的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发展规划,“十四五”末,青岛市域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力争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税总额突破2500亿元。
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亦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所在。截至2020年底,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76.40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857户,位于深圳、西安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7.5%的投资、65.9%的进出口、63.6%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67.1%的税收、82.6%的城镇新增就业、98.1%的市场主体数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主力军”。
根据新的规划,“十四五”末,青岛将实有民营市场主体达到260万户,民营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百亿级、千亿级大企业集团,打造民营标杆企业群体。
刘栋 摄
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要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青岛旗帜鲜明地立起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标尺,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打破论资排辈、条条框框,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用好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
青岛把握开放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寻找城市合伙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来了就是青岛人”成为共识。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青岛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经过多年涵养与集聚,青岛常住人口规模显著提升。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末,青岛常住人口为1007.1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省内人口规模排名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增量为135.66万,位居16市之首。
根据新的规划,2025年,全市人口规模显著增长,人口素质持续改善,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人口流动更富活力。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30万,实际服务人口达到1300万。
人是一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有了海量的人口、人才,青岛这座城自然更加充满活力。
02
更加富有实力
刘栋 摄
天赋异禀,加上国家战略叠加,青岛始终站在城市前排,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实力最直观的指标。如果把这两个指标放到更长的时间坐标轴上观察,整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
72年来,踏上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业新时代的征途,青岛与祖国同梦、与时代同频,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历史新台阶,经济结构呈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有制结构多元变革、投资结构转换调整、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新特征。把握发展的时与势,青岛正在新经济、新动能的助推下,向着经济发展高质量、高层级大踏步迈进。
经济总量不断飞跃。1949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仅为2.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71元,相当于国际上最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2017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达到10136.96亿元;2020年达到12400.56亿元,比1949年增长774.7倍(按不变价计算),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282元,比1949年增长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青岛已达到“高收入”水平。
财政实力日益增强。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527万元,近十几年,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20年达到1253.8亿元,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财政实力增强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后,青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青岛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十三五”时期,青岛工业聚焦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等,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2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9.7倍。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在青岛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761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1.4%,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41.3个和3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7%。“十三五”以来,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业发展能级逐步提升。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90.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1.1%。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岛,对青岛作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重要指示要求,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青岛区位优势明显,既是东部沿海城市,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承担了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任务,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大政治责任。
青岛拥有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功能区,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中车四方等知名品牌企业和杰华生物、日日顺物流、聚好看、伟东云、卡奥斯、特来电、能链集团等“独角兽”企业。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十四五”期间,青岛确立了更为远大的城市目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城市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努力实现进位争先。
当前,青岛正聚焦聚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面提升在国家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力。
03
更加独具魅力
刘栋 摄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端,是中国北方一座极富人文魅力、自然资源禀赋极为优越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地区昔称胶澳,后因有海中小岛“小青岛”、古渔村“青岛村”而得名,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这是康有为给予青岛的赞誉。同样,“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时尚动感,温馨浪漫令人骄傲,那一条靓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一首《青岛》,唱出了无数青岛人对于家乡发自肺腑的热爱。
青岛有山、有海、有城、有情,有历史、有文化、有产业,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颗山青海碧的黄海明珠,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这是青岛的独特资源禀赋,让青岛独具魅力。
青青之岛,“青”是最鲜明的底色。青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海净、水清的美丽家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绿色动力”。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优美生态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将围绕全面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全面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的美丽青岛。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文化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之一。青岛历来是多元文化的集聚、交汇、融合,是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十三五”期间,青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为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生态,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加速文旅深度融合,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文化、旅游、体育、创意、会展等新的业态不断成长壮大。
面向未来,青岛正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多彩包容的人文时尚魅力。
青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大力传承弘扬齐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等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国家参与世界海洋文明对话,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着力培育新兴时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魅力城市,既要有气质,又要有品质,既要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年轻人来体验、工作、生活,又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到方便、温馨。
青岛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激发认同感,激发家园感,激发归属感,让每个青岛人都会收获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加丰富的权利、更为出彩的人生。今年,青岛再次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向往之城”榜单。这是青岛人再次凭借超强幸福感,把自己所在的城市送上榜单。
面向“十四五”,青岛正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更多向上的力量。
向历史的回眸,是为更好地出发。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衷心祝愿青岛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长亭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