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66 | 有一种“低原反应”叫醉氧

时间:2021年10月5日

地点:青岛市市南区(海拔20米)

天气:20℃/17℃ 小雨

进藏之前,在市立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高原待过一段时间,再回到青岛,会醉氧。以前市立医院的援藏医生回青岛途中,有一名医生醉氧特别严重,还在成都先休养了一段时间才回到青岛。度过适应期后,回到医院工作还老是打瞌睡。当时我真不理解,“醉氧”是个啥?

几个月之后我就知道了。4月份回青岛对接一系列活动的时候,中途在重庆转机,下了飞机就有一种眩晕感,但是只要手里扶着个东西,就算是扶着行李箱,眩晕感立马消失。到青岛后,一连几天都是晕乎乎的,有一天晚上甚至还不到9点,眼睛就睁不开了,直接趴在床上合衣睡了一晚。

2021年3月,青岛援藏组在还是白雪皑皑的江当乡白热村调研乡村小规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情况。

这就是醉氧。是啊,一个人长期在氧含量只有青岛50%到60%的高原缺氧环境中生存惯了,乍一回到氧气充沛的青岛,不醉才怪。因为援藏,我们开始对醉氧与缺氧有了深刻的体会,每次往返西藏与青岛,都要经历缺氧与醉氧的双重考验。到了西藏,缺氧环境使得人体自动开始适应,血液里的血红蛋白急剧增多、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增加携氧量以适应高原环境。回到青岛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却减少得没有那么快,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红细胞仍然在高效率高质量的运送氧,就会出现醉氧。

醉氧的症状一般就是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嗜睡,另外就是从低气压环境到达高气压环境后的身体变化。在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上,气压只有海平面正常气压的50%到60%,原本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已经适应了低气压,猛不丁回到内地,身体器官所承受的压力也骤然加大,回到青岛的的前几天浑身被挤压得就像散了架似的,说不出的酸痛与疲惫。另外,还有个别的反应就是食量增大,食欲变好,特别能吃。我虽然没有这种感觉,但是援藏组的王鹏大哥说,他每天晚上都吃的饱饱的,但是每到睡觉前又饿得不行,从床上爬起来找吃的,有时候还厚着脸皮跟女儿“抢”零食吃,这也是一种醉氧反应。

2021年5月,青岛援藏组在江当乡白热村调研乡村小规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情况。

这次回青前在高原上已经连续待了近半年,回来后一开始却没太感觉到醉氧。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筹备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青岛)推介会、青岛·日喀则援藏工作座谈会、党的光辉照边疆——对口支援日喀则成就图片展、《海边唱起天边的歌》青青原创云上歌会、高原特色产品体验馆开馆等活动,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午觉都没得睡,根本顾不上想醉氧的事情。每天晚上领队带着我们安排完第二天的事情,已经是半夜了,回到家倒头便睡,一觉睡到天亮,然后继续忙活,倒是觉得睡眠质量变好了许多。忙过这半个月,稍微轻闲一点了,醉氧反应就出来了。前晚,夜里12点入睡,一觉睡到今天早上7点半。吃过早饭,没过一会又睁不开眼了,坐在沙发上直接睡过去了,被父母叫醒后,又上床睡,一下睡到了中午。吃完午饭继续睡,一觉睡到下午5点。这一天下来,睡得浑身酸痛,虽然被父母好一阵嫌弃,却也把前一阵忙碌的乏劲睡没了。

2020年,青岛援藏组在海拔4000米的尼色日山上进行文物普查调研。

不过,往往是我们刚刚适应了内地,又该回日喀则了,一切又得重新适应,尽管适应过程很短,但终究还是需要适应。就这样,我们在海平面与高原、常压与低压、富氧与缺氧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来回揉搓、反复适应。好在,我们每年回家的次数极其有限,在家待的时间也不长,一两次反复就够了,不用频繁适应,否则还真经不起这么折腾。很快,我们将再次重返高原,抱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斗志,投身低压缺氧的自然环境,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援藏工作中去!(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建亮)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