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的一天,黄清穗的纹样平台火了起来,网友的大量访问让平台系统崩溃,他在微博“纹藏·中国纹样”向网友诉苦——“我们没有程序员,网站崩了,这两天可能登不了。”
与此同时,他们在b站上的视频《一览中国纹样美学》获得了60余万的播放量,视频中各式各样的花纹组合让网友眼花缭乱、心潮澎湃。网友们情不自禁地献计献策,“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纹样可以做滑板板面!”“这样的纹样一点都不过时,可以先从丝巾、袜子等设计起来!”
黄清穗是何许人也?他与中国传统纹样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黄清穗是壮族人,家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正是在那里,黄清穗自幼就被衣服、被褥、装饰品上各式各样的花纹耳濡目染,他对纹样的喜爱,像是从小就被刻进了他的DNA里。如今,32岁的黄清穗成了一名中国纹样工作者、设计师,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纹样。
2013年开始,他从家乡出发,走遍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乡村去寻找中国传统纹样,把那些缤纷多彩、极富想象力的“濒危花纹”记录下来。2019年,黄清穗建立了“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采集了超过20000组纹样数据,整理出200多个纹样专题。同年,他受故宫邀请,开发了关于“宫囍”文化的纹样库,成为故宫纹样专家。
在他的纹样库中,壮族、黎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花纹,显得热烈奔放;唐代、明清、近代等纹样,记录着历史的变迁;风筝、铜镜、瓷器等载体上的纹样,充满着先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今年8月,一条介绍纹样库的微博被转发了超过5万次,这些中国纹样让网友们感慨着:“艺术不该流亡”“中国古代花纹不能被遗忘”“灿烂文明的每一角都应当被看到”……
日前,黄清穗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寻找中国正在濒临消失的纹样像是在编写一部“纹样字典”,希望可以让中国纹样真正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都安
儿时的村庄与纹样,一直刻在记忆中
到现在,黄清穗仍旧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都安县随处可见的各式纹样。二三十年前,都安人每三日可赶集,他们称赶集为赶圩。“现都安有60万人口。而在村庄现代化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务农。一到圩日赶集时,镇上的那条街就会有很多的人,周边也有兄弟民族前来赶圩,他们会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黄清穗回忆道。
这些民族服饰上有大量的花纹,让黄清穗有了第一次触动。“在街上能看到床单、窗帘,甚至背小孩子的背带,这些物件上都有着漂亮的花纹,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一直到黄清穗在读研究生阶段开始逐渐生长。
黄清穗学习的设计专业,常有下乡采风的课程。当他去各地采风,走过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时,就用相机随手记录自己看到的关于纹样的事物,所见到的纹样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黄清穗发现,不同地方的纹样图案除了感官的美之外,还有着隐性的寓意。它们与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劳动密切相关,这些民俗文化让纹样有着很大的差距。他再一次关注了儿时常见的那些纹样,开始想要细细研究,并区分纹样的差别。“一开始,我没有办法辨别采风见到的纹样与小时候印象中的纹样有什么区别,只是觉得它们都是属于色彩比较艳丽的、构图比较饱满的花纹。越到后面,我才越能知道里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他解释道。
可是,当他用设计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传统纹样时,却陷入了迷茫。“很多人很喜欢我拍下来的纹样,但是拍完之后就只是存在相机的硬盘里,再也不会使用它。我们接受的美术教育是偏西式的,受西方流派的影响,做的设计和自身的文化传统已经渐行渐远。我们当时并不清楚,这些精美的花纹要如何应用到设计中。无法使用传统花纹,是给我的第二次触动。”
他想到,如果想要达到使用传统纹样的目的,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纹样,只有让还处于隐藏状态的中国纹样被看到,它们才会有被使用的可能。
平流壮寨
在一座边界的偏远村庄,花的纹样有特殊的寓意
2013年,黄清穗开始走上了寻找中国纹样的道路。
他自己的家乡逐渐现代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已有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于是,黄清穗想要去寻找一座更为遥远的村庄,看一看相对原生态的生活。借助于网络、书籍和老师的建议,他找到了处于中国和越南交界的村落——平流壮寨,这座寨子至今仍保留着纺纱织布的传统,人们穿的传统服装、用的床单被套都是自己纺织染制而成。
到平流壮寨之后,黄清穗住在村支书的家里,看到了屋里摆放着许多的法器、道具和服装,这些做法事用的道具上有着许多的纹样,比如有雷公的形象,还有许多花的样式。“村支书也是当地的摩公(音译),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常会帮人做法事。比如,青年男女结完婚之后,就要去‘求花’。在那里,花的寓意是人灵魂的载体。花降临到人间,就会变成小孩子,人死后的灵魂也会飘回到花里。”黄清穗介绍着。
在不同的民族中,花的寓意也不一样,黄清穗也用过类似的花纹服饰。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便经常用一条背带将小娃娃背在背上。在那条看似普通的粗布背带上,绣着壮族传统的“牡丹花卉纹”,既代表着生殖崇拜,也蕴藏着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祈愿。
两周的时间里,黄清穗在平流壮寨除了观察纹样,还做了关于古文字与当地生活的摄影创作,观察当地人在劳作时的肢体状态与当地文字的类似之处。
自此,黄清穗开始专程去做纹样的调查,拿起笔和画本走遍了西南的乡村,挨家挨户地从纺织品、工艺品,以及老人们的回忆中提取、收集民间纹样。在不断地走访过程中,他慢慢变得更加严谨,不再只是简单的拍摄记录,还制作了纹样的采集表,表上有采访提纲、背景资料、图像……他还要一笔一画地临摹出纹样,之后再整理成册,通过影像和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它们保存下来。
龙州村
传统纹样本已式微,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它雪上加霜
5年的时间,黄清穗走遍了西南乡村,有时独自一人,有时和团队的五六人一起下乡。他掌握了三四种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村民们沟通无阻,“每次到各个村庄里,接待我们的老百姓,爷爷奶奶都很热情。他们不见外,常拿出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用的给我们,还喜欢拉着我们喝酒、聊天、讲故事。”
有一年,黄清穗下乡过元宵节,团圆的节日里却没有见到往日热闹的场景。村子里大多数的青年人早已结束了假期返回工厂上班,留下了小孩子和老年人。黄清穗又一次回忆儿时:“这样的节日,街上应该是单车都走不动的场景,如今两百户的大村落,安静异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黄清穗意识到,现代化建设让村庄变了,而纹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座名叫“龙州村”的偏远村寨,以前的纹样受工艺的制约,其颜色较为单一,显得高级且素雅;而现在使用的丝线受工业染色的影响,变得色彩缤纷,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民族特色。“其实,他们之前很少采用艳丽的民族风格,那反而会显得很珍贵。不同时代的审美不同,和周围环境也有关系。比如,当我们身处山野里面,大地、天空和溪流是我们的底色,是我们的幕布,那么我们穿得艳丽多彩,就像是山野里的一道彩虹一样好看。而我们身处都市之中,无处不在的玻璃、电梯和镜子,有各种的光反射过来,我们睁开眼就觉得太艳丽了,心理上会难受。”黄清穗解释着。
不仅如此,黄清穗发现当下的纹样创作群体也已经发生了偏移。以前,纹样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普通人就可以上手创作。而现在的纹样装饰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产品,千篇一律地流水线生产;二是非遗传承人继续做着手工艺制品。这两种创作在信息开放的世界里,很难不受到外界的影响,去适应市场的需求,纹样也因此一直在变化着。
“我们之所以把以前的传统纹样作为文化的视觉基因,是因为它有脉络,有可传播性和传承性。因此,当这个时代在发生改变,信息不断膨胀的时候,这些传统纹样其实已经濒临灭绝了。”
八角星纹
不同的文明,却有着同样的纹样
2018年前后,黄清穗又一次打开了自己的研究视野。随着走访不同的村庄,他总能看到同一种纹样——“八角星纹”,其花纹有八个锐角,向外散射。当他第一次看到该图案时,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图案。之后,黄清穗却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都发现了八角星纹。
他询问了不同地方的老人,“八角星纹由何演变”,得到的答案却不大一样:有人认为八角星纹是源于当地种的重要经济作物“八角”;有人则认为它是太阳的象征,像光芒一样发散;还有一些地方的人认为八角星纹由四条鱼组成,因为每条鱼的鱼尾有两个角……
面对这样大相径庭的解释,让黄清穗反思了自己的调研工作。“我们的田野调研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从那之后,我觉得必须要增加一项整理文献的工作。因为只有对文献进行梳理,我们才能超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他看来,田野调研只能记录当下的时刻,无法追问之前的历史,如果有全局的视野,做大量的文献整理则是最好的方式。黄清穗开始查阅考古资料,在国内博物馆显示的信息中,他发现在良渚古城遗址、凌家滩遗址、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都出现过八角星纹。他顺着文献的指引,还看到国外也曾有八角星纹的图案,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等地,那时是新旧石器时代的交界阶段。
“我觉得特别神奇,一下子让我从民族学的视野中跳脱开来,原来这是关乎于人类学的事情。八角星纹的生成原因无外乎是当时人们心理自发生成的抽象表达,要不然就是人们受到了一种外部形象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但这两个原因都是人类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现在还不能明确它的寓意或者是它所代表的某种现象。”黄清穗欣喜之余又补充道,“传统纹样没有文字记载,靠的是口口相传,靠的是身体的记忆去传承,这样的方式极其容易发生不同的转变。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历史观的视野,当历史作为重要角度去综合田野调研,才能与原本的真实有着更近的距离。”
纹藏
与时间赛跑,建立“纹样字典”
村庄现代化进程、老人留守、工艺传承……黄清穗面对这些问题时,强烈地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在西南地区的大多数农村中,有这样一个习俗:当老人过世时,他们就会把老人所有的东西一并烧掉。但对于黄清穗来说,这样的习俗也意味着许多珍贵的纹样濒临消失。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黄清穗曾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他与团队长时间收集整理的过程,就像是在编写一部“纹样字典”,既有纹样又有先人们的生活方式。2018年10月,黄清穗想让“纹样字典”真正地被公众看到,开始在网络中筹备搭建“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
他带领团队开始主要对中国纹样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将超过20000组纹样数据按照五种分类脉络,整理出了200多个纹样专题,如故宫纹样库、皮影戏纹样库、青铜器纹样库、新疆花帽纹样库、彝族纹样库……“建立数据库时,我们要先搭建知识的思维导图,把现有的资料先做一个规整,之后再录入。我们的分类有时间脉络,顾名思义就是顺着中国朝代的顺序一直到近代所出现的纹样;有空间脉络,是按地域划分,有文化地域、城市地域、乡村地域等;民族脉络按照民族属性的纹样分类;工艺载体则是按青花瓷、铜器、石雕、木刻等载体划分;最后是主题,有爱情、婚礼、长寿等主题。之后再往下细分则是人物纹、几何纹、植物纹、天香纹等等。”黄清穗介绍道。
纹样库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专家渠道,与权威专家合作,有专业的知识背书;二是通过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来做资料筹建系统;三是民族类纹样主要来源于田野调研。2019年5月,“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正式上线。至今,黄清穗的团队还在持续更新着纹样库,根据纹样的主要收集渠道,现已有25000组纹样在各个专题中分布。
现在,黄清穗仍然在构想着未来的网站发展方向,在他看来,现在的网站模式相对较为封闭。他希望之后的网站所有人都可以看,可以让大家在网站中去交流和沟通,既有爱好者喜欢的部分,也有专业人士需要调取的数据功能。
原点
用,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今年8月,黄清穗没想到自己的纹样平台火了起来,网友的大量访问让平台系统崩溃,微博“纹藏·中国纹样”告诉网友,“我们没有程序员,网站崩了,这两天可能登不了。”
与此同时,他们的b站视频《一览中国纹样美学》获得了60余万的播放量,视频中各式各样的花纹组合闪过人们的眼前,让网友眼花缭乱。他们还将数字化后的纹样和工艺品原样作对比,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藏在图案里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得网友们一次次感叹着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比如,40秒的视频里他们介绍了传统的龟背纹,龟象征长寿,龟甲能卜算吉凶……
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的传统纹样,黄清穗没有忘记最初的问题,他回到原点,仍旧思考着当初踏上这条路的初衷,“如何更好地使用传统纹样”。
网友们也提供了许多参考意见,“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纹样可以做滑板板面!”“这样的纹样一点都不过时,可以先从丝巾、袜子等设计起来!”
黄清穗和团队一直觉得,让传统物件不消失的最好方式是让年轻人使用它,“用,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近几年,“国潮”兴起,有许多品牌关注到了黄清穗的纹样,他们开始策划品牌与纹样的联名创作。“其实我们建好数据库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了,没有精力再去做品牌的联名。但我还是希望传统纹样可以进入大家的视野,让美回归生活。所以,厂家有成熟的产品,至少是安全可信的、物美价廉的,由我们提供一些纹样的设计来做结合。”黄清穗说道。
在他看来,中国纹样的美只会被隐藏,不会被消磨。传统纹样跟现代做结合的方式要用两个眼光去看待:一是研究性的,传统纹样要被还原,需要有学术性的严谨度;二是要和时代紧密结合,可以大胆想象和无限开发。“这两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单纯地研究,而不去使用,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消失。我们若要传统纹样焕发生机,就应该有时代的生命力。”供图/纹藏 文/记者 韩世容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