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伍千里”来了!《长津湖》主演吴京与志愿军老兵在青观影交流,军营忆峥嵘

“伍千里”来青 军营忆峥嵘

《长津湖》主演吴京与志愿军老兵昨一起来到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 同新兵观影交流

吴京搀着抗美援朝老兵赵国珍参加活动 他曾用身体当导体保障战场上军令传达

近期持续火爆的爱国主义电影《长津湖》,被网友称之为战争片中的“天花板”,广受好评、震撼人心,引发热烈反响。为持续深化党史军史战史学习教育,通过“强军文化下基层”,大力构建军营“三个环境”,激发练兵热情、凝聚强军力量,北部战区海军首次开展“院线电影进军营”活动,组织官兵观看电影《长津湖》,在战区海军多个片区部队,先后播放10余场次,观影官兵达3000余人次 。

昨天上午,来自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4名抗美援朝老战士赵国珍、杨秀仁、姚克明、郑振华与《长津湖》主演吴京来到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同海军新兵开展“传承伟大精神、争当强军先锋”观影交流活动。

老兵、新兵、吴京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观影前,全副武装的新兵们齐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穿插七连”官兵,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恶劣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气势恢宏的叙事,真实生动的情节,鲜活感人的形象,让大家的心灵深受震撼,在时长3个小时的放映过程中,官兵们一次次被志愿军顽强战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打动,很多新兵感动落泪。

新兵从抗美援朝老兵手中接过“训练尖兵”奖状。

观影结束后,4位抗美援朝老兵与新兵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铮铮誓言铿锵有力,庄严承诺掷地有声,老兵与新兵重温军人誓词,71年过去,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使命从未磨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新兵从抗美援朝老兵手中接过“训练尖兵”奖状,也接过了沉甸甸的希冀和嘱托。

“今天,和4位老英雄一起跟新兵们交流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的老前辈为了祖国,赴朝作战,流血牺牲,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向各位老英雄致敬,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吴京在交流中跟新兵们激动地说。

老兵、新兵、吴京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嘹亮的歌声响彻军营,豪迈的口号斗志昂扬。

看完《长津湖》 心里悲喜交加

赵国珍偷偷抹泪 称“想念当时的战友了”

今年92岁的赵国珍,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东山院区的老兵,当年为保家卫国,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非常激动!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当时的战争场面能再次搬上银幕,那一个个片段感觉如此熟悉,仿佛又将我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昨晚,记者连线了赵国珍老人,说起当天参加的交流活动,老人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在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一腔热血打败了敌人。今天,我们国家富起来、强起来了,更不会畏惧任何挑衅与侵犯。”

观影时多次偷偷抹泪

“吴京为人非常低调也很有礼貌,对我们几位老兵非常尊重,一路搀扶着我到操场,活动开始前还与我进行了促膝交流,说我的年纪都快是他的两倍了,他说话非常随和,是很谦逊的一个人,我非常喜欢他塑造的‘伍千里’这个人物形象。”赵国珍说。

“说实话,看过《长津湖》后,我真的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当时的战争场面能通过电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所熟知,让大家知道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士是多么的英勇无畏,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悲的是,当那时的场景再次浮现,感觉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遥远,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浴血奋战,可如今再也看不到他们,而他们也没有机会看到我们祖国如今美好的生活。我多想再次拥抱他们,多想告诉他们,如今祖国的人民吃得饱穿得暖,过上了他们当时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说到这里,赵国珍声音哽咽。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92岁了,平时非常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他一场不落,都要带上家人共同到影院去观看。”赵国珍的儿媳崔女士告诉记者,他们首次观看《长津湖》是在10月2日,当时观看的是4D版的,座椅会随着电影中战争场面而震动,“例如炸弹爆炸、重机枪打来,座椅都会晃得厉害,我都有点晕眩,可是老父亲却稳稳当当地坐着,丝毫没有不适,他还反过来安慰我们。”崔女士说,观影期间父亲赵国珍的心情一直非常沉重,多次紧皱眉头偷偷抹泪,“事后他告诉我们,他想念当时的战友了,想念那些再也没能回到祖国怀抱的兄弟们,他们都那么年轻,就永远地留在了朝鲜战场……”

“炸不断的阵地联络线”

赵国珍1946年4月从河北唐山入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的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原野战军67军201师603团奔赴朝鲜战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回想起昔日的战斗岁月,老人依然历历在目。

作为603团有线排排长,赵国珍主要参加过1951年11月朝鲜金城阻击战、1953年6月朝鲜金城南反击战、上甘岭战役等多次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纪念章。

“1951年,朝鲜战争进入最关键的时刻,那年秋天,我军向以美军为首的侵略者发起了秋季攻势,在各个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阵地争夺战。”赵国珍回忆说,当时,由于朝鲜战场地理环境恶劣,加上美军作战装备精良,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的通信器材相当简陋,每人仅有的只是背在肩上的一部有线电话机和数量不多的电话线,这给战斗中的通信联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过全排同志的英勇奋战,我们有线排多次克服困难,保证通信畅通,被战友们誉为‘炸不断的阵地联络线’。”赵国珍说。

急中生智身体充当通信线

在金城阻击战中,由于敌人突然增加兵力和火力,603团的主阵地形势危急。敌人把炮击的主要目标对准了志愿军有线排,一时间,有线排所处的位置炮火连天,通信器材被炸坏,通信线也被炸上了天。通信不畅通,就意味着前沿阵地缺少了“神经”。战友们个个都急得浑身冒汗,“绝不能让通信联络中断!”赵国珍看准敌人炮火轰炸间歇短暂时间,带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迅速把炸飞的通信电线捡回来七拼八凑接上,但是由于电线被炸长度不够,怎么也连接不起来。

“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坚持就是胜利,通信联络决不能中断。”这时,赵国珍灵机一动,他提议道,“除了留几位同志继续寻找炸飞的电线外,其他同志赶快用手拉紧电线进行人工连接。”大家赶紧行动,这一招还真灵,步话机里立即传来了上级的指示声音,这可是指挥部紧急调集预备队上来增援的命令啊!正是战友们毫不犹豫地用身体当导体,才使得上级加强反击力量的命令,迅速下达到了有关部队。“拿身体当导体,当时我们战友的身体都在颤抖,毕竟是有电流通过,但为了胜利,大家都咬牙坚持着。”赵国珍说。

就在敌人以“胜利者”姿态做着美梦的时候,我方增援预备队突然从天而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强劲火力攻势,把丢失的阵地重新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在金城阻击战中,赵国珍和战友们用双手架起了一条新的联络线,保证了整个战斗中全团的通信联络没有长时间的中断,为最后赢得整个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光不老续新篇 幸福生活感党恩

在观看电影《长津湖》时,4位老兵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曾经的峥嵘岁月顿时浮现在眼前。杨秀仁、姚克明、郑振华也与记者分享了他们当年参加抗美援朝、英勇杀敌的故事。

杨秀仁:住院18天才止住血

今年90岁的杨秀仁,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佳木斯路院区老兵。他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年仅15岁的他报名参军,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75师。跟着部队,杨秀仁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足迹遍布华东、东北以及朝鲜等地。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杨秀仁所在的第7纵队负责攻打兖州。“我当时担任侦通兵,负责侦察和通讯。”杨秀仁告诉记者,“想要一举拿下兖州城,就必须找到敌人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上级给我们下达了两个任务:一是找到最佳攻击点,二是保障指挥场所安全和通讯畅通。”

带着任务,杨秀仁一行出发了。“兖州城城墙非常宽,墙上可以跑汽车,墙外还有一条很宽的护城河,要想进城,必须先过河。”杨秀仁说,“我不会游泳,但是我们必须渡过护城河到城墙底下侦察。为完成任务,只能硬着头皮冲过去。护城河水深两米多,因为不会游泳,灌了好多水,呛得我吐了好几天。河水很脏,当时的条件也没法洗胃,只能每天喝大量的水然后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把胃里的脏东西清理干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躲避敌人的探照灯和岗哨,稍不留神就有暴露的危险。”

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杨秀仁坚守着一个信念:尽全力完成任务,多苦多难都不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整整7天时间,杨秀仁完成了地形勘察,发现了适合大部队进攻的位置和攻击目标。因为地点选得好,部队仅用3天就消灭了敌人。也正是由于此次出色的表现,战后杨秀仁被记三等功一次,并通过组织考验,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胜利后,杨秀仁所在部队在福建泉州驻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们的部队直接从泉州驻地一路北上到了丹东。为了不被敌人的飞机发现,我们都是夜间行军,顺着公路两侧的羊肠小道一路前行。”在离朝鲜元山港还有七八十公里的地方,杨秀仁所在的部队遭飞机轰炸,“在爆炸的瞬间我失去了意识,醒来后才发现负伤了,脸颊被弹片穿透,如果弹片往上偏一寸,我就看不到今天的好日子了。”那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杨秀仁住院18天才止住血,随后又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

1953年,杨秀仁回到家乡山东,1987年光荣离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回望历史,感慨万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从未想过能过上现在这样好的日子。实践证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虽然离休了,我仍然是一个老兵,要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杨秀仁说。

姚克明:每天十几个小时抢修铁路

今年87岁的姚克明,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浮山后院区老兵。1949年11月入伍的他,1953年10月入党,参加过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曾荣立三等功3次、嘉奖3次、先进个人3次。

1952年底,姚克明随着所在部队铁六师昼夜兼程奔赴朝鲜战场。刚到朝鲜,他们就遭遇到一队由8机组成的美军F-86战斗机袭击。开始,志愿军总部要求他们用3个月时间完成6个月的施工任务,后又压缩到要在40天内完成第一期工程,即修好由龟城至德川间的铁路。进入朝鲜后,放下背包,姚克明和战友们拿起简单的工具就开始施工了。那年朝鲜的冬天特别的冷,最冷的时候超过-30℃。姚克明他们连作为石方开掘的连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拼体力拼工时了。早晨6时开工,晚上10时收工,半夜战士们还要站一班岗,再加上路上耗费的时间,每天干重体力活十几小时,而睡眠只有五六个小时,真是困极了。姚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排副排长赵泽云,一天早晨放完排炮之后在防空洞里吃饭,他竟然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就这样,姚克明和战友们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土石方的填挖任务,顺利地进入到铺轨阶段。当敌人发现志愿军铺轨后,每天都派飞机来轰炸扫射,姚克明身边有103位战友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但是,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它换来的是新线铁路在40多天时间里按期贯通。“我志愿军铁道兵用超越死亡的苦,换来了粉碎敌人狂妄计划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史将永远记下这一笔,记下这特殊的战斗!”姚克明说。

退休后的姚克明利用博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2006年9月9日开始写第一篇博客到现在,共发表博文近3万篇,约300万字。目前,姚克明已拥有了一批“粉丝”。

郑振华:装备悬殊但我们不怕

今年86岁的郑振华,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浮山后院区老兵,他年轻时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军。“虽然武器装备悬殊,但是我们都不惧怕,我们身后有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郑振华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期间发生的战斗故事。

郑振华原是东北军区海防巡逻大队(简称海大)三中队403艇的一名报务员。1953年3月,郑振华随大队其他14艘巡逻艇到了朝鲜西海岸铁山湾集结,配合志愿军参加了解放大和岛、水运岛登陆战、大鹿岛遭遇战、窟窿山遭遇战、薪岛海战等战斗。他所在的艇队还几次到朝鲜西海岸的水运岛、薪岛执行运输任务和鸭绿江口外海的扫雷战斗任务。

当时,作为一名报务员,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受到上级嘉奖,被评为“五好战士”“一级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等。(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李彦宏 陈勇 通讯员 刘再耀 王远方 郑爱科 申玉刚)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