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成为省内首批股改企业后就踏上“上市之路”。1996年,青岛食品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挂牌,1999年摘牌;2018年挂牌新三板……
■一次次跨越成长的藩篱,让“钙奶饼干”成为了时代印记,也让企业本身成为时代样本——
青食“上市”:数十年坚守的这“股”劲
21日上午9点25分,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食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十声清脆的钟声回响中,后面的红色大屏幕显示:青岛食品,001219,开盘价20.64元,涨幅20%。开盘后约半小时即封涨停,收于24.77元,总市值突破21亿元。
10月21日上午,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副市长耿涛出席挂牌上市仪式并致辞。
……
从1950年那个因陋就简使用擀面杖、切菜刀生产糕点的小作坊到今天走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青岛食品用了71年。
“尽管上市之路充满艰辛,我们还是走到了这一天,这是青岛食品新的开始。”青岛食品党委书记、董事长仲明说。
71年间,青岛食品踏着改革的鼓点一次次跨越成长的藩篱,让“钙奶饼干”成为了时代印记,也让企业本身成为了时代样本。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青岛食品每一次迭代始终与中国经济的变轨平行交叠。
如今,资本市场将开启这家老国企新的进阶之路。在休闲食品行业这个充分竞争领域,国内外巨头林立,互联网营销品牌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激烈,青岛食品将借助资本的力量不断发展,打造全新的民族品牌。”仲明说,这是青岛食品新的时代使命。
守住“淡淡的奶香”
畅销不衰的“钙奶饼干”更像是青岛食品发展与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注脚。自1961年推出钙奶饼干产品,这片薄薄的饼干成为众多人童年记忆里的那股“淡淡的奶香”。
事实上,钙奶饼干的推出就源自使命感。上世纪60年代初,为应对婴幼儿营养不良造成的佝偻病、贫血病,国家决定选择重点食品厂,研制以补钙为主、营养丰富、适用于哺育婴儿的儿童饼干,青岛食品被选中担此重任。
追溯青岛食品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这种使命感催发着一代代青岛食品人的责任感,也成为贯穿青岛食品发展的精神底色。
为了守住这份“淡淡的奶香”, 青岛食品始终严守质量阵地,以71年的坚持守护住了传统“老味道”。
这样的坚守,甚至不惜以“停产”为代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食”牌钙奶饼干是绝对的紧俏货,厂区门口每天等待提货的汽车络绎不绝。然而,70年代突遇全国性砂糖供应紧缺,作为钙奶饼干主要原材料之一,砂糖的质量决定着饼干质量,采购不到高质量砂糖的青岛食品决定停产原品牌钙奶饼干,守住了“青食”牌钙奶饼干这块“金字招牌”。
就是在这样极致的坚守中,“淡淡的奶香”传承至今。数十年来,青岛食品始终实行严格的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动态管理。1997年,青岛食品在我市企业中首批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因为企业内控标准始终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青岛食品成为全国食品行业参与制定标准最多的企业之一。
“对青岛食品而言,上市也是对权证股东的回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仲明看来,走向资本市场也是青岛食品在践行使命感。
1998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清理整顿场外市场交易业务”,青岛证券交易中心关闭,遗留下包括青岛食品在内的20多家权证企业。二十多年来,在众多权证股东不断寻找变现机会的同时,权证企业也在寻找上市时机。
囿于股权结构分散、部分股权难确权等一系列问题掣肘,少有权证企业能顺利实现上市。为了蹚过这道坎,在华通集团的支持下,青岛食品于2018年登陆新三板,实现了股权的规范与确权,为上市铺好了前路。
更重要的是,很多权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早已被市场淘汰,而青岛食品始终以持续、稳健的发展势头回应社会的期待。2017年至2019年,青岛食品全线开拓市场,利润在三年内翻了一番,2019年利润过亿元,正式开启了转主板IPO之路。
可以说,终于圆梦资本市场的青岛食品始终承载着3000多名权证股东长达二十余年的等待。这一点,坚守使命的青岛食品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在市场化浪潮中搏击
在“钙奶饼干”坚持到今天的路途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样风靡一时的食品品牌大多已销声匿迹。事实上,“钙奶饼干”也在坚守中不断进化,就像变革浪潮中的企业。
市场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1978年,可口可乐宣布进军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企,食品行业最先感受到了开放市场的冲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外资引入,我国出现了众多外商独资、合资形式的食品企业,那些曾经凭借“计划”体制立足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转折。
青岛食品没有丝毫犹豫,便投身于这场浪潮。1984年,当众多企业对着“合资”这个新名词踌躇良久之时,青岛食品与日本日清食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饼干合资企业——青岛日清食品有限公司。
初步试水市场的青岛食品借力外资实现了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推出了高档饼干系列产品和豆制品,曾创下出口豆馅产品占全国总量80%的纪录。时至今日,青食牌豆馅产品仍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企业深入市场化的变革与体制机制的变革往往相辅相成。1992年,青岛食品又成为山东省第一批股份制改制企业,引入内部员工持股和外部股东,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全员合同制,打破铁饭碗,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步步跳出旧日“计划”思维的窠臼。
1996年,青岛食品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挂牌,1999年摘牌。2018年挂牌新三板,直至现在登陆深交所主板,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222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在这个过程中,青岛食品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正因为如此,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休闲食品市场,青岛食品却有了更加游刃有余的底气。
近年来,休闲食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互联网营销异军突起、资本兼并收购加快,青岛食品紧跟市场节奏,在创新求变中不断拓展企业边界。
不只有传统的“钙奶饼干”, 青岛食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出了异麦芽酮糖钙奶饼干、壳寡糖钙奶饼干等创新型健康产品,推出比利时风味饼干铁盒装和岁月留声铁盒装精品钙奶饼干两款高端伴手礼。
不一味依靠传统的供应商渠道,青岛食品开启了“网红”之路,大力拓展线上营销,开通天猫旗舰店、淘宝企业店铺、京东旗舰店等线上零售平台,自营青岛食品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组建专业“网红”团队直播带货。
不固守国内市场,青岛食品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今年初,“青食”牌钙奶饼干、蜂蜜椰子饼干等产品首次出口到了以阿联酋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市场,青岛食品还在不断开发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市场。
从产品、营销到市场布局,越来越懂市场的青岛食品一路前行,直至走到资本市场的全新起点。
踏上全新的起点
登陆深交所主板的青岛食品正式踏入了资本市场。“未来休闲食品行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升,青岛食品也会通过兼并收购手段提升市场地位。”仲明说。资本将赋予青岛食品更加敏锐的市场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休闲食品行业的兼并与重组过程中,青岛食品将扮演新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市场角色。
为打造这个更加积极的市场角色,青岛食品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从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的分配来看,此次上市,青岛食品共拟募集资金合计3.57亿元,未来将分别用于智能化工厂改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智能化改造是青岛食品发力的重要方向。从全手工生产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青岛食品将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机器设备,以此来扩充产能、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
据悉,智能化工厂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将新增4条饼干生产线,其中3条钙奶饼干生产线,1条休闲饼干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合计新增钙奶饼干产能21840吨/年,休闲饼干产能6240吨/年,青岛食品的规模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支撑青岛食品产品多元化布局。面对层出不穷的休闲食品品牌,新品研发迭代能力将成为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延伸产品链的基础。
“大消费是永远的朝阳行业,未来的青岛食品不只有饼干产品,青岛食品将向大消费领域不断拓展。”仲明说,青岛食品将加强新品研发,进一步巩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食品生产体系,为公司品牌建设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对于标准化、工业化的包装休闲零食领域,渠道强弱是市场获胜的关键,营销手段的多元化则能够为食品企业构建出品牌差异化壁垒。
现在,销售市场更加集中于山东的青岛食品亟待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布局和更强的渠道掌控力,实现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民族品牌的进阶。此次上市将为青岛食品全国性营销网络的布局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当下,在“主食休闲化,零食主食化”的消费趋势下,休闲零食的消费市场逐年扩大。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为7749亿元,较2019年的7606亿元同比增长1.88%。竞争激烈的休闲食品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对71岁的青岛食品而言,新的时代已然开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伟)
相关链接:
资本市场“青岛军团”扩容至70家
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位居全省首位,总市值达13084亿元
“70”成为青岛资本市场的幸运数字。
10月21日,伴随着青岛食品的上市挂牌,资本市场青岛军团的阵容扩大到70家,总市值达到13084亿元。
在资本日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动力的当下,培育高质量资本市场城市军团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青岛交出的2021资本市场“青岛答卷”精彩有加: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11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公司10家,创历年之最,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第三位,占全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四成,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位居全省首位,北方资本“第三城”更加名副其实。
不仅仅是数量增加,量增质更优才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上市青企正在成为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资本力量”正日渐成为城市创新、产业升级的动力之源。
新空间、新挑战、新作为。
近两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近期北交所的成立,更成为各个城市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引擎”,兼具开放禀赋和金融基因的青岛如何抓住“北交所机遇”,在“四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赛道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资本力量”,赋能经济转型升级?这份资本之问、市场之问,亟待青岛的精彩作答。
资本“加速跑”
高质量资本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上市则是高质量资本的基石。
青岛曾凭借资本市场而风光无限:青岛啤酒是第一家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特锐德是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组成的青岛“五朵金花”绽放资本市场。
虽然起步早,但此后青岛速度慢了下来。21世纪前,青岛上市企业仅为6家,“十二五”末青岛境内上市公司仅20家。
“十三五”以来,青岛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近两年来,青岛结合企业上市需求,将企业境内外上市奖励补助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另一方面,在全市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举办各类培训150余场,参训企业超过12000余家次,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热情和能力明显提升。
资本觉醒,青岛开始“加速跑”。
2020年,青岛新增境内外过会及上市公司17家,创造了单月新增3家过会公司的历史纪录。
2021年以来,“青岛军团”在资本市场更加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尤其是6月25日至7月2日不到10天时间,4家青岛企业成功上市,平均不到三天,境内外资本市场就增添一家青岛企业的身影。
另外一组数字更可直观地呈现出青岛资本市场的快速进阶。
青岛上市公司实现从1家到10家,历时约13年;从11家到20家,历时约4年5个月;从21家到30家,历时4年8个月;从31家到40家,历时1年9个月;而从40家到50家,仅用12个月;从51家到60家用时9个月;而从61家到70家,也用时9个月。
一家又一家新生力量的加入,一家又一家逆势前行的上市青企,汇聚成2021青岛军团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进位前行的能量源泉。
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上市公司被视作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伴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间对上市公司的追击愈发跌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上市公司军团更成为重中之重。
近两年来,资本市场的青岛军团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压舱石”“排头兵”的作用日渐彰显,成为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推进全市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青岛证监局发布的《青岛辖区上市公司2021年半年报分析》中,对上市青企半年报评价为:辖区上市公司上半年整体经营业绩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上市公司的表现,配得上这个评价——
上半年,上市青企整体业绩稳中向好,呈现“八成增收,九成盈利”的复苏局面。
上半年,青岛工业经济基本扭转了疫情造成的被动局面,向稳、向好、向优,是当下“青岛制造”涌现的新势头。这其中,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上市青企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
无论是聚焦高端品牌、场景品牌、生态品牌三级品牌升级战略,净利润增长146%的海尔智家,或是“1+4”业务布局进一步完善,上半年营收增长32%的海信视像,还是加快产能优化和产品升级,净利润增长30%的青岛啤酒……工业强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在青岛军团得到了最真切的印证。
目前,青岛辖区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0家。7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研发人员数量合计3.55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12.7%,其中32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东软载波、鼎信通讯占比分别超60%和30%。
目前全市4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上市公司占据了19席、占比约42%;在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模式创新上,涌现出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赛轮橡链云等优秀案例,成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上市公司中科技属性愈加凸显,而青岛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更令人眼前一亮,上半年科创板的4家青企业绩喜人,其中3家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3家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00%,展现出充足韧性和蓬勃活力。
不容错失的“北交所机遇”
10月9日,北交所开市前第二次全网测试结束,各项测试任务顺利完成,参测机构技术系统运行平稳。
在市场看来,此次全网测试的顺利结束,也意味着官宣刚过一个月的北交所已快速进入开市最后的冲刺阶段。
“北交所机遇”也正成为各大城市资本竞争的新赛道,青岛不容错失。
以现有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的北交所,定位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最先受益的两部分企业,一部分是新三板已经挂牌的企业,尤其是精选层和创新层企业;另一部分是广大的“专精特新”企业,而其中的重点则是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目前,青岛共有7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其中基础层56家,创新层12家,精选层2家。建邦股份是首批32家在精选层挂牌的企业之一,丰光精密以13.41元的市值排在山东6只精选层股票的首位。两家企业质地优良,北交所开板后,如无意外,将直接晋级。
此外,工信部日前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青岛50家企业上榜。至此,青岛共有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专精特新的后备军看,2021年,青岛新认定2417家企业为市“专精特新”企业。
青岛还提出,到2022年,要滚动培育8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作为“制造大市”,青岛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具有较雄厚的基础,与北交所的定位相匹配,这意味着,上市成功率将大大提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 军)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2日3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