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面展示新一轮改革发展成果!青岛日报今起推出“2021青岛改革巡礼”专题报道

全面展示青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2021青岛改革巡礼”专题报道今起推出

牢记嘱托开新局,勇立潮头破浪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重要使命。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谋划改革工作的逻辑起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定扛起改革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牵头落实,打开大门谋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抓改革,每年谋划一个主题,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改革,很好发挥了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为让青岛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全面展示青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中共青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与青岛日报联合推出“青岛改革巡礼”专题报道,集中刊发全市各级各部门的改革创新成果,今天刊出第一期。

这几年,青岛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的改革引领作用,坚决担起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加快推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级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合示范区争取国家部委27项政策先行先试,青岛自贸试验区勇担106项国家试点任务,形成主峰“爆发”、群山“峥嵘”的局面。积极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牵头建立“3+N”工作机制,加快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重点片区,肩负起核心城市作用。

这几年,青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健全重点产业链发展促进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社会化招商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项目落地年”,积极发展“四新”经济,以“四新”经济的突破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率先在全省启动“点菜单”式改革,创新设置21个市场配置促进处,推出民营经济创意会、项目资源阳光发布、“非禁即入”负面清单等举措,出台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35条措施,持续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在全国首推“无感审批”,推行营业执照申请“立等可取”等暖心举措,推动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突破50%,创业密度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获评2020年度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这几年,青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救助等重要民生领域抓改革,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发起民生领域十大集中攻坚行动,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新增建设10个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实施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计划,试点开展“城市空间微更新”,持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收官战,深入开展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充分展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面貌。

这几年,青岛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创新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论业绩,出台“青岛党建统领22条”,持续开展干部赴深圳、上海体悟实训,努力搞活关键的人;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分类制定实施市纪委监委机关、派驻机构、市直企业及市管功能区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规程及配套办法,开展“清廉村社”建设和提级监督,纵深推进“清廉之岛”廉洁文化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市改革系统坚持把改革作为重要方法论,打开大门谋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改革事项新闻发布、改革“金点子”征集评选、重大改革事项“揭榜挂帅”、打造青深学会平台等工作制度,形成全链条、项目化、品牌化、机制化高质量抓促改革的新途径,努力构建更具活力张力的改革工作机制,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19年、2020年,青岛在全省改革考核中分获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6日1版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6日特1版

攻坚重点领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度”

——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

青岛前海风光。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实施项目推进“新战法”

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稳投资的部署要求,始终将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每年“锚定一个目标、发起一场攻坚”,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投资长足发展。2021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落地年”,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树立实干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优化全过程管理、强化全要素保障,实施项目推进“新战法”,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全市开工在建项目数量持续增长,1-8月投资增速12%,高于全国、全省3.1和2.6个百分点,近两年平均增速为8.4%,高于全国、全省。项目建设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8%,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同比提高4个位次,创近十年最好位次。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牵头有关部门在制造业、“四新”经济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强产业、转动能、增活力,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发力产业投资强根基。高标准创意谋划产业链,着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等三大新兴产业,制作产业链招商图谱,对标产业链“全景图”和“现状图”,精准对接、靶向引进关键项目,加速优势产业聚合成群。二是发力新经济求突破。出台关于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意见,着力引进和培育新经济项目;加快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助力海尔、海信、青啤等龙头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创新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改造提升传统动能;1-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2.5%、19.5%和16%;“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升至49.6%。三是发力民间投资强活力。出台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17条措施,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激发民营企业创意创新,1-8月民间投资在建项目达到3764个,同比增加385个,投资增长13.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9%,创近三年新高,对全市投资贡献率接近70%。

聚焦关键环节,提升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精准度”。围绕项目推进全过程,凝聚多方力量,形成管理闭环,持续跟踪问效。一是顶格推进创新组织形式。依托“顶格力量”破除项目推进中的痛点,建立市级领导顶格推进重点项目制度,聚力推进78个重大项目,建立可视化督导服务平台,对项目进展、督办情况进行全过程督促,有力提速项目实施。二是清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按照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思路,制定双招双引、签约落地、省市重点、13条产业链等“5张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压实单位责任,每月通报、双月核查,持续跟踪问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三是闭环管理创新考核观摩,用好考核“指挥棒”。打破过去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由不同部门负责“条块分割、互不衔接”的格局,运用考核手段对全过程进行统筹管理,通过每月调度、发放工作提示单等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形成源头保障、进度管理、效果评估的闭环,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四是多方联动创新督导核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作用,制定项目督导核查组工作方案,由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抽调干部组成项目督导核查组,分工负责10个区市重点推进项目的督导核查工作,每月督导、季度点评,核查结果作为计分挂旗综合评议重要参考,凝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促项目。纪检监察部门持续开展“护航行动”,围绕重点项目进行全要素、全链条监督,护航项目落地落实。

聚焦核心问题,提升全要素保障的“含金量”。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破解制约项目的堵点难点,助力项目落地建设。一是强化土地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出台土地规划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强化低效用地处置,市级统筹消化存量指标的15%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区域推行“标准地”改革,今年以来177宗“标准地”成功出让,面积达590公顷。二是强化资金支持。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扩大政府债、企业债等发行规模,今年获批专项债券额度435亿元,同比增长12.4%,再创历史新高;创新出台激励措施,引导银行机构加大重点项目贷款投放,常态化组织金企对接行动,今年以来为重点产业项目融资307亿元。三是强化靠前服务。制定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修订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15条”工作举措,推行“承诺制”“全代办”等改革,支持降本减负增效、扩大有效投资、审批服务提速。

青岛市财政局

统筹用好各类资金

保障项目落地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财政系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工作部署,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政策创新、财政改革放到全市“项目落地年”大局中谋划考量,充分用好有限保底的预算资金,用足风险可控的债券资金,用活潜力巨大的社会资金,为加速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提供坚实、稳固、平衡的支撑和保障。

“重构式”用好预算资金,集中力量培育新动能。全市财政系统重构重大战略预算保障体系,破除以往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僵化模式,以“零”为基点,建立资金和政策向13条产业链、重点项目集中整合机制。安排市财力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30.3%,为80余个政府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构重点产业政策供给体系,破解以往产业政策固化、碎片化、低效化问题,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涉及25个部门和10个区市、补助政策66条、具体措施146项,创新出台政策占比37%。重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体系,强化政策资金对创新驱动的引领,整合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较上年增长15%以上;筹措9.6亿元重点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山东产研院(青岛)等8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高地。

“全过程”用足债券资金,筑牢公益性项目硬支撑。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务限额510亿元、增长6.5%,预计将撬动项目投资3600亿元以上;争取再融资债券限额202亿元,增长127%,为政府投资腾出更大空间。施行“资金跟着项目走”,强化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资金优先用于能尽快开工建设、尽快投入使用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形成实物工作量。已发行专项债券360亿元,涉及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130个项目,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守牢风险底线,坚持发行政府债券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并重,强化“借、用、管、还”闭环管理,我市政府债务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较低水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杠杆式”用活社会资金,撬开市场化项目新空间。全方位构建投融资矩阵,以精准匹配放大资金效能,通过“财政资金+市场化融资”模式,统筹7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安顺路打通、辽阳路快速路、海尔路银川路立交等项目建设;通过“市财力投资+政府专项债”模式,安排20.6亿元支持总投资6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二期、市八医东院区等项目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模式,推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建设。加速基金组建和投资落地,以资本引流助力项目开花,今年以来,政府引导基金深化与知名企业、头部基金管理机构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助力重大项目落地,累计参股设立基金突破100只,总规模突破千亿元,撬动资本逾8倍;新参股设立航空产融、中车转型升级、齐鲁前海等13只基金,总规模348亿元,通过基金引入18个项目,实现内资投资3.6亿元、外资到账2.2亿美元,其中,每日优鲜、虎视科技将总部迁入青岛。创新政府资源运筹平台,发挥财政对接金融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优势,成立由市财政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型产业金融集团(青岛财通集团),灵活运用政府资产资源和产业金融“新打法”推动项目落地,集团资产总额已突破240亿元,为青岛智谷、启迪混改等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挥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优势,在全国率先打造资本公共平台,为创投机构产投对接全程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全力招引资本型、总部型、平台型项目,新招引落地赛克供应链金融、财通易鑫融资租赁公司2个上市公司区域总部项目,可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出发点,全面有序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股东,累计分红14.4亿元,为乡村振兴打好组织基础注入强劲动力。

先行试点探索,梯次有序推进改革。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先行先试、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改革任务。一是统筹谋划,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覆盖市、区、镇、村的工作网络。市委、市政府出台三个推进改革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门及时跟进制定10余个配套文件,搭建起了“3+N”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改革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规范程序、群众认可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改革内容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改革过程中注重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妇女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上有名、名下有股、按股分红”。三是勇于探索,率先开展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我市选择100个村庄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改革路径;2015年,将试点扩展到传统农业村、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等不同类型村庄,为全面改革积累经验;2017年改革全面铺开,延伸改革领域,拓展改革范围,目前已全面完成改革。

立足青岛实际,优化创新改革路径。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实际,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分类实施、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一是拓展改革领域,实现全域村庄和全部资产“两个全覆盖”。改革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类型村庄,实行“资源性资产确权到户、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公益性资产统一运营”,将农村所有资产纳入改革范畴,适应了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趋势,落实和保障了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二是创新量化方式,实行“确份额不确金额”。集体资产按成员所占份额进行折股量化,只登记账面价值,不对现有价值进行评估,待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估值,解决了债权债务关系复杂村庄的资产量化问题,化解了资产评估费用高、负担重等“改不起”的现实难题。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因村施策推进改革。根据村庄类型、资产规模,明确传统农业行政村、撤村并居村庄和城中村三类村庄改革侧重点,分类改革,坚决不搞“齐步走”,防止“一刀切”。

突出关键环节,严格把控改革质量。坚持统一规范和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严把成员资格界定、股权配置、股权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改革一个、成功一个。一是在清产核资上,做到“全、准、实”。全面摸清集体家底,账款、账物、账实、账证、账账相符,同步建立资产台账,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461.7亿元集体资产按份额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是在成员资格界定上,坚持“宽接收、广覆盖”。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明确了应全额享受、部分享受及不应享受集体股权的14种情况,全市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股东。三是在股权配置上,提倡“个人股”为主。全市97%以上村庄只设个人股、不设集体股。对一些资产较大村庄,允许将个人股分为人口福利股和劳动贡献股,并明确了6条农龄计算标准,黄岛、即墨等区市还创设了独生子女奖励股、机动股,保证了改革的普惠性、公平性。

巩固改革成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边改革、边规范、边巩固,建立长效运营和监管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审计、村集体土地征收收益分配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和审计监督机制。二是开展自查提升。针对改革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头看”,查改成员确认、身份重复、股权设置等问题4700多个,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水平;开展攻坚行动,清收债权债务、规范问题合同,攻坚村庄村均增加资产4.9万元。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开发利用、物业管理、异地置业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形成了资源利用型、投资物业型、扶贫带动型、资产盘活型等富有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达到80%,城阳区98%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过百万元,村均资产达到1.5亿元。

青岛市委编办

构建全流程服务链条

助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策源地。近年来,青岛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市场化思维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事业单位,全面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管理效能,为打造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保障。目前,青岛市登记为事业单位的新型研发机构共41家,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已经成长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加强制度创新,搭建全链条管理体制框架。今年6月,市委编办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青岛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登记和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完善全过程管理制度设计。一是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安排。设专章对党的建设作出规定,强化党组织参与单位重大决策的体制机制设计,压实举办单位党组织的监督管理责任。二是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新颖、机制灵活等优势,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不核定机构规格与人员编制,大幅提升落地和运行效率。三是创新单位运行机制。实行以理事会为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享有机构设置、人员选聘和薪酬分配三方面自主权,实施企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行,打造更加灵活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服务保障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带动了一批新产业、大项目落地。

优化服务模式,打造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在引进体制内的科研人才时实现编制的“周转使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在引进高端科研设备时,可享受关税优惠和审批优惠政策红利。二是简化服务流程。制定《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服务指南》,将工作流程进行“一次性告知”,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办理时限,实施“容缺受理”“即时办结”。三是加强跟踪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后,主动上门服务,实地了解单位运行状况和发展需求,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提出登记申请后,第二天就为其颁发证书。研究院在智能政务、智慧政府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产业示范区,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入驻运营。

做好“健康体检”,建立全流程评估论证机制。一是在准入阶段,由举办单位牵头,对设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公益性开展调研论证和综合评估。二是在运行阶段,举办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及税务、审计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管理职能对单位运行情况实施评估。三是首创退出评审机制,由举办单位牵头组建评审委员会,在法人证书到期之日前6个月内对事业单位应否退出进行评审;对未到规定期限,但出现连续两年未实际运行等情形的,开展实时动态评审。评审委员会认为应当退出的,由举办单位提出解散;认为有存续必要的,在到期之日前3个月内提出延续申请。通过全流程的评估机制,督促举办单位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变“要我管”为“我要管”。

创新监管方式,落实全周期监督管理职责。一是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压实单位内部、举办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以及国资、税务、审计等部门监管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健全监管体系。二是创新实施举办单位承诺制。举办单位签署承诺书,承诺履行出资监管等职责,落实在事业单位组建、运行、退出全周期监管责任,避免出现“只抓引进、不顾监管”情形。三是实行大数据赋能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事业单位职能运行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开展动态分析评估,形成单位运行饱和度指数和社会评价指数,为新型研发机构监管服务提供信息化、数据化支撑,引导其创新发展与规范运行。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

改革创新“精准治污”

蓝天保卫战成果显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是富有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蓝天白云”是老百姓判断环境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感官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改革创新大力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逐步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蓝天保卫战成果显著。

2020年,我市环境空气中PM2.5、PM10浓度分别为31微克/立方米、6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3%。与2015年相比,分别改善38.0%、33.7%和提高6.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在完成国家省目标基础上,历史性地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2013年国家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2021年1至9月,在受去年同期疫情以及今年多次严重沙尘天气影响的情况下,我市空气质量仍有较明显改善,PM2.5、PM10浓度分别为25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改善13.8%、9.1%。

创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为确保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卡紧责任,狠抓落实。青岛市政府决定,自2019年10月起,建立“每周通报、半月调度、全月考核”的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调度推进“新机制”,市政府领导每半月召开一次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议,通报突出问题,对排名靠后、问题突出的区(市)、部门、镇街采取预警提醒、约谈、问责、派驻帮扶等措施推进整改落实。会上,首先播放市住建、城管、公安、生态环境等四个部门大气攻坚检查发现的问题通报视频,逐一曝光大气污染问题;随后,市生态环境部门通报全市及各区(市)近期数据:PM2.5浓度、PM10浓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以及三项指标同比变化幅度,指出当前突出问题和下步工作重点;最后,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再次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截至目前,青岛市严格按照新机制既定思路,共计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视频会议31次,通报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2400余个,有效压实各相关单位、各区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相关工作情况作为典型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并在省内其他城市得到推广。

全面实施精准治污。建立“新机制”的同时,青岛市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攻坚措施,从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重点方面全力攻坚,打出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根据不同季节污染物排放特点,分时段突出治理工作重点。秋冬季重点抓好颗粒物浓度控制,连续多年采取“1+N”的方式强力推进,以建设工地扬尘整治、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等工作作为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联防联控,全面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夏秋季重点抓好臭氧污染防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强化管控,实施有组织与无组织协同减排,切实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十三五”期间减排目标任务,有效遏制近年臭氧浓度上升的趋势。

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开展镇街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细化管控。通过实施驻场服务、全面排查、建立各类污染源分布图等方式,利用激光雷达、走航车等技术手段,指导镇街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促进了镇街空气质量长效改善。2020年精细管控项目共帮扶45个镇街,检查监测企业点位747个次,处理分析VOCs有效数据4790个,发现各类污染问题380个,帮助各区市、重点镇街发现解决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排污、建设工地、道路扬尘等问题,提高了镇街大气污染网格化管控水平。建成出租车走航大气颗粒物移动监测系统。以出租车为载体,利用其运行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运营成本低等特点,在220辆出租车顶灯上安装车载大气颗粒物监测系统,对全市开展走航监测。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及无线通信技术,实时监测市区颗粒物浓度,绘制生成城市颗粒物分布图,直观呈现道路大气污染状况,确定何时何地有局部颗粒物污染,为最快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青岛财富管理试验区

纵深推进改革创新

2014年2月,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获批设立。作为国内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七年来,围绕政策创新、资源聚集、服务实体、优化生态等领域推进财富管理金融改革创新,从思维模式上突破,从招数打法上创新,推动财富与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在青岛互动耦合,为中国特色财富管理发展积累了“青岛经验”。

在试验区带动下,2020年末青岛市财富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是2013年的5.2倍;金融业增加值861.8亿元,是2013年的1.8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9%,较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业从业人员15.7万人,是2013年的2.2倍,走出了一条以财富管理改革创新带动全市金融业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在推动创新上探索新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政策创新成果。聚焦服务实体、金融科技、扩大开放等金融业改革重点领域,连续六年向国家争取先行先试政策,连续五年开展金融创新奖评选,探索形成了“政策孵化、试点先行、成效评估、复制推广”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形成了100余项具有示范性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国家深化财富管理金融改革积累了“青岛经验”。其中,全球首单非金融企业蓝色债券、全国首批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试点、全国首创科技金融投保贷联动模式等创新成果走在全国前列。“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试点”“从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等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获批30亿美元QDLP对外投资试点额度。光大理财公司获批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青岛成为全国4个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城市之一。

在资源聚集上探索新模式,汇聚了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立足财富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财富管理市场主体培育。试验区设立以来,培育引进了首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2018年国家扩大金融开放以来首家获批的外资全资控股基金销售机构——意才基金销售公司、山东首家法人公募基金——兴华公募基金、全国时隔二十多年后首家批设的法人期货公司——山东港信期货公司,以及联储证券、新沃基金等一批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特别是2019年以来,先后聚集了光大理财公司、青银理财公司、恒丰理财公司,初步形成了以理财子公司为带动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集群。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84家,比试验区获批前增加91家,法人金融机构达到37家,是试验区获批前的2.5倍。

在服务实体上打开新局面,构建了一种财富管理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的良好格局。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定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宗旨,通过财富管理畅通社会财富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有效支撑上合示范区、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全国、全省重大战略实施。试验区设立以来,新增贷款连续六年过千亿,202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1万亿元,是试验区获批前的2.2倍;保险资金在青岛运用规模达到493亿元,是试验区获批前的2倍;境内外过会及上市公司达到69家,是2013年的2.7倍;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金额4316.4亿元,较试验区获批前增长293%。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试验区获批前的50%提高到2020年末的61.4%,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在优化环境上建立新优势,打造了一整套财富管理金融生态体系。将试验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财富管理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立试验区发展委员会、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管委会、财富管理金融发展中心,分别负责试验区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020年金家岭金融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0%,示范带动作用突出。连续七年举办青岛·中国财富论坛,连续三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试验区设立以来,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财富管理合作关系,与30多家金融机构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彰显“财富青岛”的品牌影响力。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

创新管护模式 强化资源配置

高质量推进小型水库

“物业化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市有小型水库489座,其中水库建成50年以上的185座,总占比 37.8 %。小型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水库大坝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不高,存有安全隐患。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分散、管理资源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等问题,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小型水库管理需要。二是管理队伍能力不足。缺少专业化管护队伍,尚未真正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的转变,基层一线严重缺少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综合以上问题,需创新管护模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运行安全与效益发挥双目标。

市水务管理局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创新管护模式,强化资源配置。一是创新小型水库管护机制。印发《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开展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创新,实现管养分离,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以崂山区、莱西市为试点,开展“物业化管理”,其他区(市)因地制宜开展管护模式提升,2022年全面推广。目前,西海岸新区探索打造“智慧物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水库运行监管,以地面监控、安全监测、无人机巡查、管护员巡逻为信息采集手段,通过信息融合、数据分析,全方位监测水库的安全运行状态,通过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实现水库养护与水环境治理的全过程监管。崂山区先后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公开招标确定水库养护单位,并按照区统一制定的管理办法开展“物业化管理”。每年聘请专家对物业化管理单位的巡查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授课。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水务管理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推进措施》,明确小型水库责任主体、工作任务、维修养护补助定额标准,确保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我市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年度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按照市、区(市)1:1承担,专款用于小型水库的维修养护。2021年,全市落实小型水库维修养护专项补助资金1898万元,其中,莱西市资金落实率150%,崂山区240%;落实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等费用2400余万元,落实除险加固资金2300余万元。三是明确考核机制。严格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强化监管责任,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纳入生态河湖考核,并积极培育物业化管护市场。目前,西海岸新区以街道为主体,实施定期考评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支付服务费及奖惩的主要依据。崂山区实行统一考核,考评未达到优良等次的,从考评当期的经费中扣减相应经费,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的,终止合同,重新招标确定养护单位。四是建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长效机制。成立“兴水运管创新工作室”,印发了《青岛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实施办法》。开展业务指导,组织申报岗位创新项目100余项,经审核,择优向省水利厅推荐31个岗位创新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256座小型水库实现“物业化管理”,建设管理房293座,开展安全鉴定78座,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435座,工程面貌和管理质量大幅提高。一是管护模式创新机制成效显著。通过规范全方位推进流程,明确全要素服务内容,制定全过程服务标准,构建全领域规章制度,压实全链条责任体系,形成市场化管护模式、专业化管护队伍,实现“权责明确、规范高效、运行安全”的管理目标,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充分发挥工程防洪和生态效益。台风和强降雨时,全市1500多名水库防汛责任人加强巡查,对163座小型头顶库运行情况进行加密巡查,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711个山洪灾害防治村的包保人员和巡查人员到岗到位,严密监视山洪灾害风险点。对15座水库实施降等报废,并同步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小型水库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建立了专业防汛队伍。市、区(市)、镇三级建立了共300余人的防汛专家库,组建了15支区(市)级防御队伍、66支镇级队伍,共6000余人。

青岛市通过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创新,将“物业化管理”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管护队伍,强化信息化技术运用,引入第三方服务,打通维修养护“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6日特2版

不断创新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

6月28日,青岛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

青岛市委办公厅

夯实基层执行党内法规评价基础工作

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面走深全面过硬

为着力解决基层党内法规意识淡薄、执规能力不强问题,2020年3月以来,市委办公厅指导胶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探索建立基层执行党内法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法规执行力,对此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充分肯定并在《党内法规研究》刊发推广该经验做法。今年以来,市委办公厅进一步深化总结、细化完善,指导胶州市聚焦基层执行党内法规评价这一基础工作,创新实施“一体系一清单三模块”工作法(“一体系”即评价指标体系,“一清单”即年度任务清单,“三模块”即教育培训模块、运行保障模块、备案审查模块),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法规执行力提升带动基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面上水平,以胶州一枝独秀带动全市百花齐放。

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细化量化工作导向标。一是体系设置突出“实”字。指标体系从纵向和横向设置评价内容,细化明确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指标标准、指标分值和评价方式。纵向评价在分为学深悟透、制度配套、贯彻执行基础上,设置减分项,对5种负面情形进行减分。横向评价在镇(街道)、功能区、部门、驻地方单位党组织基础上,设置3个评价项目、11项评价指标、35条指标标准,基本涵盖基层执行党内法规的规范性内容、创新性内容和约束性内容。二是科学赋分突出“准”字。在100分评价项目中,学深悟透、制度配套和贯彻执行情况分别占30分、30分、40分,单项评价指标标准为2分或4分,有效提升评价精准度。在贯彻执行情况中,从获得领导批示、表彰推广等六个角度,按照国家级、省部级、青岛市级、胶州市级四个层次进行梯次赋分,指导基层高效执行。三是差异评价突出“严”字。评价工作由党委办公室牵头负责,邀请专家学者、优秀基层党代表等,组成专班组织实施,确保评价客观、公正、权威。制发《2021年党内法规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综合运用查阅档案、实地核验、随机访谈、网络检索等方式,按照“好、较好、一般”全面准确评价执行情况。2021年上半年评估结果中,47个单位为“好”,31个单位为“较好”。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1至2部具有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代表性的党内法规,探索对有关部门专项评价,检查监督实施效果。

二、明晰年度任务清单,落地落实执行责任制。一是制定责任清单,搞清“干什么”。制发《2021年度党内法规工作任务清单》,督促指导各党委(党组)围绕评价指标制定工作计划。特别是围绕村(社区)“两委”换届,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明确专题培训、责任审计、模拟演练等任务,创建“领头雁活力指数”,划分政治品德、带富本领等22项指标,对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量化评分,实现选举成功率、当选精准度、组织严密度、风险稳控度、担当士气值“五个100%”。二是压实执行责任,搞清“怎么干”。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室统筹协调、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严格监督的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胶州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党内法规议题18个,市委办公室组织召开联席会议4次。三是成立专业队伍,搞清“谁来干”。挂牌成立胶州市委法规室,配备政治过硬、理论扎实、业务熟练人员3名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法律顾问制度,定向选聘市委法律顾问5名。督促指导各基层党组织成立工作队伍,建立党内法规工作专员库。

三、强化教育培训模块,唱响唱好宣教重头戏。一是抓好重点专题这个“制胜密码”。围绕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分5个专题收录56部重要党内法规,编发《党内重要法规制度选编》,并梳理形成专项汇编,作为党员干部必备工具书。将党内法规纳入理论学习研讨和党校主体班次重要学习内容,确保重点突出、系统全面。胶州三里河街道管理村抓住党章这个法宝,结合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仅用22天就加装运行第一部电梯,实现“一本党章治好一个村”。二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胶州市委常委会研究推进工作,首先从习近平法治思想找方法、找答案,确保符合党内法规制度要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6次,举办法治专题讲座2次,编发《党内重要法规制度300题》,组织党纪法规和德廉知识测试,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学规守规用规。三是带动普通党员这个“绝大多数”。发挥《金胶州》报纸、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用,用明白图、小视频、微动漫等方式宣讲党内法规,报道新闻600余篇次,推动形成良好法治氛围。

四、优化运行保障模块,用好用活监管组合拳。一是强化监督检查,形成“硬约束”。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开展警示教育120次,用身边“活教材”详细讲解党纪法规,覆盖党员干部6.3万人次。把党内法规执行情况纳入巡察重要内容,每轮巡察前梳理被巡察党组织需落实的党内法规,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特邀社会监督员制度,选聘30人担任监督员,发挥社会监督的督促作用。二是考核激励增效,用好“指挥棒”。建立健全常态化考核机制,将党内法规执行情况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和法治建设工作考核统筹部署推进。依托“云帆—党建为民在线”平台,进行网络考核、积分排名、评星定级,年度考核五星级以上党组织占比90.8%,测评满意度达到99.9%。三是大胆容错纠错,念好“紧箍咒”。修订《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的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体系,包容党员干部在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健全惩处追责机制,对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失职失责行为盯住不放。

五、深化备案审查模块,把稳把牢文件规范性。一是做好前置审核,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建立健全市委文件前置审核机制,凡提请胶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拟以党委或党委、政府联合制发的规范性文件,须于会前3个工作日提请市委法规室前置审核;2020年以来,规范性文件会议研究审批率达到100%。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胶州市委决策的前置程序和刚性约束,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隐患,对189项重大事项评估后准予实施188项。二是做好备案审查,维护统一性权威性。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建立“周报备”制度,杜绝瞒报、漏报、迟报。全面开展下备(审)一级工作,重点从政治性、合法合规性、合理性、规范性方面审查,同时加大文风方面审查力度,对篇幅过长、照搬照抄、措施不实等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做好文件清理,推动减数量提质量。严格执行年度发文计划,严把临时性发文审核关,认真研究文件是否确有制发必要,杜绝层层配套。及时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根据需要开展专项清理,在制定时同步开展即时清理,2020年以来清理2次、废止3件,推动文件供给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青岛市委编办

不断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处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第一线。为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近日,市委编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为基层减负担为群众办实事的实施意见》,以贴近民情、服务群众为重点,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集中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改革措施,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组织根基。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安排,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形成社会治理有效合力。一是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为基层减负担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化镇(街道)党(工)委的属地领导责任和统筹管理责任,完善镇(街道)党(工)委工作规则和决策工作机制,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三是将区域化党建工作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为基层减负担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基层治理协同能力。着眼于重心下移和系统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科学明晰镇(街道)功能定位。街道全面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转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二是创新镇(街道)人员编制管理,推进编制资源向镇(街道)倾斜,探索深化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的管理模式,赋予镇(街道)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三是健全完善综合行政执法协同配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厘清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部门内设机构、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职责边界。探索推行“局队合一”管理模式,推进局机关与执法机构深度融合。整合镇(街道)执法力量,构建“1+N”基层行政执法体系,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聚焦群众需求,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点,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解决好基层和群众的“急难愁盼”,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依托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将镇(街道)承担的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等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作用。二是优化镇(街道)服务群众流程。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进镇(街道)机构职能优化流程再造,建立健全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权责清单、“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等“三张清单”。三是完善镇(街道)服务体系。依法依规将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由镇(街道)承担更方便有效、镇(街道)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区(市)级服务管理事项全部下放或授权,并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

四、创新治理方式,打造基层治理智慧模式。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改进管理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共联共建机制。推动规范“属地管理”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衔接联动,实现“属地管理”清单事项、职责任务、工作力量与社会治理网格“三融合”。聚焦民生保障、执法监管、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按照规定程序同步将“属地管理”责任清单中网格可承担的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清单,实现“两单”联动。二是推进“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平台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深度融合,建设市域范围内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深度融合、一体运行。三是创新镇(街道)智慧治理模式。通过加强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推动实现镇(街道)管理服务“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积极构建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一网统管”的智慧镇(街道)治理和服务体系。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6日特3版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发挥系列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西海岸新区:高质量打造“示范引领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改革的思路破瓶颈,用创新的办法克难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发挥经略海洋、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改革试点落地,综合执法改革、社会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创出全国经验,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三分之一,连续两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鸟瞰。

本期“改革巡礼”专版,从改革的角度,通过生动案例展示西海岸新区不同领域重点改革的进展和成效。未来,西海岸新区将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地走解放思想之路、深化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路、创新突破之路,创造性落实国家战略,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打造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引领区。

发挥高端要素集聚优势

推动海洋经济高效发展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建成运营,总投资1500亿元的99个海洋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聚焦海洋资源优势,统筹谋划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时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7%。

科技创新,激发海洋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西海岸新区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积极培育引建涉海创新平台;成立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推行科技奖励创新机制;深化校城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古镇口科教产融合区;设立高校校长基金,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就地转化。通过海洋资源集聚、创新政策扶持等举措,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学城。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已引进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20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0余家,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建立院士工作站24家,集聚涉海人才6万余名。依托创新平台与人才集聚优势,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并通过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4个专业领域分中心和22家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海洋科技成果集成化、工程化开发及技术转移转化。2020年以来,发布海洋科技成果300余项,海洋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额增长30%。

“链”式集聚,推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形成。2020年8月,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正式获农业农村部批复,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启试点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推进深远海“蓝色粮仓”建设。依托海洋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西海岸新区突出海洋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激发“链”式集聚效应,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12处,分别占青岛市、山东省和全国总数的75%、22.2%、8.8%。依托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构建集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方渔都”和“世界深蓝渔港”。

开放合作,打造海上国际合作高地。2020年6月,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建立区关港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青岛港外贸航线达到178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海铁联运集装箱突破165万标准箱,居全国港口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升至全球第5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200万标箱,首次问鼎东北亚。青岛日本、德国国际客厅开门纳客,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成功获批。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国际海洋盛事在此举办,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会展之滨”城市品牌愈加彰显。

健康发展,构建绿色可持续海洋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西海岸新区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投资100亿元清理岸线130公里,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引进建设国家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探索多元化气候融资工具和服务体系;打造竹岔岛休闲旅居岛、灵山岛生态保护岛、斋堂岛能源科技岛,海洋能综合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美丽海湾,惬意生活。站在“十四五”的新征程,西海岸新区将扎实走好依海富区、以海强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总量实现翻番增长的发展目标。

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

持续催生发展内在活力

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承接试点任务最多的片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立足国家战略、对标国际标准、聚焦特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闯出了自贸赋能的“青岛经验”。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青岛自贸片区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改革探索,国家赋予的106项试点任务全部实施,总结形成143个创新案例,平均5天推出一项创新成果。其中,进口原油“先放后检”监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模式”等13个创新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创新中转集拼业务模式”创新举措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全球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在此发布。

不拘泥于“既定动作”,青岛自贸片区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出发,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的制度创新空间,自主配套“自选动作”,为创新升级和片区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岛自贸片区、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成立了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成为青岛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重要成果。中心成立以来,三方通力合作,强化政策研究、制度创新,推动原油混兑调和、原油期货交割等新业态落地,推出铁矿石“随卸随混”、自动化码头无人卡口海关监管等新模式,形成了“陆海联动,海铁直运”、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等一系列在全国、省市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充分释放自贸区政策红利,进一步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为青岛片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聚焦企业发展全链条需求,青岛自贸片区通过搭建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一端受理、部门联动、全程帮办、一链办结”。全国首创商事登记即认制,审查方式由实质审查转变为形式审查,以即时确认的方式赋予商事主体资格;全国首个德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仅用一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通过“云上审批”,不到一个小时就实现了跨国落户;创新推出“先退后核”+“出口退税贷”税务服务,企业首次申报出口退税平均办结时间由20个工作日以上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青岛自贸片区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批复以来市场主体量质大幅提升,新增市场主体2.05万家,是批复前40多年总量的110%;新增世界500强企业31家,新增过亿美元外资项目16家。今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5.3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呈现出活跃发展态势。

自贸试验区建设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与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责任,担负着以开放促改革的使命,更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新增长极的重任。青岛自贸片区深化改革的积极姿态、不断释放的市场潜力,吸引全球目光。

作为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青岛自贸片区清理整顿了小而散的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港口集团等合作打造大而强的平台—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自6月9日市场正式启动以来,大宗商品交易额已突破4亿元,今年预计吸引会员企业200家以上,实现交易额超过400亿元。高能级开放平台为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带来了澎湃的发展动力。在以“落项目 创一流”为主题的青岛自贸片区开放合作项目落地大会上,总投资503亿元4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中国大宗商品航运物流与采购基地、国际海员中心、国际船供中心等六个平台同步揭牌;青岛日本国际客厅吸引了全省首个世界500强总部项目欧力士签约落地;全国首个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开工建设,已签约、落户企业机构28家,与日中经济协会、瑞穗银行等15家机构及9家日本地方政府在华办事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持续发力“一号改革工程”

树立优化营商环境新标杆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连续三年发起“高效西海岸”建设攻势,在全市率先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清单化提出567项攻坚任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形成136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次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获得综合优秀评价。

创新举措让政务服务更“贴心”。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全省首推“无差别综合一窗受理”工作模式,率先设立政务服务“无差别综合受理区”,无差别受理697项企业群众申办事项。“无感审批”全面推行,首创政务服务“云端直办”新模式,拓展一事全办应用场景230个,推动公安、城管、应急等20多项应用场景接入城市云脑集群,在全市率先实现1386个区级服务事项、1246个镇街服务事项、1.5万个社区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办”“掌上办”范围。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新区政务服务大厅96%以上的事项皆可微信好友帮代办,累计添加好友万余名,提供咨询及代帮办服务3万余人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深化改革让法治环境更“安心”。西海岸新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积极承接并运行好249项省级、358项市级权力事项,真正实现了“上级事、区内办”,目前办件量已分别达到5.8万件、11万件;向功能区、镇街调整下放1058项、691项区级行政权力,精准打造半小时服务圈,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在全省设立首个县(区)级国家商标业务窗口,制定实施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券政策,推动28项专利获国家、山东省专利奖,占全市40%;成功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权质押登记业务授权,10家企业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4800万元,获“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突出集体”荣誉称号。加快破产改革和“僵尸企业”处置,制定出台推进企业破产便利化的意见,今年以来,协调解决破产案件中行政机关房产解封、债权申报等问题20余项,获评首批“山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积极作为让市场环境更“放心”。西海岸新区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闯、大胆试,推动新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在全国首创“一证(照)通”改革,把一个行业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或者营业执照,59类行业平均审批环节、申办材料分别减少56%、36%,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在全国率先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起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和一般违法减轻处罚318项事项清单,实施“联合检查日”监管新模式,涉企291项检查事项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检查覆盖率达100%。“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增加至36.6万户、实现翻番增长。

主动服务让政策环境更“省心”。西海岸新区主动靠前服务,“给政策”“给优惠”,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梳理分析全区35个涉企奖补政策、182个条款,形成20个专题、34个申报类型的《惠企政策词典》和重点产业链《惠企政策46条》,逐一明确享受对象、享受条件、申报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在涉企政策发布查询兑现平台集中发布,实现精准查询、智能匹配、随时更新。

以人为本让人文环境更“怡心”。西海岸新区在全国首创“共享员工”模式,疫情期间新增就业16.2万人、荣获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加快建设半岛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建设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等15个重点医院项目,医疗机构达1349家,获批全国医共体改革试点区。

创新构建“最顺新区体制”

激活功能区发展动力

作为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国家和省、市先后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了十大功能区,分别承担自贸试验、国际经济合作等国家战略和创新任务。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功能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实现体制、产业、服务、人文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蹚出一条党建引领、全域统筹、放权搞活、精准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架好“四梁八柱”,构建“最顺新区体制”。作为全国唯一由市辖区和县级市合并而成的国家级新区,改革前两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不统一,辖区的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机构规格等情况也不相同,行政区、功能区、镇街的权责关系较为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海岸新区大刀阔斧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理顺功能区与行政区关系,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西海岸新区实行新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即新区工委、管委与黄岛区委、区政府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工委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自贸试验等承担国家战略功能区的党工委书记,实行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新区党工委统一管理各功能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统一领导党的建设和干部使用,功能区党政负责同志列席新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全程参与决策、落实决策。

为解决重大政策事项不统一的问题,新区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领导土地规划,统筹协调各功能区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建立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综合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全区一张网、生态文明建设全区一张图等管理模式,构建起目标统一、体系完善、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被国家发改委称为“最顺新区体制”。

权限下放,激活功能区发展自主动力。“只要是有利于功能区发展的权力事项都依法下放、应放尽放。”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连续出台放权搞活的政策措施,支持十大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担当新区建设发展的主战场、主力军、主阵地。围绕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和投产全链条所需,赋予功能区产业发展等7个方面189项经济管理权限,实现“功能区的事功能区内办”。在此推动下,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像“十朵金花”一样尽情绽放。前湾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获批国家东部唯一智能化工业园区试点,布局150余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董家口经济区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德生态园与德国、英国、俄罗斯、韩国等6个国家的16个州市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引进外资企业120余家,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具活力园区”。各功能区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功能区集聚,引进建设项目占全区七成以上,完成投资占全区六成以上。

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增强机制运行弹性。西海岸新区在理顺功能区与部门、镇街权责关系上,出台《关于明确西海岸新区、各大功能区与镇街运行机制的意见》等制度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微循环”问题。为避免功能区与职能部门、相关镇街的权责摩擦,明确功能区聚焦经济发展、产业促进、园区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承担社会事务;镇街承担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治安维稳、拆迁清地等职能,服务保障功能区发展。功能区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遇到问题即可“吹哨”,新区设立园区统筹办公室,定期组织进园区“报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功能区对部门和镇街的服务保障评价打分,纳入全区考核。职能上各有侧重、优势上互融互补、考核上双跨双考,有效促进了功能区与部门、镇街的协同发展。

以跨境电商新业态引领开放发展新格局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一种新兴业态,以更加便利、更低税负方式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拉动贸易快速增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形式。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跨境电商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高水平开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2021年1-8月份新区预计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62亿元,同比增长约382%。

“软硬”兼施,夯实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基础。保税物流中心是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新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建成全省唯一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布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功能模块,为企业提供保税仓储、进出口清关、国际物流运输等服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跨境电商进口货物通关压缩到1小时内,吸引唯品会、京东、深圳沃飞等近百家跨境电商企业落户,预计2021年保税备货“一线入关”货值达36亿元、实现倍增。2021年2月,新区获批全省首个、北方唯一国家航空物流超级货站,过去需要在机场完成的跨境电商国际段空运货物复重、安检、组板、通关等,全部前置到货站完成,建成后跨境电商货物地面转运时效提高50%、物流成本下降30%,年货物处理量达5万吨。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新区先后出台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精准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配套服务。

内外一体,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快速扩张。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新区积极探索进口贸易创新发展新模式,场景化打造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新区将建设日韩服贸港项目,引进日韩贸易企业和机构,打造“线上+线下”的日韩特色商品消费平台。为突破传统贸易范畴,与本地产业形成互促互进良好循环,新区根植本地产业、做大做强出口贸易,积极开展跨境电商9710、9810等出口业务,探索跨境电商“1210出口集货”“保税加工+出口零售”等新业态。便捷高效的物流是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重要支撑。新区发挥毗邻日韩区位优势,建设“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通过开通青岛港至韩国仁川港定期快船,跨境电商货物到韩国仁川实现“夕发朝至”,通过日韩机场中转“海空联运”模式,以海运成本达到空运时效。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海运持续吃紧,新区开通青岛至日本大阪、东京等3条货运双向包机,实现日韩空中货物航线“公交化”,截至目前,执飞班次119班,货物进出口超10万件。

开放合作,构建跨境电商共建共享格局。跨境电商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深化校城融合、培育专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是必经之路。新区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六所新区高校,建设集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大型跨境电商创业创客孵化中心,已为社会培养培训跨境电商人才超1000名。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提出搭建黄河流域“9+2”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机制,与河南、山西、内蒙古等11个省区共建跨境电商进出口商品供应链集群,共享政策红利、商业模式、供应链资源、管理创新经验。目前云南浩宏集团、宁夏良运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日韩产品集中采购、本地产品展示营销等业务。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6日特4版

胶州:为打造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注入改革动能

今年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胶州市委深改委深刻把握开放创新改革的内在逻辑,深入开展“三促三进三提升、改革落地抓行动”主题实践活动,聚焦“平台建设、项目落地、社会治理、文明城市”等重点领域,坚持以改革的思维构建新发展格局,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注入强劲改革动力。

聚焦平台建设

坚持战略攻坚

锻造强劲引擎

上合示范区:

换挡提速扛牢“国之重任”

上合投资贸易博览会现场图。

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聚力机制、路径、保障三大创新,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机制创新,以新打法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成立上合示范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托商务部贸研院、国家发改委中咨集团、海关总署研究中心等8家国内高端智库展开制度创新研究,制定《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今年已发布“一单制”试点等14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首创“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建立全国首个与上合组织国家间跨境征信平台。加快“区内事、区内办”,首批承接54项省级赋权事项,第二批将继续承接38项;承接青岛市19项赋权事项,叫响“‘上’心服务、‘合’您心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路径创新,以新攻势激发开放发展新动能。引进吉利卫星互联网等总投资1605亿元的46个项目,成功举办首届上合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等系列活动12场,320人次上合组织国家客人到访。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开行22条国际、国内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46个城市,创出多个“首班”“首单”。成功举办2021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与17个国家的4个城市、19个园区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包括8位驻华大使、4位公使在内的30个国家的76位驻华使节参会,是青岛历史上参会国家和使节数量最多的展会。推进上合(东盟)经贸学院建设,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物流运输与多式联运线上研修班。服务创新,以新机制护航开放发展新平台。搭建上合“法智谷”,线上运行法律咨询服务平台,线下引进4个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和4家知名律所。最高人民法院指定胶州市法院管辖一审涉港澳台、涉外的民商事案件。司法部授予上合示范区全国首批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挂牌成立金融服务中心,与巴基斯坦哈比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中俄能源基金等总规模200多亿元的54只基金落地,争取在青岛开展首单QDLP试点业务。山东港信成为1997年以来全国首个获准设立的国内期货公司,填补了青岛没有法人期货公司的空白。

临空示范区:

激活发展“动力引擎”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聚力打造全球经济要素资源重新组合“战略节点”,塑造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的动力源。千亿级临空产业链加速集聚。聚焦“3+4+4”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引进海尔跨境智慧物流、国家电网能源科技城等40个总投资419亿元的项目,竣工投产宇培电商冷链产业园等5个项目,千亿级临空产业链加速壮大;146家机场关联企业完成在胶注册。“全通型”交通枢纽加速构建。投资177亿元实施水、电、路、气等29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航空大道延长线、北站片区“两横三纵”道路、综保区“三横两纵一环”道路、李陆路改扩建等4项总投资19.88亿元的路网工程,初步建成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半岛主要城市。10月20日,第二届空中丝路国际航空合作峰会在胶东国际机场召开,来自中外政府主管部门、驻华使领馆、金融机构、航空企业的近300名代表共商航空产业国际化发展合作,6个航空合作项目在峰会上集中签约。

大沽河度假区:

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锚定打造“国字号”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对标深圳、狠抓落实,推动实现高位增长、持续攀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聚焦“双招双引”核心动力,打造研发创新基地。抓牢动能变革和“双招双引”主线,集聚优势资源着力引进和培育优质业态,累计签约项目71个,总投资845亿元,双创基地、西王大厦、板桥镇三大创新创业平台初具规模,高质量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加速释放。把握“健康安全”民生主题,打造医养健康基地。抢抓医养健康产业入列山东省着力做优做强做大的“五强”新兴产业契机,以更高效率、更强力度推进中国医药康养艺术园区、中启少海颐养健康项目两大康养优势项目,打造百亿级级体量沽河金岸大健康产业群,构建起医养深度融合大健康产业格局。深挖“历史文化”特色元素,打造体悟研学基地。传承5000年历史文化,复建市舶司、水师营、高丽亭馆等历史古迹,新建孔子六艺园、大沽河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形成国学文化教育、海丝文化传承、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再现、生态科普体验等为主题的四条研学游路线。高举“旅游度假”金字品牌,打造网红打卡基地。依托6.28平方公里河、海、湖、泽一体化生态系统,布局20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加速构建“一步一景、亦步亦景”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吸引央视《端午乐三天》《美丽家园》等诸多高端媒体到此拍摄取景,度假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持续提升,成为环胶州湾区域独具风标的魅力之区,入列《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

聚焦项目落地

坚持链式发展

激活核心动力

聚焦“产业链”抓招商、完善“工作链”促落地、打通“要素链”优环境,努力推动要素配置大提升、瓶颈难题大破解、发展环境大优化。上半年,胶州市12项经济指标增速列青岛十区市前三位,GDP完成665.39亿元,增长17.9%,列山东省县级市第一名。

聚焦“产业链”抓招商

下好项目招引“先手棋”

“链长”牵头抓“链主”。全面施行产业链“链长制”,建立“一个市领导挂钩、一个部门牵头、一个团队服务”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由“链长”牵头重点走访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制订“一对一”个性化招商专案,努力实现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集聚形成一个产业基地。精编图谱明路径。按照“延链聚合、集群融合、生态耦合”思路,制定“1个图谱”和“N张清单”,系统梳理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靶向招引一批互为上下游配套产业,不断丰富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条、做厚产业链条。平台思维搭载体。坚持以平台集聚提升项目招引力度,成功举办2021数字工业高层论坛等重量级活动,加速推动资源耦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7月20日,胶州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项目现场作为青岛市分会场,参加了山东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完善“工作链”促落地

搭建项目落地“过墙梯”

“一张清单”让工作路径更清晰。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的要求,梳理出750个5000万元以上支撑项目,制定项目动态管理清单,建立项目主管部门与各镇街、功能区联动工作机制,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截至9月底,全市总投资1168亿元的28个省“四类”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45.5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7%。“顶格推进”让项目落地更高效。坚持把项目落地作为推动经济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建立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跟到底”的项目包抓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难点、卡点问题,切实打通服务项目落地“最后一百米”。“流程再造”让项目推进更便捷。积极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一链办理”、“一业一证”、“容缺审批”、“拿地即开工”、“标准地”等高效服务措施,采取“一对一”专人、“店小二”式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项目进展、协助联系审批事宜,在全国率先推出在线跨国登记注册,项目平均勘验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打通“要素链”优环境

激活项目发展“新引擎”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用创新生态链补给产业生态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召开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一次性发放奖金1.1亿元,用“真金白银”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优秀企业追赶超越、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胶州在行动”,启用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项目、“数字工博线上平台”,抢占数字工业新赛道。构筑金融服务“生态圈”。坚持以市场的思维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金融生态圈,制定出台9条金融政策,引进落户创投风投机构169家,基金规模104.3亿元,争取青岛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胶州授信360亿元,贷款余额、新增存贷比均居全省县市第一,探索实施“政银担”、“银担担”等融资服务新模式,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有力推动金融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倾斜、向项目建设集聚,切实为投资创业者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聚焦打造“产才融合”新格局,创新建立“人才+资本+项目”招引机制,实施“拨改投”改革,设立1亿元股权投资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引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等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半岛国际人才港,完善离岸创业港人才引进模式,上海创业港仅用4个月注册科技型企业28家,切实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要素保障。

聚焦社会治理

坚持“三化融合”推进

让触角直抵基层末梢

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工作目标,坚持“智慧化、多元化、协同化”推进,通过构建“三全平台”、建立“三级网格”、实施“三防工程”,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社会治理的触角直抵基层末梢。

构建“三全平台”

打造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一脑”。完成云脑中枢建设,科学配置经济运行、市场主体、执法监督、公共信用、数据服务等5大模块,投入使用精品城市监管平台、社会治理联动平台、三里河街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等9个应用场景,为全市社会综合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实现“一屏观市情”。三里河街道构筑“智”治中枢赋能社区治理,加快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革的相关做法在《中国改革报》刊发全国推广。建设“一网”。依托电子政务网,积极推进党建网平台、综合执法智慧城管平台、云警务大数据系统平台、数字胶州地理信息平台、环保物联网排污权交易平台等全市9处信息化平台专网互联互通,全面整合12345热线、12319热线、市长信箱、微信公众号、110非警务事项等信息采集平台,推动全市信息采集统一受理、全面分拨处置,实现“一网管全城”。建设“一库”。建设智慧城市管理数据库,整合各部门视频数据资源,加强视频监控社会图像资源汇聚,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操作和管理,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人口、房屋、企业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服务,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同时,加强各类信息综合分析研判,对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事项,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和风险评估图,超前部署开展工作。

建立“三级网格”

夯实多元化社会治理基础

科学划分治理网格。创新“基础网格+专业网格”新模式,将全市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14个领域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基础网格分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结合市域实际精准进行职责分工。专业网格针对基本独立、专业性较强的警务、环保、应急等领域,把每个领域细化成若干功能格,进一步拓宽社会治理工作覆盖面。自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以来,全市共受理网格员或市民提报各类民生需求诉求58.7万件,办结率达99.9%。科学配置管理队伍。整合基层党员、工青妇、社会组织等特色力量,组成“3+N”网格管理队伍。“3”即网格长、基础网格巡查员和网格督导员,网格长由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统筹负责网格内各项工作;基础网格巡查员按照职能归并,按照“人、机、格”绑定的原则,开展网格内事件巡查和基础信息采集上报等工作;网格督导员由镇街机关干部兼任,负责督查、指导网格工作开展和应急情况处置。“N”为网格内其他人员,由村(社区)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担任或兼任,协助网格长做好信息收集、协调处置等工作。科学搭建管理平台。构建“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组织架构,即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镇(街)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村(居、单位)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站三级平台。同步积极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和综治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以市级综治中心为枢纽,上下贯通镇(街道)、社区的三级综治信息网络。截至目前,依托综治信息网络,共录入各类综治基础信息数据119万条。

实施“三防工程”

激发协同化社会治理磅礴力量

推进“心理敞亮工程”。搭建“政府、行业、社会”三大平台,建设“专业、应用、志愿”三支队伍,健全“预防、疏导、干预”三项机制,积极引导群众以阳光心态对待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成立29人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和380人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开通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提供义务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服务,累计为一线防疫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1800余人次,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2.1万人次。相关做法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批示肯定,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法》修订小组吸收采纳。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持续加大视频监控增点补面、提档升级、联网应用等基础性工作,加快构建“线上+线下”无死角、全覆盖式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共安装视频监控1.2万个,实现重点部位、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100%,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100%,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100%“三个百分百目标”。加快打造全省一流的公安信息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开发建设胶州市级视频云平台1.0版,整合综治、公安、城管、卫生、环境、教育等部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建成纵向连接市镇村、横向贯通重点行业部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实现横向纵向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进“百千万强基护安工程”。统筹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长效机制,广泛发动机关干部、基层协管员、警务助理、物业保安、村干部、校园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志愿巡逻看护。同时,创新实施“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完善“警调联动”、“检调对接”、“诉调对接”、“专业调解”等机制,加快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聚焦文明城市创建

坚守为民初心

精绘城市魅力画卷    

以青岛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厚植创建、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双连冠”底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改革理念,聚焦城市品质、民生福祉、文明特质三大提升,加快机制创新实现常态长效,实现城市活力倍增、实力倍增、魅力倍增、美誉度倍增。

强基固本,提升城市品质

在城市建设中,将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作为指引城市规划建设的总纲,统筹道路、绿化、亮化等工作全过程,变被动改造为主动统领,持续擦亮城市底色,提升城市颜值。以路畅城。将主次干道测评标准作为建设改造基础,坚持“畅通大循环、打通微循环、疏通拥堵点”,今年来新建改建扬州路等13条道路,整修福州路等21条道路,改造无障碍坡道136处,城市路域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顺畅。以绿荫城。将绿化指标作为基础要求,着力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今年来共完成城市绿道建设7.5公里,建成3处口袋公园、15处立体绿化,加快实现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31%。以亮缀城。将城区1500盏钠灯更新为LED灯,亮化16处桥梁路口,对北京路、兰州路等12处铁路桥涵洞进行亮化美化;建设市政府广场、三里河等4处音乐灯光喷泉,打造“网红打卡地”,深受市民欢迎。

问民所需,提升民生福祉

围绕群众反映最突出、需求最强烈的城市“短板”问题,集中开展“五大周边”(市场、校园、商超、交通场站、商贸综合体周边)老旧小区、市容秩序整治专项行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标准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筹资12亿元,通过外立面保温改造、加装电梯、通信线路改造、停车位施划等22类项目,高质量改造33个老旧小区,惠及1.2万住户,“老龄化”小区实现“逆生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老旧小区改造胶州模式、全国标杆,经验做法得到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通报表扬并推广。智慧化推进停车设施建设。为解决“五大周边”停车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引入智慧停车一体化平台,利用价格杠杆调控停车需求,实现公共停车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坚持“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系统推进行政中心、公园、学校、市场、商超等周边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智慧停车场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020个,解决市民停车难题。规范化推进市容秩序整治。坚持“严管重罚+宣传引导”,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八大整治提升行动,累计整治店外经营5387处、游商浮贩5982处,清理“牛皮癣”小广告1.3万余处,捕捉收容流浪犬337只,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非机动车不文明行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2万余起,市容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全民共建,提升文明特质

坚持群众唱主角,通过干群融合、志愿引领、机制推动,凝聚合力铸就城市文明之魂。用干部服务“融”,触动群众情感。采取办事处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小区、机关干部当“楼长”的方式,走访沿街店铺、居民家庭累计35.3万户,几乎每个家庭至少入户两次以上,入户了解民意诉求的同时,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好政策,宣传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用志愿服务“引”,带动群众参与。坚持党员志愿者带头,建立“区长制”“街长制”工作机制,29个市级领导单位包联社区,49个文明单位包联主次干道,每周在包联社区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每天早晚高峰在路口常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带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启动以来累计参与党员义工2.3万人次。用制度机制“推”,固化群众意识。建立“文明实践主题月”工作机制,每月1个主题,系统开展垃圾不落地、文明出行、文明经营和“创城”主题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累计4600余场,参与市民近19万人次,促使文明行为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