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9月17日2版
“一箭九星”飞天 青岛“海哨兵”执勤
青岛技术为海上发射“选定”最佳时机和安全区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值得骄傲的是,“一箭九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有着青岛科研成果的助力——青岛产“海哨兵”波浪滑翔器通过监测发射海域,提供了精准的水文、气象等实况数据,为发射“选定”了最佳时机和安全区域。
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 新华社照片
早在发射任务前十余天,距离此次发射点5公里的海域上,就有三艘“海哨兵”静悄悄地漂浮着,它们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将发射点“稳稳”地围在中心点。“海哨兵”是青岛产的波浪滑翔器,在这次任务中,它们用专业的海洋信息探测能力,为此次发射任务“圈出”了一片安全区,为“选定”最佳发射时机提供了决策依据。
海上发射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海洋环境适应性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海上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会受到海洋运输环境、自然环境、海况等因素影响,尤其是盐雾、霉菌等具有海洋特点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运载火箭设备选型和试验条件的制定。
因此,精准、实时地了解发射海域的海况,是为发射选定合适海域的必要条件。传统大型浮标体积过大且位置固定,临时迁移不具备可行性;而卫星遥感也受限于各种条件不够精准。常规海域观测手段受限的地方,正是“海哨兵”发挥优势的地方。
作为一种无人水面航行仪,“海哨兵”能以波浪能作为主驱动力,采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卫星实时通信、位置虚拟保持、路径自动跟踪等功能,可以在海上保持位置不变,也能连续航行超过1万公里。在海面上,“海哨兵”搭载着科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大尺度、长时序海洋环境参数连续走航测量,对海洋水文、气象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实时回传,为我们深入海洋增添更多的“触角”。
要为此次海上发射任务护航,“海哨兵”搭载了微型气象站、波浪传感器和水面温度传感器,像哨兵一样坚守原地,完成了海上发射区内十余天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浪高多少?海雾状况如何?风速多少?这些影响发射任务的海上因素都在“海哨兵”的掌控范围内。依据“海哨兵”传回的实况信息,发射团队可以对目标海域进行精确、实时判断,为发射日期的选择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青岛“海哨兵”填补我国波浪滑翔器应用领域空白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这已经不是波浪滑翔器第一次得到关注。去年上半年,波浪滑翔器就通过搭载的水听器捕捉到了疑似虎鲸/伪虎鲸在青岛近海出没的信息;不久前,有人拍到了鲸鱼在青岛海域出没的视频,印证了波浪滑翔器的监测成果。此外,波浪滑翔器还协助有关部门完成了在南海和西太平洋上连续多次台风的近距离观测。
“海哨兵”正在进行海上监测。
“海哨兵”出自国内波浪滑翔器研发“第一人”孙秀军之手,在它面世之前,中国这个行业还是一片空白。
2018年,孙秀军带着科研成果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引进人才来到青岛,当年便实现了波浪滑翔器的产品落地和市场化。现在,波浪滑翔器产品年产值已经过千万元,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得到了上亿元经费支持。
孙秀军介绍,“海哨兵”不仅能通过信息收集服务各个海上任务,还能定位、导航、长续航甚至是自主躲避海上障碍物等都不在话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