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四大特色:提升“上海服务”的“加速器”

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上海,紧扣“高质量”,瞄准“新兴”、聚焦“高端”、注重“精细”、放大“特色”,全力构筑符合卓越“全球城市”功能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大特色:提升“上海服务”的“加速器”

当“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最核心的增长极”已经形成全球共识时,如何精准发力,找到引爆城市能级的“加速器”,立志向“中心”靠拢的城市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步履。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上海,紧扣“高质量”,将发展新兴服务、高端服务、精细服务、特色服务作为核心驱动,全力构筑符合卓越“全球城市”功能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瞄准“新兴”——紧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一大批服务经济新增长点加速培育;聚焦“高端”——知识密度、技术密度、人才密度成为促进服务手段高技术化、服务水平高层次化的主要手段;注重“精细”——像“制造工匠”一样打磨服务品质,“上海服务”有了更好的体验感、更高的满意度;放大“特色”——“五个中心”核心服务功能高能级辐射,成为服务经济新的增长极。

以“新兴”服务抢占创新高地,以“高端”服务驱动结构升级,以“精细”服务做好城市管理,以“特色”服务放大城市能级的现代服务业成长逻辑,正在全面增强“上海服务”的支撑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以“新兴”服务抢占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向“新兴”产业要力量,瞄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等高成长性服务业,被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顶层设计链的最高层。

刚刚闭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上海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百业的认知。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超级工厂主体建筑将于年内落成,中国首个IBM Wats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地上海人工智能地标“张江人工智能岛”,商汤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正式在临港启动……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时代,上海选择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人工智能。

巨头为何纷纷将未来的重心选在上海?正如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徐立所说,“这里是国际最高水平的赛场,产业门类齐全、高端人才集聚,满足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如今,上海集聚了全国1/3的人工智能人才。正是有了人才集聚的“深蹲助跑”,才有了新兴服务业的“起飞跳跃”。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行业重点企业已达1116家,2019年规上企业产值约1477亿元,比2018年增长10.7%。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借创新策源能力,突破关键领域,上海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

瞄准国际前沿,聚焦科研重器。俯瞰黄浦江两岸,创新鼓点密集敲响,这里正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成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在中国科技的“领跑、并跑、跟跑”新格局中,上海贡献了约1/9的“领并跑”技术;上海的国家高水平科技奖、一类新药研发创制数量均占全国1/3。

如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上海现代新兴服务产业,正实现拥有核心技术、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的创新。

以“高端”服务驱动结构升级

离世界更近的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了发展的阵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提高知识密度、技术密度、人才密度,集聚高能级服务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服务业企业和服务品牌,是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的“密码”。

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常常来自对商品的留恋。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上海制造”曾给一代代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当代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下,既要守住自己制造业的底气,又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上海选择的路径是把更多的新动能向“高端”集聚。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务投入,促进制造过程更为集成化,上海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转型。

在上海,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蓝天梦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汽车、大飞机、海洋工程、航天、核电等正重塑着上海“高端制造”的新辉煌。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影响力越来越大。

老工业也转出了新经济。如中国纺织机械厂旧址上“诞生”的长阳创谷,成为老厂房改造典范。葱绿开阔的中央大草坪,富有设计感的时尚办公楼,吸引了百度创新中心、智能云科等众多企业入驻。行走在黄浦江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仿佛触手可及。一处处百年工业遗存变成“小清新”的创业空间,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创业故事。

当然,向全球卓越城市迈进的上海,并未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视野止步于此。上海对于高端服务业的构想:未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要超过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超2/3。

以“精细”服务做好城市管理

精细是上海的性格,上海一直都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管理智慧。上海以此为荣,并努力放大这种特质,坚持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建设的大文章。

采访中,记者看到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都能以此作为注解:观光客如果到访春夏上海的某条老街,想必会在“花落不扫”的街景中留一张照,或者扫描某幢被精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二维码,和旧时光打个照面;上海人今年存储了许多新的集体记忆,琐碎到垃圾分类,“常规”如交通引流,夺目莫过于准备进口博览会,全体市民享受精细服务,也创造精细服务。

在发展精细服务业上,不论是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还是管理城市,上海总是试图透过服务对象的视线审视自己。围绕服务对象的感受度和体验度,像“制造工匠”一样打磨服务品质,让“上海服务”有更好的体验感、更高的满意度。

7月10日发布的《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上海的“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被写入报告,同时,在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也位列前十,在全城“店小二”的服务下,市场主体刷新了他们对城市营商环境的认知。

如进入互联网经济“下半场”,上海携手互联网巨头,布局前沿领域、高端产业,既欢迎它们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物联网、新零售等增量业务放在上海,更希望它们吸引集聚更多上下游优秀企业,推动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上海对它们有着同样的承诺: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力打造“一网通办”平台,为各类企业在沪发展提供更优服务。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开办企业时间从去年的22天缩短到了今年的5天。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全市90%以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能够做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尽管服务如此精细,但是,“店小二”们仍在自我加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海追求的“精细极致”就是那个“更好”。

以“特色”服务放大城市能级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十连冠、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与营商环境稳步提升……7月11日上午,《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在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自2014年该指数发布以来,今年是传统三强格局首次被打破,上海排名由去年的第四变成第三。这说明上海已经进入到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第一方阵。

在第一方阵中,上海的耀眼之处,不仅仅体现在港口的硬件设施及吞吐量,还有航运“软实力”的重要突破,供应链节点地位与高端航运服务功能的加速融合。2019年,上海的海事律所合伙人数量已经达到629人,位居全球第四,接近一半的世界百强集装箱公司选择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上海航运保险业务规模首次超越老牌保险中心香港。

而这,正代表了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特色与能级。

持续做大做强“五个中心”核心服务功能,是上海发展特色服务的逻辑起点。

目前,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93家、外资研发中心449家,成为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主要集聚地,在今年3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中,上海首次晋级全球第四位,连续四次位列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行列;2019年,上海以进出口额34046.8亿元排名全国第一,是唯一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位居全球城市首位;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3.5件……

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大中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金融中心融通全球,贸易中心买卖全球,航运中心覆盖全球,经济中心、科创中心影响全球,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上海的“精神标签”,也是作为全球城市服务能级的集中体现。(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责任编辑:张兆新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