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1日讯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则是芯片中的芯片,没有种质资源,农业育种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海新闻记者从平度了解到,省内首个种质资源长期库近日在青岛竣工,该项目位于蓼兰镇驻地,占地面积110亩,库容为10万余份,保存时间30-50年。
据平度市种子管理站李金山介绍,平度育种基础非常雄厚。1993年成立的平度市小麦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个镇级育种研究所;2006年,平度市育成了第一个自己的小麦新品种,填补了青岛市农作物育种史的空白;2008年,平度四类作物种子搭载“神七”遨游太空,开创了青岛市太空育种的先河;2016年,成立了青岛市首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到目前,平度共育成小麦新品种8个,花生新品种18个,育种数量居青岛市首位。
“平度现收集20多类作物种质资源7000余份,种质资源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希望的火种,正是为了保存好、保护好这些希望的火种,平度才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建立种质资源库。”李金山说。
“首先种子要进行脱水,脱水程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久,同时,湿度要达标,理想的种子储存条件是零下18℃,湿度不超过40%。”平度农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力告诉记者。
王力说,对资源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实验室工作者会定期检测,发芽率达不到85%的就要拿到室内和田间重新种植,比较珍贵稀少的在室内种植保存。“目前已建成的精控室可实现全年培育达到合格芽率的种质资源,展示厅内可以对正在生长的种苗连接多媒体显示屏来追根溯源,了解种植资源的相关信息。”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项目中人工智能气候室、标本室等均采用国内最高科研设备。如:标本室采用树脂标本展示墙,把在资源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质资源进行形象展示,通过室内的全息投影设备,可在短时间内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种子的前世今生。
干瘪、中观的种子变得立体、宏观,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参观者更近距离与种子交流。
在人工智能气候室,随着不同电压的控制,气候室可模拟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温湿度及光照。“该气候室可进行植物逆境、加代繁殖等试验。如在大田育成一个小麦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在气候室里就可提前3-4年时间完成,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蓼兰镇主要负责人说。
据了解,园区已成为全省首家功能最齐备、产业链最完整的种子产业园,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几大板块还可以协调共生,实现从种植资源的保护利用,到育、繁、推、种、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就目前国际市场来看,德国拜耳和美国科迪华占到全球种企销售额的60%,而中国的种业正处在十字路口,通过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郑丹告诉记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英歌)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