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3日讯 深圳是一座创新型城市。11月22日,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韩靓做客“青深学堂”时介绍,深圳在六个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持续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
深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步推进。深圳提出争创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即旨在把科技和产业相结合。韩靓举例说,深圳此前没有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但在2020年打破“历史”,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深圳落地。这是目前国家在生物医疗和医疗器械领域布局建设的新型重大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是全国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解决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商品之间的缺失环,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 36 个领域的布局,深圳正结合其优势领域,大力建设市级制造业创业中心,然后推动升级为省级和国家级。
形成世界科技人才中心
韩靓认为,人才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生型人才来源,主要由本地的高校提供;另一方面从外部引才。而内生人才培养机制,是深圳一直以来最大的短板。因为深圳只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周期原因没有集聚大量全日制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没有作为。多年来,深圳除了建设发展深圳大学等本土高校外,还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引进了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开办研究生院,培养研究生,条件成熟后再招收本科生。目前深圳已建设了15所高校,未来将在10个区实现遍地开花,补齐该领域短板。在推进高等教育培养内生人才之外,深圳还着力优化环境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外籍人才。目前,深圳各类持工作证件的外国专家不到2万,是北京的二分之一,上海的六分之一。因此正在永久居留证申报、职业资格互认等人才服务便利性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相关领域改革也获得国家支持,通过批量授权改革清单方式,推动改革走进深水区。
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韩靓将深圳科技创新主要依托分为两个层次: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大型科创企业,这是科技创新的主导性力量;分散创新单元,包括新型研发机构、中小微企业、创客等非企业主体,是辅助性力量。韩靓认为,深圳在国家实验室领域较为匮乏,是一个短板,目前只有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超算中心等,因此正在重大实验室方面进行突破,重点在光明科学城来布局。而深圳的大型科技企业不容小觑,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全年研发费用超过1300亿,在全球所有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中排名第三,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相当于山东省一年的研发投入。而深圳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化运作,科研方向完全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极大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产生原创重大科技成果
2020年,深圳被确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除北京、上海、合肥之外的第4家。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依托三个重点片区,分别解决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机制创新和产业转化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光明科学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打造科学研究 “硬条件”;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新兴产业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营造制度创新“软环境;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依托大学城和粤海街道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等优势,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韩靓表示,深圳此前更多聚焦于产业创新链条中低端,而现在正向前端转移,做好前端基础研发,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优化融资结构
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助力,金融方面如何提供支撑,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很重要的方面。韩靓说,深圳曾率先探索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此解决大量中小型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即使如此上市的门槛还是太高,效果不佳。2019年,深圳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创业板注册改革正式落地。本次改革降低进入门槛,同时由原来的核准制变为注册制,从而使证监会审核的流程大为缩短,企业可缩短2到4个月上市。这种改革跟深圳行政体制改革方向一致,轻审批重监管,把工作重心后移,给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营造开放包容、政府支持的制度环境
在韩靓看来,深圳已经营造了一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而政府还有很多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等。目前,深圳龙岗区已推出“科技政策计算器”小程序,只要区内的企业输入企业基本信息,后台大数据通过比对就能帮助梳理哪项补贴可以申请。韩靓表示,目前深圳还没有统一的平台去做类似服务,这并不是技术上存在障碍,而是没有规定到底哪个部门来主导。未来,政府应该统筹推进,让相关政策真正惠及企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深圳记者 李勋祥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