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日讯 11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青岛共有八大类别19个项目上榜。至此,我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增至74项。线下非遗名录不断增加,线上非遗技艺也备受追捧,剪纸、竹编、木雕、石雕、泥塑、昆曲、蜀绣、打铁花等非遗技艺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与“被看见”叫好声不断所不同的是,非遗“被喜爱”的程度似乎弱了一些,近日,平度一老人制作纯手工蓑衣技艺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火爆,但老人却直言这项技艺现已濒临失传,非遗这些传统文化要如何叫好又叫座,不免引人深思。为此,记者最近走访了青岛非遗中的四项技艺,看看他们在非遗+的传承之路上如何前行。非遗现状:坚守初心,踏实传承在地文化
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造就了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传承特有的在地文化。
崂山剪纸第四代传人苏霞凭借一把剪刀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师从母亲学艺的她,从事剪纸已经18年,如今开启了个人的剪纸工作室,闲暇时间会到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公益培训活动。为迎接建国70周年,她花费一年多剪出了长19.19米、高70厘米的巨幅剪纸作品,引得媒体争相报道。同时,她根据家乡风貌创作的崂山十二景也将崂山之美用剪纸的技艺进行展示。
无独有偶,深爱崂山这片沃土的,还有崂山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匡新。作为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制茶大师、青岛市拔尖人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匡新提起崂山文化更是滔滔不绝。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崂山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不仅参与制定了茶叶的行业标准,还自主研发了啤酒花茶等具有地域特色茶品,还将崂山茶艺礼俗和崂山绿茶制作技艺先后推入市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而打造崂山非遗馆的想法也在他的脑海中萌生,期望更深入地挖掘崂山在地非遗文化。
除了文行,武行的非遗项目也在青岛得到了传承。鸳鸯螳螂拳从原来的家族传承到开班授课,开创了青岛市武术进校园的先河,先后走进青岛30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近20年来培训了近20万人次。”国家级非遗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日成介绍,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讲究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能使肢体得到全面协调灵活发展,如今, 鸳鸯螳螂拳的武馆在青岛市市北区清江路开设,以青少年学员武术教育为主,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半。
非遗如何寻找商业化的出路,做到营收增长是行业内持续关注的问题。在巨量引擎【焕新非遗】公益活动的舞台上,一种非遗+商业打造生态模式映入眼帘。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第五代传承人、植秀堂创始人刘伟琳靠着非遗技艺帮助400名女性成功创业,还带动6000名女性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八白散由白丁香、白茯苓、白牵牛、白附子、白僵蚕、白蒺藜、白芷、白芨等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包含配方、挑膜技法、按摩手法等三部分,以内养外。”刘伟琳介绍,八白散技法已有800多年的传承历史,她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配方进行挖掘改良,形成了“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标准化操作流程,21年来,植秀堂在国内外开设120余家加盟店,帮助众多女性创业。
焕新非遗:守正出奇,借云端东风盼文化出圈
在巨量引擎【焕新非遗】的探访过程中,非遗的文化魅力表露无疑,但非遗在坚守与传承上也面临一些困境。非遗产生于民间,靠人来口口相传,因此,受地域和传承人的限制居多,如何打破地域的限制,广泛地传播;如何激发更多年轻人的热情,让非遗手艺传承创新下去,是摆在非遗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互联网作为打破地域限制与聚焦低龄化用户的有效载体,变成了非遗传播选择的优质渠道之一。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也强调,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培育一批网红品牌。
但互联网毕竟与非遗手艺人之间隔着数字化的鸿沟,崂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苏霞就表示,自己也有短视频账号,但运营状况并不理想,一来因为自己的精力有限,二来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崂山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匡新也表示,手艺人的传播之路很难,希望有懂新媒体的人来帮助手艺人传播。
11月26日,巨量引擎在青岛发起【焕新非遗】公益行动,希望发挥“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让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在启动仪式上,巨量引擎发布了【焕新非遗】扶持计划,除了多种形式打造非遗热点,还将尝试探索非遗IP的新发展路径,用数字化和商业化力量助力非遗,打造优秀的非遗品牌,实现公益成果落地。据了解,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超过8.8亿,短视频的兴起给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让更多的人看见非遗,才会有更多人来传承非遗。非遗上云端,文化出圈更有戏。
(责任编辑 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