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修复养护海草床超过2万亩,他被称为——“海底修复师”;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登上央视新闻,讲述他的“海底世界”
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生在海边的我们,都见过海里的水草,海浪下它们随波摆动、摇曳生姿。鱼群穿梭其间,嬉戏觅食。它们吸收阳光,就能为海洋提供丰富的养料。但我们所不知的是,在我国很多地区,海草床资源面临着不断衰退的严峻形势,这导致大量海洋动物无处觅食,良好的生存面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挽救”海草床,中国海洋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坚持15年只做一件事——修复海草床。他们的事迹近日也在央视新闻被专题报道。他们被众多网友称为——“海底修复师”。
我国海草床面积 退化形势严峻
海草床被称之为生态工程师,是无数海洋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栖息地。在水质改善、固碳、生物资源养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今很多地区的海草床面积退化形势严峻。
“15年前,在山东烟威地区的海边,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海草房’深深吸引了我,但当我向当地渔民打听后才得知,如今想再建‘海草房’已经不太可能了,只能追溯它的历史了……”渔民这番流露出隐隐遗憾的对话,让张沛东对保护“海草床”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巧的是,当时张沛东所在的研究团队,刚刚从国外带回关于海草床修复的一手信息。“在国外,像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海草床保护修复已经有了收获性成果,但我国当时还没有充分重视。修复海草床,不仅对保护海洋环境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随后,张沛东便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目标”,开始做起来。
70后的张沛东目前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昨天上午,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一进门,一块醒目的“出海计划”表映入眼帘。崂山湾、威海天鹅湖、唐山乐亭、日照顺风阳光、烟台长岛……这是张沛东整个十一月以来的出海计划,几乎安排的满满当当。“或许很多人对‘海草’并不熟悉,但作为我们生在海边的人来说,大海就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自然家园,我们要格外珍惜。”走进张沛东的实验室,一股海腥气扑面而来,这里是张沛东15年,五千多个日夜奋斗的地方。他指着几处水培海草试验缸向记者介绍:“海草对海洋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改善海洋环境,还能为海洋动物提供重要食源和栖息地。海草床对海洋动物的重要性就像是草原对牛羊一样重要。”
提起对海草研究的热爱,张沛东孜孜不倦的培育了多届专业学子加入团队搞科研。他们的热爱和坚持,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科学实验,为保护培育海草床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有了海草床,海底的蛤蜊、海参、包括鱼类,夏天便不怕光照,冬天也不畏寒冷,它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一年级博士生张彦浩告诉记者,冬天水温低,海草就像一床“棉被”,能吸收白天的光照,为海底生物提供热量。夏季水温高、光照强,海草又像一把“遮阳伞”,既能遮光,又能为海水降温。有了海草,海底也能冬暖夏凉。不仅如此,海草还为海底生物提供“好吃”的养料。张沛东拿起一颗正在培育的鳗草说:“海草吸收海水中的光和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转化,把无机质变成了丰富的有机质,成为贝类、鱼虾的食物。它脱落的草叶沉入海底,还成为海洋重要的蓝碳,养护我们的海洋环境。”
与水、泥相伴 为海草床修复打下基础
想要研究培育海草,就要知道它是如何成长的。要想保护和恢复海草床资源,首先要搞清楚海草生长、繁殖及与环境的关系。
“15年前,当时国内关于海草床的研究相对空白。”起初,张沛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从何处着手,他只能带着学生在摸索中开展实践。2008年,张沛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他和团队开始了对鳗草的调查研究。团队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为了对鳗草的越冬生活情况进行摸底。冬天,调查队员要把厚厚的海冰凿开,下到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整天与“泥、水、草”打交道,忙起来天天一身水半身泥。”张沛东说,海草研究的条件相对恶劣,对团队成员来说也是挑战。张沛东和他的团队明白,选择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做下去,并尽力做到最好。“海水盐度多少时它长得最好?营养盐多少时它长得快?这都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数据对比才能给出答案。”长达三年的努力,科研团队通过对鳗草生存环境的反复实验,2010年项目结题时,团队基本摸清了鳗草的生长过程,明确了鳗草草床的生态特征及退化机理等,为海草床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海草修复 进入2.0时代
目前,张沛东团队在海草床修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完整的鳗草植株移植技术和种子播种技术,将鳗草种子留存率提高13倍,提出了恢复生态工程技术方案,海草床增殖养护面积达到2万亩。
通过多年努力,团队优化了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突破了海草床修复效率低的技术瓶颈,研制了高效的海草机械辅助增殖装置和设备,形成了完整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链条,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技术水平,亦促进了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的规模化开展,推动我国海草床的生态修复进入集约高效的2.0时代。随着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提升,海草床这一重要的蓝碳宝库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快速恢复,不仅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重要支撑,也将在养护生物多样性、缓冲污染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是“海草修复师”,以实际行动探索高效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工程措施,积极寻求海草床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和固碳增汇模式等新技术和新模式。他们又是“海草语言翻译者”,目前团队还致力于宣传海洋生态环保知识,开展本科生增殖放流实习教育、青少年科普活动、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等活动,为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海草床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不见的海参等海洋生物重现草床。同时,在天鹅湖的修复工作也初见成效。每年近万只天鹅来此越冬。”在央视报道的视频中,记者看到了,现在的荣成天鹅湖,成片雪白的天鹅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多年的持续工作和科普下,海洋生态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回顾十多年的光阴,张沛东打趣的说:“这些年,我的头发在渐渐变少。但国家的海草床面积在不断增大。”他说,这是除了海草床修复,最令他和团队欣慰的成果。海草床保护和修复已经成为张沛东和他团队成员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对亲人一样的感情,看到海草长势好了,打心眼里开心。”
幕后:人为捕捞 大肆破坏海草床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沿海的海草床资源不断衰退。”2006年,张沛东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为了修复海草床,他决定开始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工程的研究。他开始选择的试验地,就是山东荣成的天鹅湖。这里生长的鳗草,是天鹅越冬初期和中期的主要食物。“鳗草又称大叶藻,是海草的一个种类。是我们北方海域普遍生长的一种海草。”张沛东说,当时鳗草资源衰退严重,在天鹅湖开展鳗草增殖,保护和恢复海草床显得十分迫切。”
近期的几次唐山实地考察令团队成员触目惊心。“每当吸蛤船上岸,伴随着丰富的贝类随着管道喷涌而出,更多的还有大量的海草被连根拔起,这一幕看着让人心疼。”张彦浩说,伴随着人类大量的机械化捕捞,我国原本丰富的海草床面积在大量减小。“如果不紧急采取措施保护起来,未来我们再想吃到新鲜美味的海鲜就难了……”
团队成立二十几年来,先后有近百名研究生走出实验室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继续从事相关工作。通过十余年的努力,修复养护海草床面积超过2万亩。张沛东教授作为这支“海底修复师”团队的领头人,他呼吁:“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构筑的海草床是珍贵的海底草原、海底森林,就像陆地上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一样,减少人为破坏,形成区域性保护,让海底世界变得更美好……”
新闻延伸:
近日,第十届“母亲河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碳汇——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绿色项目奖。全国共有20个项目获此殊荣,其中高校项目仅有8个。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碳封存生态系统之一。海草床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不仅能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觅食、产卵和育幼等场所,也是海洋重要的蓝色碳汇,每年碳埋藏量达27.4 Tg C,约占海洋年总固碳量的18%。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海草床的衰退形势越发严峻。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面积衰退速度超过7%/年,是热带森林的2~15倍。海岸工程、海水污染以及破坏性捕捞等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因素。我国是海草床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青岛、威海和烟台近岸海域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