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两位90后女教师带队披荆斩棘,青岛中学信息学奥赛传喜讯

12月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公布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P)2021获奖名单。从山东省省赛获奖名单上看,青岛中学再次传出喜讯,2人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分数线以上9人,其中4人为高中组,5人仍是初中“小将”。至此,今年的五大奥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省赛都已经结束,突出重围的青岛中学也再次在竞赛中收获亮眼成绩。信息学奥赛究竟是一项怎样的赛事?中学生们在常规学习背后又有哪些备赛故事?青岛中学信息学竞赛的贯通式培养到底是啥样?记者深入青岛中学进行了采访。

普及+特长

从小学到高中贯通式培养

信息学奥赛含金量有多高?据悉,由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计算机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始于1984年,那时计算机刚刚传入中国,这之后通过竞赛选拔了大量的信息学优秀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事业的发展和21世纪兴起的人工智能、信息学交叉学科应用等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比赛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信息学奥赛,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称为五大奥赛,属于国赛金牌(一等奖)进入国家集训队能保送清华北大、国赛银牌(二等奖)可破格进入36所双一流高校强基校测的级别,堪称顶级学霸的卷王之战。而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强国。

“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机器就属信息学领域,今年的全国信息学奥赛吸引了我省千余名学生参加,最终全省155人获得一等奖,318人获得二等奖。青岛学子们在今年的信息学奥赛中表现亮眼,青岛中学的参赛队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日,带领队员参赛归来的青岛中学信息学竞赛教练魏旭丹和杨丹向记者介绍:学校信息学竞赛的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贯通式培养,以老带新,稳步向前。

小学阶段以《信息学基础》课程招募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课程内容以C++基础语法为主,在小学阶段就为竞赛打好语言基础;初中阶段开始以学生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校队,以参加入门组比赛为目标,利用周中及周末课余时间进行周期性训练,并于寒暑假组织校内集训,夯实学生对基础算法及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而到了高中阶段以参加CSP入门组和CSP提高组比赛及NOIP为目标,队内学生来自于上一年的入门组学生及有竞赛基础的新生,利用周中及周末课余时间进行周期性训练,并于寒暑假组织校内、校外集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高级算法及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集训

两位90后女教师披荆斩棘

“一寸光阴一寸金,从去年秋季至今,我们和队员们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周末、寒暑假,都有训练任务。”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90后杨丹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为入门组在周中开设了一次晚上6点—8点半的竞赛课,周末有3小时训练时间,提高组则在此基础上,周中又增加了一次课。然而真正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远不止表面上的每周近10小时。按照小学阶段普及的思路,上学期两位老师还专门为小学开设了两个班,满足40名小学生们兴趣培养,最终在今年信息学竞赛(CSP2021)上,提高组有一等奖6人,二等奖4人,入门组一等奖4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小学组一等奖2人。

“从小学到高中,拿到成绩,是学生们辛勤耕耘的收获。因为信息学奥赛是高手云集的对决,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是沉甸甸。令我们最为惊喜的是,比赛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杨丹说,这也是学校开展课程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新高考背景下,凸显一所学校魅力的就是学校的课程文化,为应对新高考而从顶层加以设计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新亮点,青岛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课程文化建设,构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举的课程文化格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学术人才。

同样作为90后年轻教师,魏旭丹见证了学校信息竞赛队从2017年12月组建至今的发展壮大,从2019年青岛中学10名学生获得2019年CSP-J/S二轮认证一等奖,四名学生冲进全省前20名,成为青岛获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开始,青岛中学信竞队伍就成为别人眼中的“黑马”,但背后的艰辛付出鲜为人知。“我们从最初的零经验开始,小队员们一点点积极总结失败教训,以老带新,不断付出最终苦尽甘来,获得了骄人成绩。”提起致胜秘诀,魏旭丹首先提到了学校的支持和育人理念,针对信竞队的练习和比赛需要,学校专门开辟了专门上课和训练时间,配备专业的硬件系统搭建,从评测到练习实现标准化、提高化的集训条件,为队员参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兴趣+坚持

合作队员轮流当“导师”

“信息学竞赛,需要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机语言运用能力,需要经常上机,学习算法和数学建模等,门槛较高。”面对这群对算法充满兴趣的少年,魏旭丹和杨丹全程进行陪伴指导,亲自授课解惑,聚集在训练区,不断陪伴孩子们调试代码、修正算法、学习编程和理论概念,备战每一年的竞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不论什么竞赛,要想取得成绩,学生的付出和努力都是最重要的。”此次NOIP一等奖的张珺彦,取得了青岛市第5名、全省第35名的好成绩,八年级的樊祥翔也获得了入门组一等奖,他们平时上课总是认真听讲,每次留的作业题目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习惯非常好。“从入门组到提高组,能留下坚持在校队继续学习的学生,除了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能真正静下来坐下来耐心研究编程和算法。”杨丹透露,往往写一个程序可能只需一小时,但是要保证程序是正确的、最优的,却可能需要花费十倍的时间去做调试。

魏旭丹老师也强调说,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始终定位在“陪伴和指导”上,真正起到主体地位的永远是学生自身。学校坚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团队分享。最令他们骄傲的,正是信竞队伍积极向上、乐于分享的团队氛围,队员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团队项目分享,相互讲评和分析,轮流当导师,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凝聚力。

忙于竞赛,是不是会耽误文化课学习?“不会。通过竞赛会促进我们对语数外等文课程的深层理解,体味到了‘学而时习,不亦乐乎’的快乐!”樊祥翔等学生们这样告诉记者。(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