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12-09 14:10 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处,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再次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客观性、历史性、实践性和主动性。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的“历史正确”

18世纪60年代,欧洲发生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工业革命。自此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世界贸易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拓展,人类活动扩大为世界性的活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并敏锐洞察到欧洲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提出“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信息技术在产业、社会和政府间广泛运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交流与沟通的效率,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商品的流通,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世界经济分工由工业化早期基于要素禀赋进行资源配置的产业间分工,逐步转变为以垂直专业化、片段化生产、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或称价值链分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说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历史成为世界历史,那么,在工业化基础上叠加的信息化革命,使人类社会成了“命运共同体”。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与实践,选择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过了一条悲壮坎坷之路。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化整体格局中。自此,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奋起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谋划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构建现代化格局时,通过“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统筹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资源,把外部资源作为一方面重要资源,进行了总体考虑。毛泽东同志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贷款,用于引进156套成套设备,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正确分析当时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提出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980年8月,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自身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主张以贸易平衡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主动扩大进口并连续举办进博会,让更多国家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我国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构建沿边地区开放新平台,全面推进双向开放,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国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捍卫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已经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3.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谐共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崇尚和平,爱好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中国始终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应是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应是世界各国联动的协奏曲。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可以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集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不应由部分国家享有,而应由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允许而且帮助别国搭乘自己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包容互鉴,共商共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应珍惜,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主张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机制,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好事大家商量着办,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争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作者:李岫,系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管佳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