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降价了,看病更省心!
养老金又涨了,养老更安心!
老旧小区改造了,居住更舒心!
一个个民生故事,透着欣喜与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民受益,全面推开,民生保障水平提升
“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关键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就稳。
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财政强力支持,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061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2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659亿元。
——饭碗端得稳,民生之本根基牢。
今年,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嘴村村民邓小兰,在当地一家校服工厂找到了工作。既有计件工资,又有奖励补助,邓小兰不再为孩子读研究生的学费发愁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今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303万人,同比增长2%,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8月下降0.2个百分点,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经济持续恢复、就业稳中向好,为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保障水平升,政策给力实惠增。
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供给,预计2021年度筹建3.66万套(间),2022年度筹建4万套(间)。
“这么多房源,估计我很快能排到,以后不用再搬来搬去的,就能在这里扎根了。”从山东费县到济南工作的赵林强充满期待。
安居才能乐业。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新发展阶段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40个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1至10月已开工77万套,占全年计划的82.2%。
——社会关爱多,扶弱济困兜底线。
寒潮来袭,针对务工不着、寻亲不遇、居无定所的生活困难人员,福建省南安市救助管理站提供临时避寒点,还为受助人员准备御寒“温暖包”和“防疫包”,热腾腾的水饺和暖暖的姜汤也端上桌。
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今年,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力度持续加大,救助供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投入增加,进一步推动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2019年同期增速。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8%、20.1%。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民生改革举措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今年1月,72岁的高大爷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接受了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成为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的首批受益者之一。今年以来,集采中选单个支架的价格由原来的1.3万元降到700元左右,大批冠心病患者得到实惠。
2021年,各地各部门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敢啃制约改善民生保障的硬骨头,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顺应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改革打通堵点,不断疏解群众烦心事。
“在线提交完材料,电子执照很快就能办下来,不用跑腿了!”前不久,天津市民洪仁章在网上给自己正在装修的家居店申请了个体营业执照。随着“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上线运行,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业务省心省力。
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今年以来,各地不断推进证照电子化、网上快捷办理等“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准入、注销、办事都更加便捷。截至11月初,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改革瞄准难点,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千家万户利益。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孩政策实施,配套措施落地。各地各部门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解除群众后顾之忧。202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下达各地,支持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国家医保局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多地探索设立育儿假或延长产假……
——改革直击痛点,持续缓解群众揪心事。
“县医院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与大医院差不多。”今年7月,患有血小板增多和贫血症的老蔡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住院治疗,身体逐渐康复。他说:“医保报销70%多,看病基本没压力。”
今年6月,国办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制度,注重公平,民生保障质量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四川省成都市的刘婆婆因病失能,常年躺在床上,需要有人照顾。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后,她每月可享受1000元左右的基础照护待遇,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会同民政部办公厅出台《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统一了享受长护险待遇的门槛,制度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全国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覆盖1.4亿人。
——民生制度更加公平。
全民有基本医保。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参保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70%。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功能互补衔接,有力确保“看病有制度保障”。
老人能领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0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转移接续更加方便快捷。老年人有高龄补贴、服务补贴,初步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困难人群有特殊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有兜底保障制度、常态化救助帮扶措施,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了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孤儿、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有相应保障制度。
——民生服务更加暖心。
异地报销不用跑腿。城乡居民在全国各地5.29万家跨省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可以直接结算。今年以来,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近400万人次,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过800万人次。
老人生活更加便利。很多医院开设了老人挂号专用绿色通道,医保报销有老人专用窗口;很多地方给老人开设助老用餐服务、“长者食堂”等;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传统模式与智能服务并存,一些老人不会用手机扫码,可以用线下方式代替。
特殊人群有专门服务。受灾情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累计支出慰问资金11.7亿元,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个案问题6.3万个。
——民生保障更可持续。
守护好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看护好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今年5月1日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老百姓的“保命钱”有了法治保障。今年1至10月份,全国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63.6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07亿元。同时,我国慈善法规制度日渐完善,慈善救助活力进一步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制度,构成一幅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新的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国民生保障网将织得越来越密实,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将会更加精彩!(记者白剑峰、孙秀艳、李红梅、申少铁、杨彦帆)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