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科技局坚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企业、强化科技惠民、优化科技服务”四方面重点工作,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分别发布的权威科创排行榜单中,我市都有较大幅度提升,进入全国十强行列。
一、抓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升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获批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支持打造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的山东能源研究院全面启动建设。科技部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新增智能芯片、智慧港口等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21家,占全省1/4。参与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部批复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生物安全P3实验室。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新增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突出成果转化和产业贡献,启动首期5000万元“人才金”,为人才提供资金支持。深化外国人工作便利化改革,第十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二、抓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科技企业队伍,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300家、同比增长19%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400家、预计增长23%以上。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9家、总数达36家。进一步推进科技项目落地,引进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商用车研发中心。引进全球领先的空天大数据龙头企业—中科星图,打造山东空天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引进国际领先医药健康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打造“分中心”暨“中关村医学产业园”。支持即发建成全球唯一颠覆性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进一步打造一流科技园区,完善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副市长挂帅成立“高新区管理专委会”,出台“一区多园”管理办法,建立决策机制、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和统计监测平台相互衔接的“3+1”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三、抓成果应用示范,强化科技惠及民生。为百姓健康提供科技保障,开展“基于视网膜影像的人工智能高危慢病筛防管控”项目,免费为15万人次40岁以上市民提供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筛查。针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立项研究“儿童自闭症干预前沿治疗方法”,做到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派员队伍达863人,推动50余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落地转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人获评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称号。为城市治理提供科技方案,启动科技应急攻关,开展浒苔绿潮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为海洋生态治理提供“科技范本”。在空港智慧监管、治安智能监控、超低碳社区示范等重点方向布局立项,助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四、抓科技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出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中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获批科技部科技监督评估和诚信管理改革试点,是唯一获批副省级城市。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依托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服务科技型企业4000家次,帮助企业获得投资和信贷支持超90亿元。健全科技信贷“白名单”制度,累计助力科技型企业融资1198亿元。推动孵化提质增效,推进孵化器提升行动,近两年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已引进注册头部企业、上市公司23家;春光里“青岛智谷”引进注册244家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半岛科创联盟”市场化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走访企业、高校院所1200多家,发布成果1.5万项,举办活动1.7万场,深入对接项目531项。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