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笪良龙:为潜艇穿上“隐身衣”装上“顺风耳”

2021-12-17 06:3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笪良龙:

为潜艇穿上“隐身衣”装上“顺风耳”

青岛历史上牵头拿到国家科技一等奖的次数不多。此次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笪良龙就曾牵头完成过一次“国家科技一等奖”。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笪良龙的名字或许不那么熟悉,这与他专注的科研领域有关。

30多年来,笪良龙一直从事海洋环境效应等相关海洋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着力解决潜艇在水下“藏得住自己”,同时“探得着别人”的攻防作战核心问题,为维护我国水下国防安全锻造了“杀手锏”。

让潜艇“藏得住”自己“探得到”对方

祖籍安徽桐城的笪良龙说,自己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1985年高中毕业后,他来到青岛,在潜艇学院当兵。与从小长大的农村环境不同,部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笪良龙一鼓作气,两年后以“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选择进入潜艇学院深造。也就是从这个选择起,笪良龙便“锚定”了潜艇这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

“潜艇是开展水下不对称作战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武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笪良龙说,“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不仅意味着责任重大,也意味着发展的机会多、可能性大。”

现在,我国潜艇相关的科研技术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以发展经济为主线的时期,科研领域并不像今天这般得到重视,一个项目的经费有3万元已经算得上是“大手笔”。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笪良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课题,完成了海洋动力学本身如何应用于作战的研究,在全国首次系统研究了海洋中某现象对海洋作战的影响,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一等奖。

海洋的水深、温度、盐度、密度、声速以及声波在海洋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物理场等要素,就相当于陆地上的“地形地貌”,对潜艇在水下作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海洋温度具有不均匀性,由此导致水下声传输具有不连续性,是各国利用水声环境效应提高潜艇的隐蔽性能和作战效能的核心关注点。

“在水下,声音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在有些水温高、声音无法达到的区域,就形成了天然的‘隐蔽区’。”笪良龙介绍,在这个原理之上,他系统开展了潜艇海洋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揭示了海域中复杂水声环境对潜艇作战影响的基本规律,“摸清”了海底传播介质的应用秘诀,为我国潜艇海底隐蔽和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持,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这项成果相当于为潜艇穿上了“隐身衣”,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分析评估和潜艇水声作战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军事效益。

这是个偏向于基础研究的项目,更需要科研工作者长期、专注的投入。当时,在潜艇学院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笪良龙的团队里,凌晨下班是常态,周六就是“工作日”。即使是大年三十,笪良龙有时也会带着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闷头搞研究。“全球科研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会有人在原地等你,我们只有拼命苦干,才能保证不落人后。”笪良龙回忆,“而且,这个领域确实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苦也能坚持,哪怕有100次想要放弃,我也在第101次又把自己扶起来了。”

潜艇在水下不仅要能“藏得住”自己,还得能“探得到”对方。为了让潜艇在水下“看得更远”,笪良龙揭示了会聚区对潜艇探测影响的基本规律,根据声传播等间隔聚焦特性,发现了某海域海表温度与会聚区形成的线性关系,使我国潜艇既能“打得远”,又能“看得远”。

此外,笪良龙还把研究的目标转向了“藏”和“探”的设备研发领域,为潜艇穿上“隐身衣”的同时,也装上“千里目”和“顺风耳”,确保其在水下能更好地收集各类有效信息。据悉,笪良龙主持研制了多型多平台海洋环境效应装备,实现了相关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推动我国水下无人平台跨域发展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国防安全领域尤其是海洋国防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无人平台应用离不开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传感器技术从来都是国家的核心技术,没办法通过进口获得。”笪良龙说,“传感器不行,设备就没办法进行信息感知,就开展不了各项工作。所以传感器是设备的核心,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近十年来,笪良龙一直率团队“瞄准”新型传感器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成功完成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生产。他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新型传感器,不仅能够接收声压、震速等信息,还能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延伸探测距离,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传感器还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目标方位的具体信息。

笪良龙介绍,团队已经在该领域突破了多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笪良龙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套某型水下滑翔机,开展了国内首次大规模实际运用,填补了我国水下无人平台在该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国水下无人平台跨域发展。

笪良龙为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科普:“无人平台,顾名思义就是无人参与的作业平台。这个平台就像是我们家门口的‘安保系统’,同时也能代替人工,对相关海洋环境参数进行战前测试,对海上障碍物进行清扫。在赤潮、浒苔的监控以及海洋环境的监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笪良龙团队研发的平台上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设备,对声学、磁学、光学等海上信号进行探测。笪良龙把平台比作是人的躯体,那么各类设备就是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器官,能够感知外面世界。这个平台创造了多项应用纪录,解决了系列核心关键问题,实现了我国水下新型功能平台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封锁。

近十年磨一剑,笪良龙认为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他说:“科研领域,尤其是海洋研究领域,要实现从前沿技术到装备的自主研发,离不开踏实的工匠精神。为了实现相关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我们十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在近十年里,就‘闷头’干了这么一件事。”

深耕相关行业30载,笪良龙是相关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他曾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人民海军7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等奖励,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面向未来,笪良龙目标清晰,将围绕潜艇在水下“藏”和“探”的大方向继续攻关。“科学是永无止境的,需求也是随着发展不断更新的。搞科研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我们永远要随着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不断更新而前进。”笪良龙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文 韩星/图)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17日3版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