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城市”的不懈追求,是城市发展的底色。未来的理想城市,应是生产、生活、生态、民生关怀的有机统一体。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不断提升可触可感的发展“温度”。
上周末,已经走过13年的“政民之约”——“三民”活动述职报告会再度开启。38个政府部门“一把手”通过“云述职”的方式,在两天时间里分四场向市民报告一年来的主要工作,3200名市民代表全程线上听取述职报告并进行评议。
与往年相比,今年“三民”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更加突出“民生”二字: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5.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建成后可提供学位3.86万个,确保增加普惠性学位约4.8万个;全年拆除各类违法建设524万平方米,清理“小广告”1384万处,202个老旧楼院得到了整体提升……一组组数字,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为民情怀,也让凛冬中的城市更加充满温情与温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正因为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价值标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前进的道路才凝聚了最大共识和最大力量。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期待,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大步跃迁,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群众关切的问题,实施集中攻坚行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要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我们要时刻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凝聚起共同开创青岛更加美好未来的强大合力。
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体现在能否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倾听人民呼声、顺应群众期待,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聚焦让城市更加宜居幸福,开展城市更新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着力解决“堵”的问题,持续整治“乱”的现象,扎实做好“美”的文章,推动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兜牢民生底线,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还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体。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就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13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三民”活动已经成为我市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在凝聚各方智慧、完善政府决策、推动工作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高质量的意见建议被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和有关规划纲要,市民提出的“金点子”源源不断地转化成推动问题解决的“金钥匙”,转化成便民惠民的新举措。我们要进一步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上下功夫,扎实开展好“建言青岛 美美与共”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星期三问城管”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城市建设发展,更多地参与城市治理,不断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体现于每时每刻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至上”是让一座城市美好乃至伟大的秘诀。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推动民生保障创新。持续深化“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理念,聚焦群众出行更加顺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共建共享更加宜居的城市。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体制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事争一流的锐气,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凝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磅礴伟力,让青岛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青岛日报评论员)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20日1版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