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81%的科技资金投向企业,青岛将“创新话语权”交给市场

2021-12-24 18:3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岁末年初,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青岛市级科技资金投向企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由2017年的56%增至如今的81%,预计2022年将达90%以上。

这是青岛着力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科技企业提速成长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市科技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放权赋权、改进监管、营造生态等环节,通过“松绑”,加快塑造了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聚焦创新主体大胆“放”,81%的科技资金投向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资金最好的“去处”。为科技资金的流向“把好舵”,我市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换为“经济活动”,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把创新主动权和话语权真正“放”给企业。

有了明确的导向,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资源配置,还是科研机构研发成果转化,“由企业牵头”成了一种“标准操作”,前沿科技成果与企业成长、产业发展之间形成了利益紧密关联的“创新联合体”。今年,市级科技资金投向企业的比例达到81%,预计明年将进一步增长到90%以上。

而针对经费预算使用审批多、限制多等问题,青岛进行创新改革,提高预算调整审批额度,精简经费审批环节,以进一步让科研人员把精力投入到科技活动中去。为此,市科技局支持驻青高校院所扩大科研经费预算调整范围,同一类预算额度内、单科目20万元以下的调整由课题负责人自行调剂使用,无需审批;调整大额货币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单笔20万元以下的转账由会计人员直接审核支付;明确横向项目到校经费总额的10%可用于科研活动业务招待,简化接待费审批程序,单笔金额小于2000元的,由项目负责人审批。

针对以往科研经费管得“过细过死”等问题,青岛还进一步优化了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对于一般科研项目,简化项目材料报送和预算编制,项目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需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提供明细。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项目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承担单位,由承担单位据实核准,验收前向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备案即可。两年来,在科技战略研究等类别项目中推行“包干制”,我市已开展两批22个项目,共支持资金690万元。

聚焦产业需求精简“管”,进一步释放市场创新活力

锚定市场需求,青岛多措并举,精简“管”的路径,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涌动。

改革项目实施机制,青岛“不以出身论英雄”,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变专家“相马”为市场“赛马”,让“揭榜”企业凭实力证明自己,倒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在科技惠民专项中,“新型高舒适一体化防护服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由民企青岛威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揭榜”承担。在100万元资金的支持下,该企业成为全球唯一获得该类防护服生产上市资质的企业,体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市场活力。

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青岛针对以往科研项目过程中监督检查频繁的问题,出台了《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办法》《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暂行办法》等政策,对经费额度100万元以下项目,实施“里程碑”式项目管理,由科研人员自行提报阶段性成果产出节点,减免了过程性环节检查,有效减少了监督检查频次。同时,严格控制现场监督检查比例,在验收中合并财务验收、技术验收等环节,由项目单位自主选择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结题审计,结题审计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青岛扭转“四唯”评价导向,大刀阔斧重组科技奖励体系,建立起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评奖机制。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在全国首创“海洋科技奖”“智造创新奖”和“颠覆性技术探索奖”,超过80%的相关奖项都由企业作为参与主体,用精准的科技奖励“催生”了更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

聚焦生态营造用心“服”,上市高企总数达36家

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用心的服务和培育。青岛通过引入资本活水、打造孵化载体等方式,不断探索服务科技企业的新模式,让创新要素在企业中汇聚,激发了更大的发展动能。

借力资本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科创板上市成绩单是最好的“答卷”。通过开展高企培育行动,市科技局采取建立上市培育库、上市服务联盟、技术创新中心等方式,给予拟上市高企最高300万元的研发奖励及20万元项目扶持等举措进行精准支持。近两年来,全市有海尔生物、高测股份等16家高企成功上市,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了爆发式成长。

科技企业发展离不开孵化载体这一“沃土”。筑巢引凤,青岛针对孵化载体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实施孵化器提升专项行动,建成了国家级孵化载体117家,形成了一批标杆孵化器。其中,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引进头部企业、上市公司23家;春光里“青岛智谷”导入人工智能企业108家;海创汇建立加速器7个,加速项目346个,总估值1600亿元,孵化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3家、高企26家。

为提升科技企业服务规模,发挥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集中力量抓科技、助企业,市科技局还专门设立了科技企业处和科技服务中心,整合项目、平台、金融等职能,建立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梯队。目前,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96家、占全省30%,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6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