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历经十年,开创“国内之最”!青岛城市燃气管线“蛟龙入海”,意味着啥?

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在青开建,预计2022年年底投用

“蛟龙入海”,青岛能源结构转型“底气十足”

每年可替代标准煤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能源消费势必“水涨船高”,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则对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12月30日,筹备近10年的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内涉海距离最长城市燃气管线,也是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天然气管线。

工程在2022年年底建成投用后,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拉动投资125亿元,为我市率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十足底气”,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强劲“能源引擎”。

十年磨一剑,开创“国内之最”

“十年踌躇未成行,今朝风正济沧海。经全市清洁取暖工作会议谋局定向,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历经十年终于落地上马,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12月30日,在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开工仪式上,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海滨在致辞中难掩澎湃之情。

蛟龙入海,贯通东西。作为我市重要的能源基础配套工程,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是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也是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天然气管线。

据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洪波介绍,该项目起点为国家管网张应分输站,途经胶州市、城阳区,从女姑口大桥西入海,经滨海能源岛上岸后,与市区“三横四纵”次高压燃气管线对接,并向南延伸至华电青岛发电厂。“该项目由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计划总投资14.5亿元,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预计每年替代标准煤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对施工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的施工工艺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EPC项目经理黄诚介绍,不同于一般城市燃气管线建设地形简单的情况,该项目建设除涉及平原、丘陵、海域、滩涂等众多复杂地形外,项目施工工艺还涉及全自动化海上焊接以及定向钻,特别是陆对海定向钻等新工艺,这些工艺在国内都属于比较顶尖的前沿施工技术。“同时,项目的施工期只有一年时间,这也需要我们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高质量保证工程按时完工。”

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预计于2022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双碳”目标下,青岛的“关键一招”

绿色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双碳”目标下,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一场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仗”已经在青岛打响。

今年,我市提出加快推进“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完成40余处燃煤热源的改造任务,关停燃煤锅炉150余台,新建燃气锅炉上百台。与此同时,所有新、改、扩建锅炉,必须为非燃煤锅炉。

而作为“煤改气”的主力军和先行先试者,青岛能源集团已经在今年关停燃煤锅炉8台,新建燃气锅炉4台;2022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19台,新建燃气锅炉17台;2023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9台,新建燃气锅炉7台。新建的燃气锅炉,都需要新增气源做支撑。

长期以来,由于处于“西气东输”末端,青岛的气源一直比较紧张,价格也相对较高。“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推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燃气日益增长的需求,让“气源”显得尤为紧迫。上周末到来的寒潮,让青岛能源集团华润燃气的日供应量攀升至477万立方米,较寒潮前增加超50%,迭创历史新高。根据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市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

受“气源”以及价格影响,据统计,2019年,青岛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比76%,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形势严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与江苏、广东、上海、深圳等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选择在此时开建,可谓恰逢其时。这也是“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一招”。

进军供应链“上游”,构建“大能源”格局

2002年,来自中原油田的天然气沿着一条276公里的输气管线从淄博到达青岛,长期以燃煤为主的青岛能源结构开始进行革命性的大调整。至2011年,青岛实现了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三气源”管道供气。

但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多年以来,青岛一直是“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直到中石化青岛LNG接收站2014年投入运营,青岛终于变为LNG气源的前端。与此同时,青岛天然气的供应形势并不乐观,“缺气”一直如影随形。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清洁能源综合供能市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青岛把目光放在向供应链“上游”进军。

随着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董家口LNG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将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进而可以满足全市未来中长期的天然气用气需求,奠定能源结构转型基础。三期工程将在一期、二期基础上,对码头泊位和接收站进行扩建,新增一座靠泊26.6万立方米LNG船舶的专用泊位,一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附属设施,这是目前国内计划建造的容积最大的LNG储罐。

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后,该接收站年接转能力将达1400万吨(可为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万吨,相当于植树29.4亿棵),每年将输出127亿立方米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相当于三千多万户家庭一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将成为国内同期建设中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该项目对于全面改善山东乃至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