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3家企业集体“升格”!央企“加码”青岛,这个千亿级优势产业迎重大利好!

原创 2022-01-08 19:19 青报观象山  

这个公告,跟青岛关系很大!

近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发布其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为构建船海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资源和能力统筹,巩固领先地位,做优做精主业,提高效益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董事会审议同意将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简称“北船重工”)97.59%股权、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权、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直接持有。

本次整合完成后,北船重工、船舶设计中心、青岛轨道交通3家公司将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船舶海工装备产业、轨道交通产业是青岛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都是青岛“十四五”时期全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家公司,尤其是作为青岛船舶工业发端和“龙头”企业的北船重工,肩负着青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行稳致远的重任,其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通过本次整合,北船重工在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大型修船改装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国重工还对北船重工下一步发力重点,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大力拓展集装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发挥北船重工作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将北船重工发展成为主建船型突出、造修技术先进、质量效益领先、品牌影响力大、综合竞争力强的全球知名船海企业。

无疑,这是北船重工的重大利好,也是青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重大利好。

青岛是中国舶船海工和相关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业务领域贯穿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建造、设备研发配套、试验检测,及非船装备研发制造。中国船舶集团在青布局了如北船重工、中国船柴、青岛双瑞、中船重工海装院、海西重机等17家企业单位,仅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就完成投资约230亿元。

这几年,“中字头”船舶海工企业对青岛进一步“加码”。

2020年8月,到访青岛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表示,青岛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优势突出,中国船舶集团与青岛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自身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对接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推动双方在海洋装备制造、深远海养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助力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青岛市与中国船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中国船舶集团将积极支持青岛市推进经略海洋战略,推进海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

以此为契机,双方进一步加深交流,扩大合作。此番包括北船重工在内的3家公司升格为二级子公司,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在全国船舶海工基地布局中的地位,对青岛下一步大力发展船舶海工产业有着重要推进意义。

观象君从有关方面获悉,当前,青岛正主动加强与中国船舶集团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其优质资源、产业、技术向青岛布局,推动青岛船舶海工产业向高端化水平迈进。

1、分久必合,时隔20年“南北船”合二为一

要真正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有必要将其还原于更为宏阔的背景之中,其关键词是“政企分开”。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主管部门很多时候同时也肩负着企业的职能。比如,今天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前身是铁道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航空航天工业部,等等。

中国船舶工业的演进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先后经历了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九工业管理局、第六机械工业部三个时期后,中国船舶工业实施政企分离,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进入市场化发展时期。

为引入竞争,增强活力,17年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重工集团”)。在业内,两集团有着“南船”和“北船”之称。

此后,两家公司跑马圈地,相互竞争,快速成长,逐步成为行业龙头。

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分家二十年后,两家公司再次合并整合。

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企业,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同意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

“两船”重组后,中国船舶集团迅速完成整合。2021年10月,中船重工集团100%股权和中船工业集团100%股权划转至中国船舶集团的工商变更登记办理完毕。

整合融合效应显现,新组建的中国船舶集团成为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居世界造船集团首位。拥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06家,资产总额8733.8亿元,员工34.7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至此,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大船时代”。

2、北船重工,降格→升格

北船重工承建的32.5万吨矿砂船交付

再来说说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中国重工和北船重工。

2008年3月18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船重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

中国重工为全产业链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旗下有15家二级子公司,其中包括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船集团”)。

再来说说北船重工。作为青岛船舶工业的发端和“龙头”企业,北船重工创始于1898年至今,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百年企业。

北船重工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造修船码头6公里,大型船坞6座,建设有600吨龙门吊6台,350吨龙门吊2台,200吨龙门吊2台。规划年生产能力:造船300万载重吨,远期目标618万载重吨;修船212艘,救生艇500艘,海洋平台4座。

凭借现代化的造船设施,北船重工具有高效、高质量建造各类民用商船和海洋工程及浮式结构的能力,尤其擅长建造超级油轮、大型散装货船、超大型矿砂船、集装箱船、超级FPSO等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大型、超大型舰船的总装建造。

近年来,北船重工已批量建造18万吨、8.2万吨散货船和25万吨矿砂船、40万吨矿砂船、32.5万吨矿砂船及11.3万吨成品油船、1.3万吨沥青运输特种船舶、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等多种船型;成功交付挪威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养殖渔场和“深海智能渔场”以及5.5万长吨、4万吨举力浮船坞。

2011年,经过中国重工“315”工程二期重大资产重组北船重工成为中国重工控股子公司。

2016年,北船重工与武船集团进行资源和能力整合,成为武船集团控股子公司,降格为中国重工三级子公司。

此次从武船集团划转至中国重工直接持有,时隔五年多,再次“升格回归”,重新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这像极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分分合合。

3、迎来大利好,要“趁热打铁”

岸线曲折、水深港阔、靠近国际主航道,周边6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船舶产能、15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中、日、韩等全球90%的船舶产能……青岛地处世界造船工业显著位置,有着发展造船业的天然基础。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已经成为青岛重点打造的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之一,和名副其实的优势特色产业。青岛聚焦研发设计、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在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气装备、海洋探测装备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并形成了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古镇口融合区和青岛蓝谷等三个各具产业特色的集聚区。

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0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全国仅有两家船舶海工装备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示范基地,海西湾名列其中,表明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

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占地8平方公里,拥有12公里海岸线,平均码头水深12米,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目前,该基地集聚了北船重工、中海油青岛海工、中石油青岛海工等船舶海工装备龙头企业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船柴、海西重机、海西重工、海西电气等研发及配套设备企业,形成了以造修船、海工装备制造为主,船舶配套及研发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北船重工正是该基地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该基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交付了一批“大国重器”——

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国内起重重量最大的起重船、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世界最大的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生产模块、全球首个万吨级半潜式储油平台、重量达32000吨的世界最大乙二醇模块化项目……

2021年12月15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示范区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以青岛市、威海市、东营市为重点,以烟台中集来福士、青岛海西重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青岛北海船舶重工、山东中车风电、东营石油装备等重点企业为依托,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工装备与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青岛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位列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之后,是要“全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之一,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眼下,各地都在加紧对央企的争夺,以北船重工“升格回归”为契机,青岛应积极主动争取更多与“中字头”船舶海工装备企业的合作机会,为产业发展集聚更多的高端优质资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长亭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