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开局十四五】青海:呵护中华水塔美丽底色 天空之境“绿能”澎湃

2022-01-13 20:35 央广网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西宁1月12日消息 什么是青海?那里是“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组成的多样地理形态;有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有藏羚羊繁衍迁徙;有澄澈的天空之境;有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古老山脉透射出的古朴自然而又壮观神秘的原生态风光。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这些富集优渥的资源禀赋无不展示着“大美青海”的魅力,更为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开局良好,“四地”建设扎实推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这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海如何做到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岁末年初,让我们一起通过记者走过的路,从遇到的人和故事中寻找答案。

青海绿能天空之境“追风”“逐日”“筑水”

今天的青海“绿能”涌动。

戈壁滩上,茶卡盐湖的静谧吸引了千万游客的到来,只为一睹“天空之镜”的胜景。在其东侧,望不到边际的风力发电机甚是壮观,经过叶片的旋转,电流源源不断点亮万家灯火。

雪山下的风力发电机组(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一路往东,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荒凉,曾是塔拉滩的代名词,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发展欣欣向荣。

从2012年起,利用塔拉滩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优势,海南藏族自治州着力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发展光伏产业,从此一个清洁能源的“蓝色海洋”在这里诞生。

塔拉滩“追光逐日”,千万千瓦级“青海能量”从这里发出。时至今日,园区已累计投资76亿元,建成110千伏升压站17座、330千伏汇集站10座、750千伏双回路变电站3座。与此同时,青海省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也在2020年6月全线贯通,“空中走廊”从青海出发,实现“绿能”外送。

塔拉滩上的“光伏海洋”(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塔拉滩东南方向,是黄河龙羊峡。两岸峭壁高150米,宽30米,因水能资源丰富,1976年国家开始在龙羊峡口建设大型水电站。13年后,电站四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年平均发电量达60亿千瓦时。

青海作为我国清洁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将推动高质量发展。

由于水力发电的稳定性,人们探索出了目前全球运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塔拉滩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

继续往东,来到省会西宁。从“光伏发电”到“光伏制造”,西宁将目光瞄准建设更有附加价值的光伏制造中心。塔拉滩上的“蓝色海洋”产地正是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相比于机器轰鸣的传统工业企业,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略显寂静。在厂房中,我国首条量产规模IBC电池及组件有序生产,其平均效率突破24%,组件功率从390瓦提升到425瓦。

一路之隔,是该企业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基地,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量产并批量销售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年产能达3300吨。它不仅为光伏电池提供源源不断地原材料,更是打破了中国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今天,一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落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里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西宁造”让青海光伏产业熠熠生辉。

“双碳”背景下,西宁市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开创低碳绿色发展新格局。2021年9月8日,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投产,实现了国产碳纤维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国内外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将有可能来自“西宁造”。

透过比亚迪西宁动力电池工厂生产车间的玻璃窗,一个个正、负极片与隔膜经过工序变成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整个过程只有2秒。

放眼当下西宁的锂电储能行业,已经构建起从盐湖提锂到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铜箔等配套材料,从储能及动力电池到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电全产业链,“西宁造”锂电产品成为青海又一张闪亮名片。

“新能源+新材料”成为两大驱动力。三年来,西宁市自营进出口总额累计达62.1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4%以上,有力支撑了青海经济发展。

2021年前11个月,青海完成新能源发电量31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四成,外送电量276.8亿千瓦时。青海电网新能源日发电量、新能源发电出力连续5次创新高,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为第一发电电源的省份。

无公害超净区 奏响新时代“田园交响曲”

作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好生态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只有严守生态红线,才能筑牢产业根基。

远眺索布查叶,阳光从正在消散的云雾中漫过来,山脉向深处逶迤延伸。这是一座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古冰川遗址,屹立在长江支流恩欠河旁。

山脚下,次成两口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次成是治多县达胜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里的牧工组长,与妻子共同负责247头牦牛的放牧,牧民们亲切地用“牛倌”称呼他们。

“去年一共收入7万元。”见记者前来采访,忙着吃饭的次成有些腼腆地说,村里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担任牧工组长还会有一笔劳务费,同时他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每年有2万余元的工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还说:“勤劳就能致富。”

为保护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牧民们曾因“减畜转产”面临诸多困境,光靠脚下这些牧场,似乎并不能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直至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出场。

2015年,达胜村通过吸纳产业扶持资金成立了合作社,并以索布查叶山命名。记者看到,为保障牦牛的出栏品质,合作社并没有选择集中饲养,而是选择天然草场放牧,并统一规划放牧数量,以达到草畜平衡、绿色有机。发展有了底气,村民富起来才是硬道理,村子靠着自然优势,创办了奇石加工厂,还在县城开了一家百货超市,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临近年关,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南县)清青海农牧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灏楠略显忙碌,公司出品的牦牛肉饺子销量稳定,远销省外,线下“牦牦语”餐饮店有序开业。从2021年9月20日正式生产到今天,公司逐渐打开了市场。

“产品受欢迎,得益于牦牛肉品质、品牌好。”孙灏楠说,企业销售的牦牛不是普通牦牛,而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雪多牦牛。

记者了解到,企业所需的雪多牦牛均来自河南县39个村集体经济成立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目前,河南县畜牧业产品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生态产业链发展。

河南县有机产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公保东智说:“河南县秉持‘把牛羊数量减下去,把牧民收入提高起来’的发展理念以及‘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为河南县做强做优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带上发展优势光环。”

走进省会西宁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白色厂房外墙上“打造世界一流藏毯生产基地”的红色大字在蓝天碧草映衬下格外醒目。厂房里摆放着各式图案花纹的藏毯,地上铺的、墙上挂的,应有尽有。

如今藏毯依托青海农牧业资源、品牌、产业等优势,不仅成为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更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的新生活(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以上这些仅仅是青海省农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缩影所在。

从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到“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农牧业发展思路不断清晰,发展蓝图日益明朗。

——突出发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冷水鱼、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放大“青字号”品牌效应。

——重点打造青海东部高效种养产业发展区、环青海湖循环农牧业发展区、青海南部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区,沿黄河冷水鱼绿色养殖发展带为内容的“四区一带”布局。

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突破8000万亩;化肥使用量减少40%、农药使用量减少3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90%;牦牛藏羊有机可追溯覆盖到39个县市;启动第三轮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一江一河一湖”禁捕、封湖育鱼推进有力。

青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中国盐袋子:有“盐” 有“颜” 更有“值”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蕴藏着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其堪称中国的“盐袋子”。如今的察尔汗不仅是食盐和钾肥厂的宝地,更是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察尔汗盐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四大优势资源型企业之一。2021年8月15日,历经三年改革脱困后的企业重新恢复上市,对青海加快创新发展、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察尔汗盐湖(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青海盐湖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盐湖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具有种类齐全、储量大、可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已查明的盐湖资源累计储量约4000亿吨,钾盐、镁盐、锂盐、天青石等储量均居我国首位。

近年来,青海盐湖资源由单一钾资源开发的模式逐步形成如今钾、镁、锂、硼等资源多种类、规模化协同开发,相继建成了“镁、锂、钾”三大工业基地和“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钾肥生产系统集成技术、高镁锂比卤水提锂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全力推动青海盐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35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湖产业集群。

说完“盐”再说青海的“颜值”。

这里高山耸立,绿能闪耀;这里三江聚首,盐湖广布。“追风”“逐日”“筑水”,看青海风云际会、颜值担当。

省会西宁,经过32年坚持不懈地荒山造林,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曾经“风吹沙飞无鸟影”的南北山从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西宁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空气质量连续6年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好的生态成为西宁着力打造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基础所在。

西宁市主城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放眼全省,青海先后制定出《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规范》《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生态旅游者行为准则》等,量化建设指标、明确评价体系,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旅游都市—旅游县(市)—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旅游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目前而言,青海推动形成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六大生态旅游协作区为“六区”,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为“两廊”,提升创建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区)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

2021年“十一”假期,青海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3.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3%,实现旅游总收入26.7亿元,恢复至疫前同期的83.7%,高出国家平均恢复水平23个百分点。2022年元旦假日期间,青海省旅游市场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亿元。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青海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成为青海“十四五”开局起步阶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

恍如置身“天境” 三江之水以“国家公园”之名走向世界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养育了超过6亿人口。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

黄河源头辫状水系(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2021年10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后,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为主结构,整合了原来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在内的“一园三区”格局。除此之外,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建立牧民参与机制,众多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成草原保护者。1.72万牧民持证上岗,成为生态管护员和巡查员。

国家发改委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草地退化趋势继续逆转,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

三江源在众多“保护伞”的庇护下正健康茁壮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调会持续传承下去。它的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国家公园。

来到青海省北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原、雪山、林海、峡谷、冰川是这里独特的生态景观,行进在祁连山,处处是美丽的画卷,恍如置身“天境”是人们的共识。

2021年底,在整理红外相机资料时,工作人员发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5只猞猁同框画面。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继先后拍摄到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同框画面后,又一珍稀濒危物种多只同框的记录,反映出祁连山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

可可西里藏羚羊(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目前,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如期完成,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有序推进。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日,青海省印发《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加快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培育和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三江之水,绵延向前,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携手共建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这就是青海。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