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筹拍一部以“穿越胶州湾”为主题的电影,那他一定是主角之一。
2011年胶州湾隧道开通,二十年隔湾相望的摆渡史结束了。此后的十年间,兰柏驾驶着隧道2路公交车在西海岸薛家岛枢纽站和天泰体育场之间往返,全程9个站点,穿海底、连青黄,安全行驶里程近41万公里,穿越胶州湾海底隧道1万3千多次,用车辙写下青黄桥隧史。
随着青岛大交通格局的不断建设,地铁1号线于2021年年底全线贯通,1月1日隧道2路、4路、5路、7路正式停运,退出历史舞台,兰柏也告别隧道2路坐进了隧道6路的驾驶室。作为隧道2路的开线驾驶员,兰柏自然对停运线路有诸多不舍,对客流减少的现状略显失落,但他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前隧道公交是‘大动脉’,现在变成了接驳地铁的‘毛细血管’,虽然部分线路停运了,但服务是没有止境的”,兰柏说。
投币箱里的钱多到溢出来
2011年6月,青岛胶州湾隧道正式通车,隧道2路线也随之开通运行。对十几年靠轮渡往返的青黄居民而言,“海底隧道”是个新鲜事物,“这条线刚开通时,大家都争着坐车体验穿行海底的感觉,人多的时候都挤不上车。”兰柏回忆起当时线路开通时的情况,仍感觉记忆犹新,“排队的人从上车点排到马路上再拐个弯”,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候车大军。
市民游客争相乘坐体验隧道2路公交(资料图)
作为开线驾驶员,兰柏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成为驾驶着隧道2路的“海底摆渡者”。“线路是新的,驾驶员也是新的,当时公司从各个分公司抽调能兵强将,组成了隧道公交的驾驶员队伍。”被抽调组成新的驾驶队伍,意味着兰柏的工作主阵地从市区移到了黄岛。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当时的兰柏对这片土地知之甚少,一天上班通勤三个多小时,发早班车时凌晨4点10分必须起床,偶尔赶不上班车,就自己贴钱上班,当时隧道的通行费还是单程30元,一个来回光通勤费就得60元。
但这些困难在他第一天看到乘客时就全都抛到了脑后,“那时候,不仅有西海岸、市南这些离得比较近便的市民来乘车,还有李沧、城阳的市民也来坐车体验一把隧道穿行。车站上人山人海,乘客踮着脚肩碰肩,公交投币箱里一元的纸币经常多到溢出来。”
开线以来,隧道公交车车爆满是常态,候车的乘客满怀期待,兰柏和同事们也干劲十足,为了提高运力,他们一天能跑4圈就不跑3圈,即使下班后,也都主动到车厢、站点维持乘车秩序。在青岛铁路青岛站兰山路公交站,节日期间的志愿服务、文明引导,也作为隧道巴士公司一项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延续至今。
见证市民的生活变迁
“海底隧道怎么看不到鱼?”这句只有青岛人懂的梗在隧道线路开通初期,是兰柏最常听到的提问,彼时,乘客中像这样来体验海底隧道的观光者占了大多数。后来随着青黄两地沟通越来越密切,隧道公交里的上班族渐渐多了起来。
“胶州湾隧道开通后,由于当时通行费偏高,不少西海岸的车主都开车到薛家岛枢纽站,把车停在路边,然后乘坐隧道公交到市区上班。”兰柏说,西海岸山里小区还未建成时,石岩山路上经常停满了车,成为衔接隧道公交的“后备停车场”。
除了通勤一族,“扁担客”们也是隧道2路公交的常客,不少郊区的菜农透过隧道看到了商机,他们用扁担挑着新鲜的蔬菜,坐上早班车到团岛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兰柏说,“隧道公交就像一条大动脉,联通青西两地,也使城乡关系更加紧密。”
“感谢”“传承”
2021年12月31日,兰柏早早地来到了薛家岛公交枢纽站,和与自己同行十年的隧道2路公交道别,最后一圈营运任务,他从家里带来了一摞“福”字送给乘客,“准备得很仓促,当时就想着要感谢一直以来乘坐咱隧道2的乘客,感谢他们的信任和陪伴。”
“感谢”是兰柏说的最多的词,他对乘客心怀感恩,也对隧道2路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样一条公交线路,不说在青岛,就是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感谢隧道2,给我提供了一个发展和成长的机会,让我从一名普通的驾驶员成长为集团劳模,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挥别隧道2路,兰柏步履不停坐进了隧道6路的驾驶室。从出行“主动脉”转变为“毛细血管”的隧道公交也开始侧重接驳属性,隧道1路、隧道6路双向增设“山里地铁站”站,隧道6路线调整首末车时间,与地铁1号线无缝衔接,以其便捷性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说起隧道2路公交停运,兰柏的心里还是有很多不舍,但他的目光已经聚焦到如何传承隧道2路精神和服务意识上来,“我们通过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很多服务精神,比如乘客上车起立引导、老年乘客或者带着大型行李乘客乘车要下车帮忙,这些都是我们总结的服务方法。虽然隧道2取消了,但是咱隧道2的精神和服务意识得一直传承下去。”兰柏说。(记者 丁淑华 徐斌)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