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笑开颜 莱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双丰收”

春节临近,莱西市望城街道的后堤新村村委广场人声鼎沸,村民个个喜笑颜开,一派热闹景象。原来这是后堤新村党支部领办的“兴堤专业合作社”在举办2021年度合作社成员分红大会。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沓沓现金 “红包”,整箱的鱼码放在分红现场,社员们拿着社员证书,排队登记、签字、按手印、领分红款和礼品,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莱西市以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引导更多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鼓励支持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服务公司统一托管农民承包地,开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双丰收”。

土地入股节前喜领“红包”
新村村民贾强忠点着领到的分红款欣喜不已地说:“这是我们第二次分钱了。我拿自家8.2亩地入股,今年一共分到了7462元。以前自己种地,换个品种都提心吊胆,生怕产量低赔本。现在把地入股合作社,有普惠农业帮忙管理,根本不用自己操心,收入也比以前高了……”

2020年,在莱西市农业农村部门引领下,后堤新村党委成立了莱西兴堤农业专业合作社,首批入社村民31户,入户土地200多亩。合作社科学分配各方收益,年底收益留存公益金后,剩余收益按照“七二一”原则进行分配,即:70%作为土地流转社员分红,20%作为村集体收益,10%作为供销普惠农业服务公司管理分红。 2021年,粮食取得了大丰收,合作社收益20多万元,村民直接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也增加收入2.8万元。
后堤新村第一书记陈庆军说:“去年,我们合作社社员已经达到40户,入股土地400多亩,在莱西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
莱西市作为农业大市、国家粮食产能大县,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实现规模经营70多万亩,占全市农田已超七成,帮助16万多农户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农民收入实现倍增。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粮食生产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每人年可实现综合增收3万元。
莱西市以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功能作用,让农民收获更多实惠,进一步实现集体增收、群众分红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莱西市不忘困难群众,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资金杠杆撬动,全速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个个直接助力脱贫攻坚的产业开花结果,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战场、主渠道。
建大棚脱贫群众拿“分红”
虽已步入隆冬,但在夏格庄镇温家泊南村扶贫大棚里,泥土和蔬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三五人一组一起采摘、打包成熟的蔬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棚外,工人们搬运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蔬菜,准备装箱送往脱贫群众家中,让他们过个好年。大棚项目的建成,为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在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我照顾孩子,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一个月又能挣上45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 ”在大棚打工的卢桂娥大姐一边装筐一边高兴地说。
前年,夏格庄镇依托扶贫专项资金投资750万元,在温家泊南村建设了27个高效农业冬暖式大棚。大棚委托镇级农业平台公司经营管理,通过公开招租方式将大棚对外承包,收取租赁费用作为大棚项目收益,用于插花村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救助。大棚项目共覆盖夏格庄镇33个自然村,采取发展能力强的自主发展、能力一般的带动发展、无能力的兜底托管的方式,打造“嵌入式”扶贫模式,实现科学化管理、合作化运营,用项目收益给予脱贫群众合理的分红,让脱贫群众增收。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莱西市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跑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接力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西红柿要按时打杈,抓紧时间授粉,提高坐果率,提高产量……”近日,在大棚蔬菜管理关键时期,莱西农技专家每天深入大棚一线指导农户做好管理工作。日庄镇胡家沟自然村的村民刘京军说:“有农技专家指导,今年西红柿长势比去年好,一亩地能多产四五千斤,这五亩西红柿,比去年能多卖两万多元。 ”
胡家沟自然村十年前还是一个传统农业生产村,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资金、人才等政策帮扶下,发展起60多个设施农业大棚,占地面积160余亩,村民靠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了增产增收,人均收入两万元以上。利用紧邻小沽河水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日庄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流转土地集中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3万多亩,打造高效农田6000多亩、规模化高效农业园区12个、乡村振兴重点农业项目5个,发展了西红柿、芹菜、葡萄等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的特色脱贫致富路。如今,日庄镇的24个脱贫摘帽贫弱村人均年收入比以前增长了5倍。
培育新型农民“授人以渔”
 “上次展会购买了七星河的农产品,这些产品质量过硬,吃得放心,吃到了小时候的好味道。春节期间,我们还要到七星河新村去看看,到田间地头亲手采摘……”莱西市龙水社区七星河新村的名优农产品闪亮登场后,赢得了市民的青睐。
 七星河新村第一书记张建东争取上级资金1500多万元,在簸箕掌自然村开发占地2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项目,建设了47个高标准设施大棚,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打造新品牌。七星河新村的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种植大棚,让村民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到了授粉、采摘季节,大棚日用工三四百人,人均日收入百元左右。出租土地收入、打工收入,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七星河新村坚持平台思维,强化教育培训,培育“新农民”。张建东积极与涉农大学、院校和农业农村主管业务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民持续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帮助农民富脑袋、富口袋。虽然临近春节,但党员干部依然经常钻农民的大棚了解情况,多次从青岛请专家来现场或通过微信视频解决技术问题。枯萎病、线虫病等多年没解决的问题,如今得到了解决,大棚蔬菜增收3成以上。
七星河新村党委不仅领办合作社,还注册了“幸福七星河”商标,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成立青岛东龙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新村增收108万元。簸箕掌自然村党支部创办的蔬菜协会、大龙蔬菜合作社,已吸引49名青年返乡,蔬菜协会拥有会员126人,年产优质西红柿600吨、黄瓜300吨、其他蔬菜200多吨。合作社发展社员300多户,农户增加收入24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程强)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