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城区的新烟火① | 创意市集,下一站在哪里?

2022-02-09 08:35


编者按

再好的房子,没有人的气息,也就失去了活力。

如果将老城区更新比作一次装修工程,那么修缮老建筑、完善老城基础设施是装修前期的硬装阶段,而布局业态、招引商铺则是提升氛围感的软装环节。老城区想要重聚烟火气,创新产业能否导入、年轻人能否重返是关键。

如今,青岛老城区复兴初见成效:沉浸式演出“无昼之夜”在芝罘路74号亮相;“星星市集”遇见纺织谷;网红店扎堆入驻中山路街区……这些新业态进驻老城区,搅动着一股新的消费热潮,正在形成老城区的“新烟火”。

青岛日报推出“老城区的‘新烟火’”系列报道,追踪青岛老城区复兴的足迹,感受青岛城市更新中的活力。

创意市集受到年轻人“追捧”,但产品同质化等隐忧也接踵而至——

创意市集,下一站在哪里?

李妮是一位美术老师,在市南区新湛二路开了画室,业余时间做纯手工皮艺。“哪里有创意市集就去哪里摆摊,既可以赚外快,又可以交朋友。”李妮摆弄着创意市集上的近期爆款——小老虎皮质挂件,神情里流露着愉悦——创意市集是李妮创业的“星火”,也是她生活的“星火”。

创意市集是一种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经营模式。当下,像李妮一样,在创意市集里摆摊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而创意市集进驻老城区也吸引了许多“Z世代”年轻人拥趸而至。市集经济、地摊经济散发出新潮的光芒,也让时光深处的老城区有了几分生动的“人间烟火”。

不过,李妮和不少创意市集摊主也有着一份隐忧:“创意市集的问题已初露端倪。比如说,产品同质化、产品性价比、组织者的非专业性等等。”他们可以罗列出“一箩筐”的担忧。

社交属性能否“引流”

“我在创意市集上认识了很多朋友。”问及创意市集的生命力问题,李妮给出她的答案:社交属性。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从专家的视角解读了这一现象:“现在,创意市集已经从小众兴趣爱好者的聚集地演变为了年轻人的社交载体。这类市集包含了一定的社交属性,满足了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在李妮看来,创意市集能够吸引年轻人的驻足,但摊主的收益却无法保障。

一位市民正在创意市集上挑选心仪的商品。

27岁的马思羽常常在创意市集上卖甜点,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市集多是依靠节日不定时地举办,我们摊主只能在一些微信群里等人招募再报名,报名方式单一不说,也容易错过一些信息。”

“因为市集的举办没有规律,摊主将创意市集当作一个线下获客渠道,后续更多的交易往往是在线上进行的。”有位创意市集的常客介绍。

青岛一家商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打破创意市集客流量的不确定性,诞生了“商场+市集”的新业态。“将市集开办到一些商场里,这种方式的获客成本较低,不仅可以将文旅产品立体地展示出来,还可以促进消费。”这位工作人员说。

原创是“生命力”

不久前,青岛规模最大的市集之一——“星星市集”在市北区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举办,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纺织谷。

夜晚的纺织谷,创意市集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

纺织谷商业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王正介绍,纺织谷是国棉五厂旧址,园内至今还有青岛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单体面积最大的德国包豪斯纺织工业厂房。“星星市集”这个在青岛的德国人组织的圣诞市集,让这座百年沧桑的老建筑与新潮的时尚摊位融合得毫无违和感,为消费带来了新活力。

做手鞠的摊主曹立娜参加了此次“星星市集”,她向记者介绍:“手鞠是一种在球体上进行刺绣的艺术品,源于我国唐代的蹴鞠。许多人在创意市集上认识了我,也认识了这门较小众的艺术。”

“衍纸、银饰、编织等中国传统手艺在近几年备受市民、游客欢迎。我们做创意市集的初衷是想把纺织谷打造成一个手工艺人、原创产品、艺术类产品、生活美学类产品聚集的地方,重新展现纺织谷的烟火气。”王正介绍。

“原创才是创意市集的生命力,但原创的手作有更高的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在价格上不占优势。老城区在市集经济、夜经济的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方面较为薄弱,难以形成聚合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当下市集经济在老城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一些政策,将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规范市集经济发展的同时,做更多和传统文化、本土品牌相关的市集,丰富市集的产品内容,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孵化更多青岛本地的手工艺人,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了解历史。”曹立娜说道。

市场需要“洗牌”

王小男是“不是市集”的创始人,作为青岛创意市集经济的最早一批“垦荒者”,她自2016年12月开始就和自己的团队频繁地举办着市集活动。“青岛当时的文化市场缺乏内容,市集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很多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人。”王小男说,在“不是市集”一炮而红后,王小男和她的团队有时会同时在青岛和周边城市办两场市集。

在市集的发展中,王小男意识到,市集经济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虽然我们在不断地规划,想要市集经济更规范,但是,市场发展还是偏离了我们的初心。”她告诉记者,一些摊主缺少匠人精神,放松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

一位经常参与市集活动的市民向记者坦言:青岛的市集经济过于“自由生长”。

“目前,相关政策支持和约束都较少,很多组织者是非专业性的。部分市集举办门槛较低,质量不高,行业需要‘洗牌’才能更冷静。”马思羽认为,青岛的市集能否真正做出品牌,获得长久发展,还需要经过时间和消费者的检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相比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城市,青岛的市集产业规模较小,聚集度较为分散。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已率先从位置、环境、监管等方面出台了市集经济管理规范。同时,鼓励相关商协会引导行业自律,推进区域夜间经济发展。

作为率先在青岛创意市集经济领域“试水”的先行者,王小男和她的团队逐渐熟悉了“水性”,经营的品牌已经开始慢慢转型,他们通过品牌宣传、项目宣传、区域宣传,加强了品牌建设。“不只是单单举办一个活动,相当于从1.0版本到2.0版本迭代。”王小男说,“创意市集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市井人情,兼顾着这座城市的创意美学。创意市集的下一站在哪里?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创意市集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商业,还有人文。它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是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载体。”魏鹏举建议,“创意市集需要注重‘工匠精神’,需要把市集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提高市集质量,让行业发展规范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陈金 文/图)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