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冰雪之名》热播,展现两代冰雪人体育精神,串联中国冬奥史

近日,伴随着北京冬奥的正式启幕,备受期待的重点冰雪题材剧《冰雪之名》也如约而至,于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迎来了隆重的首播,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冰雪之名》分“冰雪情缘”和“冬奥梦想”上下两篇。故事从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开始讲起,用一家三代人跌宕的命运际遇,串联起了中国与冬奥结缘的42年发展历程,又在父子两辈运动员的相互凝望中,透写了中国冰雪运动从基础薄弱、负重前行到薪火蔓延、一飞冲天的前行轨迹,时代感与史诗感并俱。

展现中国冬奥发展全景图

1980年,春节将近,冰封雪飘的东北小城黑河,一位体育老师严义国滑着雪板,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归心似箭,是因为要回家送年货,还因为要把中国首次参加冬奥的消息,带给那群生来就在野冰上、雪坡里滚大的孩子们。

1994年,法国的阿尔贝维尔,叶乔波带伤上阵、顽强拼搏,夺得500米和1000米两项速滑的银牌,实现了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电视之外,因为父亲发生意外想要放弃花样滑冰职业生涯的严振华,看着荧屏上运动员破冰而动的身影,心中起了波澜……

虽然只播出了不到10集,但《冰雪之名》串写中国冬奥史的创作追求,已经能够窥见清楚的条线。

作为一部冬奥献礼剧,却不能避重就轻,在时间跨度、运动项目、表现人群的覆盖广度上,都要有保证。正如总编剧梁振华在创作谈中所言,“中国与‘冬奥’的情缘,并非2022北京冬奥可以囊括;这场盛会不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而是几代冰雪人一砖一瓦垒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沧桑征途的缩影。”

因此,《冰雪之名》最终确定了故事的结构方式:采用上下篇的形式,贯穿冰雪运动的红线,以纵深的历史视角,书写中国改革背景下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交织的冬奥历程。

如今看到的上篇“冰雪情缘”中,70后花滑运动员严振华、李冰河,他们的职业生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

他们所经历的,从业余队到专业体校,从有编制的市队、省队选拔入国家队争取冬奥登场的运动进阶生涯,是那一代运动员的代表路径。他们在职业生涯之外所受到的出国深造、下海经商的巨大诱惑,家庭中父辈遭遇的企业体制改革阵痛,也是独属于那一代的记忆。而整个哈尔滨所有的冰上项目运动员共用一个专业冰场,运动员看录像带摸索动作技巧,也是当时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现状。

当年的运动员对着录像学技术。

到了下篇“冬奥梦想”中,故事将围绕90后、00后运动员在冰场和雪场的逐梦故事展开。届时,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的骄人战绩,北京冬奥的申办成功,以及由此带动的冰雪运动的急速发展,都将渐次展现。

上下篇串联,一幅脉络清晰的中国冬奥发展全景图便显现于荧屏。

该剧展现了三代人的冰雪追求。

上篇诗意成就下篇快意

近年来,在主管部门主动出题、组织创作的激励下,部分电视剧创作者迈出了探索一步,在以《在一起》《功勋》《理想照耀中国》为代表的一批主题创作中,尝试以单元剧、诗选剧形式进行内容组织。

到了《冰雪之名》中,主创根据冰雪运动题材的特点和冬奥史诗叙事的要求,又拿出了上下篇的内容组织方式。上下篇不仅故事相互独立,时空相隔数十年,演员也完全不同。

总编剧梁振华创作过《理想照耀中国》《澳门人家》等多部年代史诗剧集。在他的经验中,《冰雪之名》这种前后跨度40多年的故事,很可能因为选角问题,造成关于角色年龄感的争议。同时,作为冰雪运动题材,运动员的高光时刻都是在年轻时候,青春戏才是观众想要看到的华彩段落。

于是,主创团队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分上下篇,写两代人的青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单篇故事的浓度;另一方面,也能让两代运动员形成呼应,共同诠释中国冰雪运动集体的精神风貌。

其中,上篇的故事强调年代感,节奏相对舒缓。作为背负时代使命的一代运动员,他们的理想精神和现实包袱都在《冰雪之名》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比如,男主角严振华,在集体感与荣誉感至上的年代,他渴望为国争光。面对困窘的家庭状况,他也渴望借着花样滑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些厚重的附加值,会使以严振华为代表的那一代运动员的奋斗之路,不可避免沾有一些孤勇和悲壮的底色。

到了下篇,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故事聚焦在了严阳、金莹、叶小小、唐寒等新一代冰雪人的身上,故事基调也从上篇的深沉质朴转变为热血明快。

时代变了,物质丰盛了,精神世界也更富足。年轻一代的“严阳”们可以卸下“严振华”们肩头沉重的包袱。他们更自由、纯粹,他们的拼搏和纷争为国家荣誉,也为成就自我的人生价值;为背负的使命,也为心中奔腾的热爱。

短道速滑项目象征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也正与下篇爽快热血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请来专业运动员为技术细节把关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主题创作,情绪和情怀的激发都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为了做到务实求真,《冰雪之名》从剧本创作、实地拍摄到演员的体验生活、技术指导,都务求充分。

比如,在剧本阶段,编剧团队就走访了各大冰场。还请来了国家队女子花滑选手刘艳、中国短道速滑队关镓文等专业运动员,就戏中的技术细节进行把关。

已经播出的关于振华和冰河用“内点冰抛跳两周”备战专业队选拔的细节,就是在跟专业教练员请教、确认了多次后设计出来的。

“上篇由于时代原因,花滑进入中国时间不长,我们的难度系数远比现在的双人滑要低,以各类的两周抛跳和托举为主。在剧本技术难度设定上曾向佟健老师取得过宝贵意见。我们还特意采访了当年在哈尔滨训练过,1994年全国锦标赛冠军、国家花样滑冰队前教练员沙延巍老师,沙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花滑人的生活及训练细节设定上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细节。”

演员为了还原运动员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竞技状态,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上篇故事中,演员彭小苒饰演李冰河,为了让这个人物更坚实,彭小苒在拍摄前接受冰上训练,请专业花滑教练做了大量指导,保证在镜头里的动作具备真实感。为了体现年代感,让人物更贴切,她会额外在造型上做一些设计,让角色的穿搭既复古又有一点时髦。

在下篇故事中,伊丽媛饰演的队医叶小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角色。医学世家出身的叶小小,本可以有更好的职业选择,但选择了运动医学方向的她,坚持自己的理想,成为了短道速滑青训营的队医。在工作中,她不仅专业执着还极为细心体贴,总能及时发现队员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给予帮助和治疗。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伊丽媛实地探访了冬奥训练营,学习了基础的运动医学常识和急救、理疗的手法,以及仪器的基本操作使用,观察了解队医的日常生活状态。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推广使者,伊丽媛完整经历了 1000多天的冬奥宣传工作,对冰场氛围和冬奥幕后工作者的状态都已经很熟悉。在《冰雪之名》开播的三天前,伊丽媛还作为火炬手参与了奥运圣火的传递。因此,她形容自己和叶小小这个角色,是“相互陪伴,彼此成就,最终合二为一”。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