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的传人
即墨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将五百年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时间和心血,坚守和匠心,铸就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欧鸟笼。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西南方向,有个小村庄叫大欧村,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放着大量的竹子,农家小院里则都有手艺人在制作鸟笼。因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 “鸟笼元素”,因此这里被称之为“鸟笼村”。大欧村制作鸟笼技艺出了名,昔日要用扁担挑着进京的 “大欧鸟笼”,如今又以多元化品牌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规模。2月19日,记者来到即墨大欧村,听50岁的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讲述他和鸟笼的故事。
吴金昌介绍自己制作的鸟笼。
讲述:一个鸟笼需要100多道工序
吴金昌,是大欧鸟笼的第19代传承人,至今已经从事大欧鸟笼制作40多个年头,他继承了祖辈传授的传统手工技法,细算下来,制作一个鸟笼需要100多道工序。当初,鸟笼制作是吴金昌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鸟笼供不应求,但是吴金昌却为之犯难,由于手工制作的鸟笼工序复杂、繁琐,所以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来学习。
“一个纯手工制作的鸟笼,颜色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化,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结实,这就是机器制作鸟笼所达不到的。 ”吴金昌把大欧鸟笼的传承放在心上,丝毫不敢马虎。别人开始用机器制作鸟笼的骨架时,吴金昌经过考察实验,没有选择机器,而是继续手工制作,因为机器没有人心细,硬性地处理鸟笼的部件,只会令鸟笼的价值大打折扣,更会失去了大欧鸟笼的手工本质。好的鸟笼是要经过匠人一遍一遍地处理,用手的触感来感受竹子部件的纹理,这样做出来的鸟笼既美观又耐用。
精巧的鸟笼成为艺术品。
一年四季,大欧村人差不多都处于忙碌中。 2月19日,记者走街串巷在大欧村内转了一圈,发现每条街道上都会有几个生产销售鸟笼的广告牌,村民家门口堆放着制作鸟笼用的竹子。农家小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鸟笼部件,两三人围坐在一起,用传统的木匠工具制作着鸟笼,雕刻着各种纹饰。
大欧村460多户村民有320多户制作鸟笼,有些人即使不做鸟笼,也从事着与鸟笼相关的生意。 “前些年每到农忙季节就没工夫做鸟笼了,现在很多村民把自己的口粮田承包出去了,专心做鸟笼。 ”吴金昌说。
创新:花样创意“鸟笼灯”受欢迎
花雕是鸟笼制作中重要的工序,更是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技艺……从16岁开始,上初中的吴金昌每逢周末回到家中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鸟笼制作技艺。那时交通还不方便,吴金昌经常跟着老一辈挑着做好的鸟笼到青岛市区售卖。“鸟笼工序复杂,制作起来很是麻烦,全靠自己平日的领会。 ”吴金昌说。从当初只会做最普通的鸟笼,到现在可以按鸟的种类、习性、活动范围制作适合不同鸟的特殊笼子,吴金昌已经学会了十几种类型的鸟笼制作方法。吴金昌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大欧鸟笼,这几年在即墨古城开了一家工作坊。随着古城文化经济的繁荣,吴金昌的大欧鸟笼也被许多人关注,生意也越来越好。
吴金昌告诉记者,仅虎年春节这几天,销售鸟笼就超万元。如今吴金昌成了古城里的“明星”,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不断,不是询问鸟笼技艺,就是请教养鸟知识。不仅白天有不少人前来学习观看,到了晚上,店铺内也总是人流不断。大欧鸟笼这个文化品牌出名了,吴金昌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几十倍。在制作传统鸟笼的同时,大欧鸟笼还将老技艺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多元化的产品。记者看到,吴金昌制作的花样创意“鸟笼灯”,很受一些家庭和酒店的青睐。
吴金昌将鸟笼制作工艺运用到了艺术灯等生活工具中。
然而吴金昌最大的收获是,不仅仅靠老技艺赚了钱,更重要的是把大欧鸟笼这一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 “底圈较高、没有栖木、笼条细密的是百灵鸟笼;上窄下宽、造型圆滚滚的是花鼓鸟笼;造型小而稳重、颜色深而端庄的是画眉鸟笼……”在吴金昌的工作坊里,记者见到柜子上放了大大小小30多个鸟笼,个个做工精细、古香古色。 “每一个鸟笼都因为鸟的体型大小、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而造型不同。画眉鸟体型小,所以鸟笼整体也小,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方形。百灵鸟是地栖鸟,笼子里也就不用装栖木,要用较高的底圈,以防止百灵鸟将铺在鸟笼底部的沙子划出去。 ”吴金昌介绍,做鸟笼就跟给人做衣服一样,也需要“量鸟而做”。
幕后:被誉“京笼”已有500多年历史
远近闻名的大欧鸟笼,不仅吸引国内许多客商前来订购,还有不少老外也通过互联网购买。经常有商户一下子就订十几个超大型的鸟笼,吴金昌和村民就要加班加点,连夜赶制出来。
大欧村生产的鸟笼品种多样,小鸟笼最便宜的也要上百元,最贵的报价上万元。记者看到,这些鸟笼上有许多传统的龙凤图案,正是这些美丽的图案吸引了许多客商,产品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昌、沈阳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大欧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全村每年仅靠制作鸟笼就能赚2000万元。
吴金昌介绍,大欧村建村时有一位吴姓老艺人从北京将制作鸟笼的绝活带到了大欧村。乾隆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王孙公子、富家子弟赏识购买,还获得了一个 “京笼”的名号。“从南京到北京,大欧的笼子进京城。 ”这句顺口溜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2009年,大欧鸟笼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里的情况差不多,不管是男是女,老辈们几乎都会这手绝活,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吴金昌告诉记者。
吴金昌说,清代时的京城,玩鸟笼是看身份的。在官场,鸟笼是三条腿,俗话叫“三足鼎立”,寓意在官场争得一席之地;做生意,鸟笼是四条腿,寓意四面八方来财的意思;一般称之为单笼。大欧鸟笼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制作始于明代,闻名于清代,盛于当代,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