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闫家山地秧歌:在青岛,它是独一份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4日讯 说起山东秧歌,很多人随口会说出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但如果说起闫家山地秧歌,恐怕很多人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传统的闫家山地秧歌就是起源于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闫家山村’,它在青岛是独一份儿的,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闫家山人最得意的本事。”周口路社区原党委书记、非遗闫家山地秧歌传承人闫恒巨说。

独一无二秧歌 已经200多岁

“地秧歌是大概200多年前发源于咱闫家山的,人们从当时盛行的高跷秧歌中得到启发,将舞扇少女,拉鼓少男,耍铜钱棍,打棒锤男青年的表演移植到高跷上,形成了这种秧歌,这种表演形式至今都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 ”说起闫家山地秧歌的历史,闫恒巨是侃侃而谈。

闫恒巨告诉记者,地秧歌最初表演时是要踩着高跷的,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人把七八十厘米的高跷改为只有十厘米的“矮跷”,于是舞蹈动作变得更灵活,同时增加了持伞老者领舞并即兴歌唱,舞出了新的风采,“地秧歌”也由此定名。“后来,干脆连矮跷也不要了,就直接在地上做动作,这样舞起来会更好看。 ”闫恒巨说道。

据了解,闫家山地秧歌共分为花伞、婆婆、棒槌、铜钱棍、花鼓、扇女等6种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逢节庆、丰收等好日子,闫家山人都会走到田间地头舞上一段。据闫恒臣介绍,闫家山地秧歌曾几经浮沉,从久演不衰的繁华到一度面临着无人传承,直到近十几年间,地秧歌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中。

省级申遗成功 地秧歌走向全国

2011年,闫家山地秧歌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在这一年,闫家山地秧歌艺术团在周口路社区正式组建成立,新一代闫家山地秧歌在传承原貌的基础上,还糅合了民间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动作套路,“我们就是想将秧歌这项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闫恒巨介绍,艺术团的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最初成立时将近80人,他们全部都是闫家山的村民。 “别看这些队员年龄都不小,但大家对地秧歌都非常的热爱,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来参与到艺术团中,几乎每次的训练都不错过。 ”

在闫恒巨的带领下,艺术团参加了很多国内外活动,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 2014年,艺术团被市北区评为非物质遗产演出一等奖和社区教育星级最佳团队;同年,受邀赴韩国大邱市参加“联动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大邱市市长签发的“大邱市联动艺术表演活动特色一等奖”证书和奖杯;2015年,在世界休体大会上,团队成功斩获舞蹈大赛老年组金奖;2015年底,闫家山地秧歌省级申遗成功;2016年,艺术团登上了《星光大道》青岛地区选拔的舞台……

老人们念念不忘期待更大舞台

今年72岁的闫云英是地地道道的闫家山人,也是艺术团的“老资格”,“从艺术团成立之初,我就是团里的一员,一直到今天还在。”闫云英说,自己年轻时就会扭地秧歌,那时候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这项文艺活动。

“后来这项活动停止了很多年,直到2011年艺术团成立,算是重新又拾了起来。”问到加入艺术团重新扭秧歌的感觉,闫云英不假思索地说 “太好了,太亲切了。 ”闫云英告诉记者,这是闫家山的老传统,经过了好几代人的传承,老人们一直念念不忘,一提起来就兴奋。 “每次我出去演出,孩子们都很支持,只要他们有时间,都会一家人跟着去给我拍照。 ”闫云英笑着说道。

在闫家山村,像闫云英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正如闫恒巨所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真的需要传承和发扬。 “从恢复、挖掘,到创新、传承,我们希望在未来,能为这个闫家山这个独有的艺术形式找到更广阔的舞台。 ” (观海新闻/老年生活报记者 许瑶)

责任编辑:尚美玉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