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带动上行趋势,措施靠前发力收到实效
抢抓RCEP机遇,青岛外贸“开门稳”
■空轨集装箱即将通过海关机检检查设备。 陈星华 摄
青岛海关3月10日发布了今年前2个月的外贸进出口数据,1321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总值,同比14.3%的增幅,放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原材料价格高位徘徊、运力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出青岛外贸较强的韧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是在去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之后取得的,高基数下能够实现今年“起步稳”更显珍贵与不易。
进出口增速放缓
“前2个月对外贸易总体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增速放缓则是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和进口价格指数上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曲越分析认为,RCEP的正式生效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政策红利,带动了青岛前2个月出口贸易的上行趋势,青岛毗邻日韩的优势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前2个月,青岛对韩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4%、23.7%;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488.2亿元,增长13.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7%。随着中欧班列班次的持续增加,青岛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也高于整体。前2个月,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403.5亿元,增长18.6%,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0.5%;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86.6亿元,增长33.2%。
但要看到,进口增速出现放缓的态势,增速降至个位数。曲越认为,这主要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对青岛进口额带来一定的影响。
同时,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整体外贸的发展环境也将有新的变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随着全球主要出口国家产能修复,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出口产能扩大,订单也在逐渐回流,我国的出口替代优势或将逐步减弱。
曲越则认为,新的外贸环境下,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将为外贸注入新动力。在前2个月“开局稳”的基调下,预计2022年出口增速将总体平缓下降,进口增速有序回落,国内需求逐渐上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步协调发展。借助RCEP 生效和中日韩自贸区推进的东风,2022年青岛有望在固稳提质的目标下迈上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台阶。
政策靠前发力收实效
面对诸多外部不确定性和明显增多的风险挑战,青岛一系列政策措施靠前发力,在外贸“稳起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青岛先后印发《青岛市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2-2025年)》《关于推进国际贸易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不断筑牢外贸发展的政策底。其中,“若干政策措施”针对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着力发挥港口对贸易的集聚辐射作用、大力促进贸易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积极构建贸易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六方面出台26条政策举措。“实施意见”提出12条举措,涵盖了国际市场开拓创新、外贸业态提升、贸易数字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贸易金融保险配套服务等对外贸易发展的诸多重要层面。
青岛海关则启动了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出台提升口岸智能化水平、推进重点商品通关便利化等5个方面18条举措,力争在今年5月底前形成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带动青岛关区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整体提升,助力青岛打造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和标杆城市。
进一步发挥自贸效应
稳健开局来之不易,今后的挑战依然严峻。“青岛要实现在2021年外贸进出口高基数上的再增长,要从多方面着手发力。”曲越认为,青岛应进一步强化和放大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这一高能级开放平台的示范效应,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依托,促进中间商品、高端设备和技术产品的进口,打造国际易货贸易平台,加强大宗商品供应链和信息链的管理,推动贸易、物流和金融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他还建议,要继续推进RCEP框架下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充分利用累计原产地规则和贸易红利,推动青岛与RCEP成员之间的外贸稳步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资源配置,推动青岛“航贸金”耦合互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打造青岛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贸易进一步融合;进一步强化推动招商引资,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项目,重点支持引进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G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先进外资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的外贸增长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