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平度农民于克山在精准扶贫帮助下,仅三年由贫困户蜕变为身家十万“羊司令”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平度李园街道贫困户于克山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短短三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从兜里只有十元到拥有价值十万元的羊群,引得不少乡亲啧啧称赞。

7月1日,平度李园街道城西秦皇河边,一群调皮的小羊在河沟自在觅食,像是一朵朵滚动的白云。“白云”飘过,一位皮肤黝黑、走路有些瘸拐的中年男子走在后面挥动鞭子,俨然威风十足的“羊司令”。他,就是曾经的贫困户于克山。

谁能想到,“羊司令”之前还是一名大家口中“等、靠、要”思想严重,向别人要吃要穿的“懒汉”。于克山今年54岁,孤身一人,又得过脑溢血,留下肢体不协调的后遗症,4年前被李园街道周戈庄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克山一度心存怨气,对社会总是抱着敌视态度。

老于的困难,让人揪心,他的犟脾气,也让扶贫干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度还伤透了心。“前几次去找于克山的时候,他对我们干部很抵触。”李园街道扶贫办负责人刘辉介绍,“于是,我们就经常去,有时候还特地买点菜到他家一起做饭吃,跟他一块打扫卫生,收拾家。慢慢,他和我们熟悉了,话也渐渐多了。抓住他这个微小的变化,我们就从宣传政策入手,但他有时候听进去了,睡一觉又改变了主意,整整花了3个月,终于扭正了他的观念。”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过去,我老觉得扶贫干部不可靠。现在,觉得扶贫干部真好,他们不嫌麻烦,一次次过来讲政策。家中的点滴事他们都记在心头,帮忙解决,我之前真是对不起他们。”于克山掏出了心窝子话。

扶贫干部刘辉(左)怀抱今年出生的小羊与于克山交谈。 

2016年,于克山建起了养殖场,饲养蛋鸡和鸭苗,但他哪有心照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益一直不理想。眼见刚扶起来的脱贫信心要开始消沉,这可急坏了街道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一直帮着搞市场调研。千难万难,路对了就不难。2017年3月,刘辉信心满满地找到消沉的于克山,详细地说出了养羊脱贫的想法:“只要你肯干,养羊技术我包了,资金问题我也帮你想办法。”在刘辉的鼓励下,于克山致富的心思又“活”了起来。当月,于克山就领到18只小羊。

怕于克山岁数大、学历低,听不懂养殖技术,街道开展的培训班讲完后,刘辉总是请专家们再单独开个小灶;担心他偷懒不上心,工作人员下乡的时候,总会绕路去看一下;母羊要产小羊的时候,工作人员早早联系好专家去进行指导;因个人征信问题,街道多番协调,帮忙申请扶贫小额贷款3万元;防疫期间,帮其购买饲料、给羊圈消毒,做好防护等。如今,于克山养羊已成规模并且没受疫情影响,刘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在真情帮扶下,只有初中文化的于克山一步步成为“羊司令”。“每天早晨7点以后,赶羊群出去吃草,一天能走10里路,自己的腿脚都比之前利索多了。”为了养好“脱贫羊”,于克山还利用放羊的间隙,刻苦钻研养殖知识,“别的我不敢说,现在只要羊有什么症状,我看一眼就知道了。”

3年的时间,从18只羊变成了100多只;从兜里最穷时候只有10多块钱的窘迫到拥有价值近十万元的羊群,于克山说,他要把以前荒废的日子补回来。“疫情过后,街道要组织我们学习网上销售,听说在网上接单后,两天就能送到外地。”于克山说,将来他要成立企业,带着村民一起养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在平度,正有无数个于克山,沐浴着党的扶贫政策,干群手牵手、心连心,驶离贫困点,奔向小康路。(青报全媒体记者 马英歌 通讯员 孙京信 王菡)

责任编辑:孙飞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