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惊艳时光的青岛手造你见过吗?青岛首届手造节·作品说⑥|螺钿漆器

点击图片进入大赛专题,看青岛手造视频,上传作品

编者按:

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沉稳与活力。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青岛的手造业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手造艺术使这个城市拥有了更独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总工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岛市手工艺协会、观海新闻、智慧青岛、齐鲁工惠·青岛行承办的青岛首届手造节·青岛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火热进行中。

今天起,为您带来“青岛首届手造节·作品说”系列主题报道。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独具匠心。

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也是一门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螺钿妆成翡翠色、紫霞秋澈婺州香。”这些都是古代诗人对“螺钿”这种传统装饰艺术的赞美。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唐代时,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清代更是螺钿家具鼎盛时期,颇受清朝宫廷的青睐。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近年来,螺钿工艺在国内几近失传,仅在青岛、扬州等几个地区还有所传承。

来自西海岸新区的“锦贝传说”就是青岛为数不多传承这门工艺的团队。以黑漆为底,螺片为纹,“黑夜”与“星辰”交织,螺钿美得不可方物。制作螺钿的第一步——选贝壳,颇有讲究。须选年龄长、结构密、韧性强、色彩绚丽的贝壳,如青岛的小鲍鱼壳、日本海虹壳、澳洲的九孔鲍、新西兰的蓝孔雀鲍等,都是非常适合用来做螺钿的贝壳。谈起螺钿的工艺制作,“锦贝传说”董事长告诉记者:“制作螺钿是个精细活,手、脑、心一个不能少,手工打磨、裁切、贴花、上漆,每一步要手稳、意识集中、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做出一件完美的作品。”明代的《髹漆录》谈到薄螺钿的做法说:“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制加如画为妙。”在“锦贝传说”的团队中“点、抹、钩、条”每位手艺师傅各有擅长,团队中最擅长“点螺”的师傅可以将螺贝制成0.06毫米的薄片,可谓是真正的薄如蝉翼。

本次青岛首届手造节的参展作品中,《青岛风光看盘》就是“锦贝传说”团队以青岛元素为主创作的螺钿工艺作品。以看盘为媒介,红色为底、黑色点缀,螺钿工艺将栈桥、上清宫、石老人等地标符号形象化地组合成现代艺术装饰,满载着这座滨海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螺钿这一传统工艺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提到该作品的创意,“锦贝传说”团队表示:“一个好的设计是‘思维+文化’的碰撞,青岛是一个时尚的海滨城市,而螺钿的工艺恰好与青岛的海洋文化相得益彰,传统手艺不仅要传承发扬,更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我们结合青岛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工艺表达青岛独有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爱上青岛。”

除了制作与青岛有关的文创,“锦贝传说”团队还开发了不少“螺钿+”衍生品。他们将螺钿璀璨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时尚融合,不断设计研发与当代家居生活相结合的创新型产品,例如结合中国茶文化的《紫气东来螺钿茶盘》、受到众多女士喜爱的《圆梦螺钿包》《螺钿鹿鹤耳饰》等,“锦贝传说”团队认为:“让螺钿随着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与当下人们喜欢的元素、与时尚产生更多碰撞,真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

从家居摆件到书签、杯子、镜子等日用品,再到首饰、美妆等时尚用品;从以木为胎,到尝试与皮革、玻璃、金属等更多材质结合,他们怀揣着对传承的敬畏和对传统手工工艺的不懈追求,在继承中创新,将螺钿漆器以全新的面貌带回到大家视野中,让它再放异彩。在进行各种创新和尝试的同时,他们也积极与青岛其他非遗手艺合作,打造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品牌名片,实现共赢。

手艺,也是守艺。这些“青岛手造”的匠人们,肩负古道传承,兼修新艺创新,守住传统文化底蕴,造出时代文创之“花”。

扫码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智慧青岛记者 刘爽 赵振宇)

责任编辑:管佳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