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历史,其实在80年代,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创建、改革以及成功,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思路的创新。或许现在的我们,应该再次充分研究一下这座市场,相信这些研究,对于正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即墨路及大鲍岛区域,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旧照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青岛大鲍岛曾经有一座被国内外游客誉为“小商品王国”的市场。今天青岛市面上发迹于80、90年代的第一代改革开放后的“倒爷”、第一代外贸商、第一代地产商、第一代“万元户”和今天经商有所成就的“60后”、“70后”,大都有过一段在即墨路“进货练摊”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不同于传统市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在那个敢于创新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规划、形成的。
曾经的“三不靠”地带,最早的生意是小蔬菜市场
建国前,即墨路最大的“生意”是一个小蔬菜市场。这条街远离市中心,远离码头,也远离工厂区。属于“三不靠”地带,所以行人稀少,300多米长的路上仅有一家李村路粮店、一家即墨路烟酒店分店和一家小蔬菜店。
建国后,当时大家对即墨路有这样的评价:“兔子来了不拉屎,咕嘎来了没地落,扔十块石头也打不着一个人。”——在一般人看来,要想在这里开市场,简直不可能。
在这样的完全不利于生意的条件下,1980年10月1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出布告,在即墨路段成立“木器家具、旧自行车市场”。当时设立“木器家具、旧自行车市场”的意图,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之初在家待岗的年轻人吃饭问题。但是市场怎么开办、会不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谁也判断不清形势,只能先干起来再说。
“野路子”从中山路挖来游商浮贩,一张桌子一个借来的办公室创业起步
此时,一个改变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发展方向的人物出现了。他叫杨松彪,名字霸气还有点憨厚,是当时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市场管理所所长。
杨松彪先解决了市场的定位问题。他发现,“木器家具、旧自行车市场”虽然是个好生意,但是对于那些待业人员,他们根本没有钱去采购这些“大货”——在那个年代,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代表是有身份地位的,旧自行车的买卖很难做;而木器家具又是个手艺活,流通交易市场很封闭,很多商家都是几代人做生意,很是抱团,年轻人也很难能在这个行当里赚到钱。问题再多,政府的规划还必须执行,所以他想出了一个“不闯红灯绕道走”的办法。杨松彪把“木器家具”和“旧自行车”改为两个单独行市,划出一小片地方经营,然后留出大量空地,重点招商那些待业青年能干得了的买卖——日用品、鞋帽、服装、缝纫、眼镜和各个行当的修配业。这样一来,市场的经营定位就得到了扩展。
优化了市场定位,杨松彪开始招商。招商采取了“拉客入市”的“野路子”办法。所谓“拉客入市”,指的是到中山路把一些“游商浮贩”请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在市场里设摊经营。买卖扎堆做是商业规律,更何况这些流动商贩本来也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做买卖,省的被赶来赶去。即墨路虽然不如中山路那么“洋气”,但制定了“内松外紧”的规则,对在即墨路以外设摊的商贩,采取严格取缔、罚款和收购等措施;但对于进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经营的,谁来的早就能占好地角。这样的招商和管理政策,使得各类摊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市场刚开发时,即墨路仅是一条空荡荡的街,作为市场的开拓者,“指挥部”连办公桌椅都没有,杨松彪只得到李村路派出所借一张小方桌,和另外三位退休老工人一起搭起“草台班子”,开发这条“处女街”。市场开放后,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扶持关怀下,发展很快,上市摊位数量迅速达到1340多个,市场从业人员达2800多人;其中待业青年有900多人,市场成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的示范项目。
带动大鲍岛商业繁茂,品类专业货品齐全
发展了一段时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从一条小街,发展成了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潍县路、易州路、芝罘路、博山路等四条支路,占地1.48万平方米,规模相当可观的专业小商品市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共建起了八个行市,上市商品高达两万多种。其中近8000个品种,是国营、集体商业不愿经营或断档缺门的商品。在80年代末,市场年成交额已超过亿元。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中心,是全段宽14米,长300多米的即墨路中心市场区。这一区域西头紧靠中山路,东头连接济宁路,共分五个管理区:一区主要经营布匹服装、草编织品、苏州织锦缎袄面料及部份小百货;二区主要经营小百货、小五金、小家电;三区经营各类时兴的手提包、背包、公文包和眼镜等;四区主要经营各类皮鞋;五区批发小百货。在形成规模后,吸引来了大批来自浙江义乌、温州等地的摊户。
还有一个中心,是经营服装行市的李村路行市。李村路行市的一区东南侧布匹摊户居多,西北侧主要售卖服装。从二区至四区,全是经营服装的摊户。五区为缝纫服装制作市。在缝纫市尾段,也有经营成品沙发、木器家具的生意。当时经营服装的摊贩,大都来自即墨、崂山等区市。除了西服外,他们所经营的服装大部份属自产自销:一个摊贩背后,可能就是一家或数家本地的裁缝铺。在那时,他们往往自己采购原料、自己加工制作、自己销售,因此被称为“三自户”。
潍县路、博山路、易州路、芝罘路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横跨的四条支路。潍县路摊户以经营草编织品和小百货为主。博山路商家专注打火机、照相机的经营和维修。博山路东段多经营贝雕制品。易州路有一部分服装生意,北段聚集了很多专门修鞋的摊位。芝罘路全段经营服装,只有东段有两三个书摊、鞋摊。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创业初期,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群众对市场经济不太了解,尤其是当时正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杨松彪的这种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管理的方式,被骂为“投机倒把祖师爷”、“复辟资本主义的罪魁祸首”。有人发动部分邻街居民,从早到晚找杨松彪闹事,说“搞自由市场声音嘈杂,影响居民生活”:“我家里80岁的老人有心脏病,万一出事,你要负全部责任”;有人把一些个体户在交易中的对话偷偷录下音来,要到中央告杨松彪“保护投机倒把分子”。除了来自居民的不理解,杨松彪还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指责:“谁让你开的工业品市场?你这个市场市里没批,这是‘黑市场’,马上取缔工业品这一部分。”尽管阻力重重,杨松彪还是硬着头皮,使出一股子“彪”劲挺了过来。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一个敢担当的基层干部。
规范严格管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名扬海内外
1982年5月,杨松彪作为负责人,制定出市场管理人员的“三定六保”岗位责任制。这个制度拿到今天一点都不过时,甚至今天我们很多面向客户的企业都还没做好。
所谓“三定”,指“定人员、定任务、定岗位”,这就形成了绩效考核的基础;“六保”是“保证市场交易秩序好、保证市场卫生好、保证亮证经营好、保证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好、保证以理服人,秉公办理,大公无私,文明管理好、保证摊户商品陈列美观好”。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这套管理办法,后来被省工商局归纳为“三定五保”,在全省推广。杨松彪还提出管理人员的廉政风纪规定:“作风正派,着装整齐,不接受个体户的礼物,不准在个体户摊位上买商品;经批准确要买时,不能压价或赊欠款项”。
对于市场摊贩的管理,他制定了“入市登记、摊位定点、人员定位、对号入座、亮证经营、明码标价、佩戴交易证、悬挂顾客意见薄、实行信誉卡售货”的规定。因为有了之前规范市场管理人员“管理”和“作风”的两个制度,整个市场树立起了公共信用,个体户摊贩也愿意执行市场的这些管理规定。
在初期一系列制度规范下,一个本来只是为了解决待业青年临时糊口的市场,变成商贾云集的地方。
当时的山东省工商局领导曾对杨松彪说:“即墨路现在不是‘黑市场’,也不是‘私生子’,而是全省的一个‘独生子’,是全省一朵‘盛开的鲜花’”,并请他到全省地市负责经济和市场管理的干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当时省里的同志说:“老杨不仅讲得好,做的也很好,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很繁荣”。后来,有30多个全省各地工商系统工作人员先后“组团”到即墨路参观学习。为学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规范化管理,全省各地市工商局长召开了现场会,杨松彪做了发言,受到与会者称赞。1988年,青岛市委领导指出:“要办好像即墨路那样的小商品市场”。
全国28个省市的工商系统同行约3500多人次,也曾分别来即墨路考察。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个体户“信誉卡售货”的经验,被全国推广。
1983年,杨松彪又制定了入市摊户的《“十六要”规范化实施规定》,即“入市要登记;经营要亮证;摊位要整齐;陈列要美观;设摊要定位;标价要明码;服务要周到;态度要和蔼;买卖要公道;童叟要无欺;管理要服从;交费要主动;治安要维持;秩序要井然;卫生要讲究;场地要清洁”。
这些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实施,使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呈现出商品美观大方,摊位整齐统一,交易兴旺活跃,秩序井然有序,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受到国内外顾客、游客的普遍称赞。
1984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翰·洛曼一下飞机就提出要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参观。他选购完商品后称赞:“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很好,非常好!”。来自朝鲜、印度、罗马尼亚、波兰的政要、团队,以及外国驻华大使夫人、外国新闻代表团等40多个代表团先后前来考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同志也曾参观考察,都给予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很高评价。
后记:源于城市改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有启发意义
回顾历史,其实在80年代,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创建、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以及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思路的创新。今天,即墨路及大鲍岛区域正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工作。现在的我们,应该充分研究一下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成功。也许这些研究,会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马达 青岛大学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