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贸职业学校是一所以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专业为特色的新工科品牌学校。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锐意改革,以构建“三色教育”德育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一二三”工程为突破,紧扣“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科学文化及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育人主线,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青岛工贸职业学校学生在课上了解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
服务区域经济,畅通高技能人才成才路径
学校紧紧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发挥青岛智能制造区位优势,深入40余家企业调研,组织市机器人协会、市人力资源协会等30余家企业召开12次专业论证会,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以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契机,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准确定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型人才培养“工贸”模式。探索“1+2+N”政行企校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教高考、中高职一体化、技能大赛展开的人才培养模式,令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先后有一汽解放、德国博世、海克斯康、海信模具、石化检安、辰榜数控、深圳德立天、青岛海菲勒等国内外名企与学校签约人才培养基地,与博世、一汽、特锐德、泰德轴承等企业开展“1+1+1”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培养,为岛城名优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效益。
依托名师引领 ,强化高技能人才师资建设
学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校本教科研水平,带动教师成长,2020年被评为青岛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数控和模具两个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现有两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平台”,正高级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数66.6%。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省市优秀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省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名师等33人,获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134人次。引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李峰工作室,携手于万成国家、省名师工作室,发挥校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9大平台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工业机器人编程1+X考证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技能大赛等方面全面发力,成果显著。现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7项已结题5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已结题,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取得专利5项,出版教材5本,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本,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2名青年教师获得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张新香工作室4名青年教师获得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学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50余项。
深化产教融合,聚焦高技能人才多元培养
学校以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专业建设理念,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修订课程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模拟工厂”实践教学“真环境、真项目、真正做”,校企协同建立“标准融入、项目贯穿”的能力衔接项目群。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双导师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建立“多元化、过程化和开放性”评价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教学院,形成政、行、企、校多方育人格局。
一是立足青岛制造业人才需求,结合青岛智能制造区位优势,依托在学校成立的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与精密检测技术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学校的产教学院“模拟工厂”,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中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产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对接产业技术发展,将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优化组合。将“国家、行业和大赛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三是构建“模拟工厂”实践教学环境,建立“标准融入、专业分项、项目贯穿”的能力衔接项目群。完善“真环境、真项目、真正做”的支撑条件,建立专业基础“融项目”、专业技能“含项目”、综合实践“练项目”、第二课堂“赛项目”的“层级递进、能力衔接”模式。通过跟踪生产过程、模拟或再现生产情景,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
青岛工贸职业学校招生咨询二维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借助《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有利契机,学校将加快办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步伐,积极对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不断丰富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内涵,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赵 黎)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