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说
“回复”不能成“应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百姓诉求反映渠道越来越宽广。从以往的电话投诉,到如今的官方网上平台诉求,其宗旨要义就是更便捷地接受群众建议、意见、投诉,从而快速解决问题、让百姓满意。但遗憾的是,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上的一些回复,却变成了一字不差的“复制产品”。“回复”成了“应付”,显示出有关部门对待民声敷衍塞责的态度。
日前,一名网友在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留言,反映其按采购合同给城阳区东果园社区送桶装水,社区拖欠10多万元水款未结清的问题。城阳区回复称,街道工作人员已通过电话与当事人沟通,如有问题,可拨打电话87869047咨询。
可该网友随后再次留言,称“主管部门回复说4月18日跟我电话沟通过,真实情况是至4月19日我都没有接到过任何部门的沟通电话,投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进展。”至发稿时,记者再次与该网友取得联系,网友表示“仍未接到街道的电话”。在未与当事人电话联系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就在回复里妄称“已取得沟通”,这样的回复如何能让市民满意?此外,该网友还质疑,回复中给出的电话号码根本无法找到负责解决后续问题的人,因为当他拨打该号码时,发现这是一个需要转接的总机号码。“连分机号码都不肯提供给市民的回复,是不是太缺少为民解决问题的真诚了?”网友说。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针对网友第二次提出的诸多质疑,主管部门给出的回复竟然与第一次“一字不差”。
如果说第一次回复只是有点工作不细致,那么第二次则完全就是敷衍了事了。而且,在未与当事人电话联系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在回复里两次妄称“已取得沟通”,这样的回复显然就是弄虚作假。“回复”成了“应付”,让我们看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子。这种回复非但未能解决市民的提问,反而让百姓寒心,让政府公信力受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赶考之路上“谁来出卷”“谁来答卷”“谁来阅卷”等根本问题。
每一次的百姓诘问,都是对部门的一份考题。回复民声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面对群众所问所求,言不对题、答非所问,甚至含含糊糊地制式答复,虽煞有介事,但一看就没有诚意、没有温度。这些似有实无的回复,是形式主义作祟,也是能力缺失的体现。因此,面对百姓的每一份问卷,部门都应避免应付式完成任务,要把“群众满不满意、获得感强不强”放在心上,如此,才能避免交上一张不合格答卷的尴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回复”才是群众想要的答复,才会让群众满意。因此,针对群众提出的诉求,主管部门要对人民群众心怀大爱,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群众工作做深入、见成效。针对群众提出的诘问,主管部门发力要准,突出问题导向,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遏制形式主义。此外,在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环节,还需要在“实”字上用力,做实做细做到群众心坎里。
当前,我市正深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以此为契机促作风转变,以作风转变促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促事业发展。希望各区市、各部门强化公仆意识,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事为事,杜绝官僚作风,自觉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用心用情用力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在今后落实回复百姓诉求时,做到更准确、更贴心、更暖心。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