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设备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虚拟现实产业迎来消费端放量拐点,“风口”之上,作为虚拟现实产业的北方重镇——
青岛紧抓虚拟现实产业技术迭代机遇
“元宇宙”风头仍劲,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图景日趋明朗。作为打开“元宇宙”大门的“钥匙”,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引领虚拟现实产业站上“风口”。
资本的嗅觉最为敏锐。近日,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报告显示,VR/AR行业以同比544%的投资增速居所有行业之首。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押注VR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收购VR硬件公司Oculus,到字节跳动收购VR创业公司Pico(小鸟看看),虚拟现实产业圈从不缺少新鲜事。
近日,爱奇艺关联公司北京梦想绽放科技有限公司、海尔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宝通科技等多家企业同步入股了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至此,这家由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的公司已聚合虚拟现实产业链上下游18家股东单位,成为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目前国内虚拟现实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青岛等少数几个城市,青岛是虚拟现实产业的北方重镇。”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小天说,从硬件、软件到内容、应用,青岛进行了虚拟现实全产业链布局,走在了全国前列。
当VR产业在2021年悄然跨过1000万台出货量的行业“拐点”,虚拟现实产业的“高光时刻”也就越来越近。面对这样的新机遇,青岛虚拟现实产业蓄势待发,或将迎来全产业链的加速“演进”。
技术标定的产业路径
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期许不仅仅是一幅描绘的“美丽图景”,虚拟现实产业率先踩下的“一脚油门”,正将技术引领变革的世界愈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2021年,业内人士预期之内的VR产业“拐点”到来,这是VR设备在消费端放量普及的“起点”。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平台上需要有约1000万人使用VR,才能使开发人员持续研发以及获利,而一旦超过这个门槛,内容和生态系统将会迎来跨越式发展。
“只有足够多的人使用设备,才能促进内容创新和更多应用开发,形成产业生态的正向循环发展。”严小天说,眼下这样的循环已经开始发生,他认为VR设备的用户数将很快达到5000万的量级。
而站在“拐点”处回望产业发展的起点时会发现,底层基础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无论是被称为“虚拟现实产业元年”的2016年,还是名噪一时的“元宇宙元年”的2021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式节点都是由关键性技术来标定的。
这一点在VR产业四大底层技术之一的交互技术中尤为明显。十几年前,VR眼镜的位姿捕捉功能由高清红外摄像头完成,一套高端摄像头的成本可能就高达十几万至上百万元,在成本和使用体验方面限制了VR眼镜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2016年前后,VR眼镜交互技术迭代为光塔解决方案,整套产品的价格降至数千元,直接提升了VR眼镜的普及程度。
2019年前后,VR眼镜交互技术再度升级为inside-out追踪方案,解决了外部设备依赖问题,同时将交互方案解决成本直接降至数十元,VR眼镜的规模化产业空间顺势大开,直接催生了“元宇宙元年”。“这个过程中运算、传输、显示等底层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的是性能的进步提升,有的是原理创新性的技术迭代。”严小天说。
显然,从底层技术逐步成熟、良品率提升到规模化量产、成本降低带来C端普及,是消费电子技术从诞生到商业化应用的基本路径。消费端开始放量意味着产业化脚步将加速,关键技术引领产业跨过一道道门坎,迎来跃进式发展,并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
就在近日,2022戛纳XR沉浸影像单元入围影片已在戛纳官方网站公布,观众可在5月17日至28日期间,使用Meta Quest等主流VR头显设备或Steam等VR应用平台,登录戛纳XR官方展映平台VeeR VR与Alexandria免费观看。
VR已来,虚拟现实产业这条新赛道将更加热闹。
把握技术迭代机遇
VR眼镜、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被视为继PC、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信息终端,是后移动时代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虚拟世界的入口及基础设施。对城市而言,抢抓虚拟现实产业布局就是在抢抓后移动时代的产业“入场券”。
从技术角度看,无论是VR还是AR,虚拟现实技术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未来势必还将经历多轮技术方案的演进。抓住技术迭代升级的机遇就找到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VR眼镜的关键技术路线已基本确定,但VR光学模组技术、材料轻量化、结构设计等各类技术都会不断进步,技术的进化永远在路上。”严小天说,比如VR光学模组技术经历了菲涅尔透镜方案、Pancake折叠光路技术方案等多次迭代,眼镜的厚度和重量都得到了明显降低,佩戴舒适性和显示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技术迭代在AR眼镜身上将有更多可能性。不少业内人士预判,相比VR眼镜呈现的全虚拟环境,AR眼镜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叠加融合,将是最有可能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连接信息世界的“入口”。
然而与VR眼镜相比,AR眼镜的基础技术相对滞后3到5年,目前AR眼镜未能在消费端落地普及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产品不够成熟,其核心部件显示模块仍存在技术瓶颈。具体而言,光波导技术被视为目前AR眼镜最佳的光学解决方案,但目前光波导镜片尚存在制造瓶颈,良率低、光效低等问题直接限制了光波导镜片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VR眼镜的价格一般在2000-5000元,而一副AR眼镜动辄数万元。
“突破光波导镜片的核心加工技术是我们现在重点在做的事情之一。”严小天说,纳米压印技术是制造光波导镜片的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围绕这项技术,以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为运营主体的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整合产业资源,打通这项技术从设计、核心工艺到生产设备研发的全产业链,目前该项技术已完成中试。
据悉,纳米压印生产设备的工艺难度、复杂度不亚于芯片制造中的光刻机,未来纳米压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给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VR、AR还在持续进化,青岛亟待塑造技术的竞争长板,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产业迭代机遇,以引领性的技术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补强全产业链薄弱环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将迎来全产业链发展,在医疗、金融支付、教育、制造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从技术创新、硬件制造到内容创新、场景落地,青岛也已初步构建起虚拟现实产业的全产业链。
严小天认为,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的优势环节集中在头显整机、生产制造这两个环节,而在部分核心器件研发、感知交互技术和内容开发环境方面比较薄弱,青岛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现状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位于崂山区的歌尔全球研发总部
在头显整机生产领域,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80%市场份额的歌尔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崂山区。作为虚拟现实产业硬件领导厂商,歌尔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等领域积累日久。
而感知交互技术和内容开发环境同样是青岛的产业短板。感知交互技术包含定位追踪、环境理解等关键技术,内容开发环境则主要指操作系统开发、引擎开发等方面。“目前建模设计、渲染、仿真等软件系统都是从国外进口,为了弥补产业链短板,我们正在整合国内科研院所的核心引擎和仿真平台等资源,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严小天说,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从产业链薄弱环节入手,推动全产业链补链、强链。
雄厚的科研力量将厚植青岛虚拟现实产业。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已在崂山区设立了11家虚拟现实高端研发机构,全国唯一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崂山区。
山东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
目前,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在全力争创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未来将协同产业资源为虚拟现实产业提供从先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技术突破到应用示范、协同工作、人才引进,直至系统中试、量产验证的一条龙能力支持。
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也频传进展。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项目将在今年上半年启动建设,并计划于2023年9月底交付使用。怀抱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的愿景,青岛正在加速前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伟)
青岛日报2022年5月16日1版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