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市南区在重点难点领域率先“破题”,“探”出幼小科学衔接特色路径

为进一步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工作,我市于2021年11月确定市南区、胶州市为青岛市幼小科学衔接示范区,在幼小科学衔接的重点、难点领域先试先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市南区作为青岛市幼小科学衔接示范区,始终高度重视科学衔接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实际,认真制定《青岛市市南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方案》,以“四个坚持”为基本原则,即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坚持协同推进、坚持科学管理,建立并全面运行行政推进、课程实施、教研支撑、协同共育、教师培训、专项治理、督导保障的衔接机制,实现幼小衔接“软着陆”。

行政推进,变“各自为战”为“机制融通”

为解决行政推进机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等问题,市南区成立科学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双月调度和通报制度,及时跟进指导示范园、示范校的工作进展,确保如期完成实验任务。每两月进行整体工作调度,定期通过现场会、研讨会、培训会等形式交流典型经验。依托六大学区建设,建立“一园一校”“一校多园”的科学衔接共同体和任务清单,实现区域衔接全覆盖。同时,将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推进、落实情况作为期初调研、年检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幼儿园、小学高质量发展评价和区域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完善“专家指导—示范先行—共研共进”机制。特邀齐鲁名校长,省百名优秀园长作为特聘专家,成立“幼小初”科学衔接研究指导团队。组建14个单位作为幼小衔接协作体,9组18个幼儿园、学校作为示范园、示范校,在难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了4处幼小科学衔接活动室,探索科学衔接新路径。积极承办市级幼小衔接课程推进会和民办园幼小科学衔接研讨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篇案例被纳入山东省幼小科学衔接优秀案例汇编,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

教研联动,变“单枪匹马”为“并驾齐驱”

为解决区域教研联动机制不完善、深层次幼小双向互动不充分的问题,教研员每周深入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区域教研,同时,指导园本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初小幼科学衔接”研讨会和“同课异构”“一课多研”教学观摩与评析活动。每月采用主题教研、联合备课、教学展示、集中评课、课题合作等方式,深度分析不同学段幼儿发展规律及课程、教学、作息等差异,明确衔接重点。积极探索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研发了“入学准备”“入学适应”教育实施指南,逐步构建12年一贯式衔接模式。

依托市级、区级幼小衔接指导专家引领,将科学衔接专题纳入区级教师培训计划,量身制定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区域落实幼小学段教师一贯式研训机制,创新双向实践、角色换位体验培训模式。以学区为单位,每年对所有担任一年级教学的学科教师和幼儿园大班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引领其明晰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任务与要求,掌握有效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幼小衔接真正落地落实。

双向衔接,变“课程衔接”为“游戏融合”

《指导意见》让我们明晰:幼小衔接应该常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而非以额外的“衔接课程”去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负担。市南区各幼儿园以培养有准备的幼儿和家长为核心,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将入学准备各方面内容系统性融合在三年保教和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同时,作为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创造性将“慧玩空间”游戏特色与科学衔接有机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入学准备各方面的核心要素;策略性组织小组式、探究式、体验式活动,有效防止了把小学环境、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铸融游戏精神的幼小衔接,绝不仅仅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游戏活动,而是应将游戏精神的视野扩大,投射到小学学段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教师将教学目标渗透在游戏与生活的全过程中,引导幼儿表达、讨论、反思、梳理从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同时,区域鼓励并指导幼儿园设计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衔接活动或园本主题课程,引导幼儿通过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习得探究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和快乐,培养好奇、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例如市南区实验幼儿园与新昌路小学构架的桥梁课程,就是基于双向调研的基础上,变课程资源为游戏资源,让幼小衔接成为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

减缓坡度,变“入学适应”为“科学衔接”

为尽量不占用小学课时,有效完成课标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市南区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开学后前两周打破学科壁垒,将课程设定为过渡性活动课程,探索实施全学科融合衔接教育,从“课程探索、兴趣激发、习惯培养”三个方面,合理安排内容梯度,打造“一校一案、一校一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青岛太平路小学的“悦动·入学课程”是以深度研究一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大胆整合创生并研发了“我是一条安静的鱼”“我的朋友多”“一颗鸡蛋的旅行”等五个主题课程,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零起点”教学纳入区、校两级教学计划,通过“慢速度、缓坡度、降难度”策略,确保教学安排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应教尽教;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鼓励小学教师适当延续幼儿教师的教学和肢体语言,允许学生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与同伴分享,增强心理安全感。灵活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重视差异化发展和个别化指导,确保所有学生不掉队。学校管理层建立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等检查指导制度,落实“零起点”教学常态机制,确保教学进度与质量。

多方协同,变“单一衔接”为“全环境育人”

为解决家校(园)社共育不够科学,宣传覆盖面不够广泛、校外机构治理不够深入等问题,市南区在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编写了《市南区科学衔接家庭教育实施指南》,为家长提供适合家庭环境的科学衔接游戏指导。借助“主题述职”“座谈沙龙”“线上交流”等方式展示幼儿园及小学在推进科学幼小衔接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成效,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讨论,指导家长做好儿童入学前暑假期间的活动安排,积极通过家长开放日、“三长”见面会、学区恳谈会、校长会客厅等沟通渠道,宣传普及教育知识,解答家长疑虑,共商教育策略,共助儿童成长。

组织区内名师,在新生入学服务指南中编印了科学衔接指南,家长可以登录“爱山东·青e办”或者“时尚市南”APP观看市南区幼小衔接家庭指导课程。加强“智慧教育+科学衔接”建设与深度融合,借助“优秀课例”“空中课堂”“微课展示”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衔接理念,促进其育人方式转变;借助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特别企划了4期“幼小衔接看市南”和4期“科学衔接,悦向未来”专题节目,不断扩大衔接宣传覆盖面。

充分发挥办园、办学行为督导、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作用,将幼小科学衔接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中,不断规范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行为。向社会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建立常态化监督举报制度,形成大班出现幼儿流失至校外机构闭环反馈机制,营造良好衔接生态。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治理力度,不断规范办学和办园行为。

市南区着力打造市级幼小衔接实验区,通过延长衔接时间轴、优化教研路线图、传好幼小接力棒、构建育人新生态等策略,纵深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入学适应教育,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且可复制、可推广的幼小衔接“市南经验”,让幼小科学衔接坡度更舒适、梯度更合理、速度更适宜,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美好蓝图浸染一抹靓丽的市南色彩。(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杨海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