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说,她的女上司最近总是针对她:
“我已经很努力地工作了,可领导还是挑毛病,各种不满意;
领导在工作群里发消息,那么多人没有回复,可领导却只当面说了我;
我在微信里跟她请假,可她一直没回复我,是不是不想给我假啊;
一定是那天在电梯里看见他,我没跟她打招呼,她在找我的茬儿……
唉,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心情遭透了……”
听着朋友的诉说,我觉得她正在经历着严重的精神内耗。
所谓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
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02.
精神内耗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会因个人情况、所处环境不同等而有所差别。长期内耗会让人自觉疲惫,进而影响个人情绪,降低信心,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若发现自身有以下几种现象,需警惕精神内耗的发生。
1、心理疲惫:因精神内耗会不停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消耗过多,会使人处于心理疲惫状态;
2、过度担忧、犹豫不决:精神内耗者往往会事情开始时过度担忧结果的好坏,在心理进行反复拉扯,并且会因为过度瞻前顾后而导致对一件事无法做决断;
3、追求完美:常对所做之事力求完美,但有时会因想法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进而出现苦恼、郁闷;
4、抑郁、焦虑:在日常中经常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对大部分事物无法提起兴趣,即使没有进行任何脑力及体力活动,也会感到疲乏;
5、睡眠质量差:由于思虑过多,经常会导致失眠,进而引起睡眠不足、头晕等症状;
6、精神敏感、不自信:精神内耗者往往十分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他人不经意的表情、语气变化,也会使其苦恼不已。并且自信心缺乏,不能接纳自身的缺点,常常自我怀疑;
7、迷茫:精神内耗者常对未来感到迷茫,人生没有确切的方向,也经常因此烦恼。即使暂时找到明确的方向,也会因思虑过多而长久不能真正付诸行动。
如果自身存在精神内耗的表现,若症状轻微,建议日常中尽量避免讨好、完美主义、幻想等方面,逐渐改善精神内耗。若症状较为严重,可前往医院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避免精神内耗进展为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患。
03.
精神内耗,其实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是负面的认知,二是负面的情绪。负面认知和负面情绪会互相影响。
其实,很多的精神内耗完全是当事人自身的主观臆想,也就是庸人自扰。如果我们能逆向思维一下,很多负面情绪也就不会产生了。
比如,朋友觉得领导是有意挑毛病,其实这是领导的职责使然,或者她就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再说,对工作本来就应该认真负责,有领导监督,既能让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快的进步。这有什么不好呢?
比如,别人没有回复短信,未必是有意为之,很有可能是没有看到,或者是有急事没来得及回复。遇到这种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如果事情紧急,就打电话或者直接找到本人当面说清,如果不急,那就静等对方回复就好了。
再比如,怀疑别人针对自己,如果对方是个大格局的人,那么他基本上不会,也不屑于这么做,如果对方真的就是个心眼小的人,那就更没必要和他较真。
一个人对自己负面评价多了,整体的情绪都偏负面,这时候如果有一件小事没做好,就很容易产生“都是我太差了,所以没做好”这样的负面认知。可以说是进入了“负向循环”。
没有积极的想法和情绪,就难以采取积极的行动。
没有积极的行动,就很难产生积极的结果。
没有积极的结果,会使本就对自己评价不高的人,更难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
所以精神内耗时,我们就像卷进了一个漩涡一样,很累,但却走出不来。
04.
那么,如何能尽快走出精神内耗的漩涡?
你可以逼自己去做事、去运动、去培养爱好。但是这种方式,很难一直有效,对于内耗者来说,很可能因为用力过猛而缺乏后劲,坚持不了多久就再次颓废。就像节食减肥一样,就算一开始瘦了,也很容易反弹。
走出内耗的第一步,就是“和人交流”。这种方式不需要太用力,也不会反弹。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改变“负面认知”开始,改变你的“负面情绪”,从而完全打破“负向循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内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在自己稠密的思想之中,给自己裹上了厚厚的茧,看不见周围的人、事、物、景。和人交流,就是从稠密的思想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当你走出来,接触到别人的思想,你就会发现,“哇,原来这件事还可以这么想。我之前的认知,好像也不是那么准确。”
当认知发生改变,情绪随之也会改变,行动也会不一样了。(阿慧)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