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富了不忘乡亲 “育种大王”返乡当村官


余光中的《乡愁》感动过无数人,乡愁除了乡土情怀的执念外,也让很多成功人士寄予了家国情怀,成为反哺家乡的巨大动力。50岁的胶州市胶北街道办事处邰家村村民王奕洪,年轻时专注蔬菜新品种的育种研发,成为远近闻名的“育种大王”。创业成功后的他选择返乡当起了“村官”,用实际行动反哺乡亲。其中,带领村民创立的胶州市丰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类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600多亩土地成方连片,建成了集种、养、加、销在内的一体化示范区,搭建起了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产品营销等多个自有平台,实现了农民组织化、土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党建带社建、集体与群众双增收的新路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人心,合作社的远景规划也更加诱人。今年,合作社将推进实施“两大项目、两大工程”:实施冷链物流项目,投资660万元建设总容量2000吨的恒温保鲜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600万元新上果品、蔬菜、面食加工包装流水线,延长产业链条;实施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投资400万元开展8000米水系治理,实现园区内节水灌溉管网全覆盖;实施电商服务中心工程,投资400万元建设农产品展示和电商服务中心,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引进更多电商入驻服务中心,实现产销更加有效的对接。

未来5年,合作社还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办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专家工作站平台提升拓展等领域再推新举措:全力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实现全村1900亩土地分期流转,合作社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助力邰家村高质量建成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新乡村。

国家信誉骨干企业、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山东省乡村之星、三次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0年来,位于胶州胶北街道办的东茂蔬菜研究所获得多项殊荣,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创始人王奕洪。2017年,尽管头顶很多“荣誉的光环”,事业有成的他背起行囊再出发,选择返乡担任邰家村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反哺乡亲。眼下,他带领村民成立了胶州市丰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折资)入股+资金入股”形式,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为邰家村规划出一条奔小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业

育种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2000年12月,王奕洪创立胶州市东茂蔬菜研究所,主要从事大白菜、不结球白菜、萝卜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自2002年开始,王奕洪便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油菜种子的培育。最初他高价从外地买回洋种子用于分离材料。杂交种子的选育犹如大海捞针,工序极其繁琐。一年、两年、三年……分离出的材料不是稳定性不行,就是亲和指数不够。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没有放弃,白天蹲在地里查看种子,晚上钻研育种。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他们终于分离出可用材料。经过组培杂交、田间对比实验、大田繁种、小面积试种等,2008年,“胶蔬靓冠”面世,一举打破了洋种子的市场垄断。

研究所坚持自主创新,秉承科技先行,加强种子研究和科技研发,新品种、新成果陆续结出硕果,先后有“胶蔬秋季王”、“胶蔬夏五号”、“靓根CR1”三个大白菜新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2012年至今获得农业部颁发大白菜品种登记证书52个,获得了品种知识产权。主持研究的“不结球白菜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评为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所为胶州大白菜协会提供大白菜种子研究、技术服务和种子繁育,育成的胶州大白菜指定品种“胶蔬秋季王”年销售量达到15万公斤,年推广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市场占有率在同类品种中排第一位,以其优良的品质,为胶州大白菜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胶州大白菜驰名商标的荣获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20年的发展,东茂蔬菜研究所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形成了集科研、生产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品种引育试验场、原种繁育田500亩,建成企业种子资源库,收集、培育大白菜育种材料580多份,建立新品种展示与示范基地500亩,建成优质杂交大白菜、油菜、萝卜、黄瓜种子生产基地6000余亩,年产大白菜、油菜等各类蔬菜种子50万公斤以上,在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营销网络,仅市、县级以上代理客户近百户,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创出了以“胶蔬”命名的种子品牌。

反哺

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来到邰家村看到,崭新的村委办公楼,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几名村民坐在小院门口聊天,村中大街两侧种着多种景观绿化苗木,一幅幅精美的手绘文化墙,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我回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领着乡亲们建设新农村。”王奕洪说,邰家村位于胶北街道办事处西部4.5公里处,村庄共有土地1900亩,村民220户、830人,其中党员32名、村两委干部6人。多年以来村庄无经营收入,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群众观念陈旧,百姓生产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负债100多万元。作为研究所所长,他的企业每年收益可观,在当地也算得上富裕家庭。但是为了带动村里的发展,2017年,他毅然决定回到胶北街道邰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换届之前,邰家村“两委”班子比较薄弱,村庄治理较为松散,群众意见很大,王奕洪回到邰家村后,首先把重点放在“两委”班子建设上,转变“两委”班子的思想认知和观念意识,提升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最终使村两委干部都能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把精力都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有了一支能干事的队伍,接下来王奕洪就开始为怎样能让村庄、让村民发家致富动起脑子来。产业是村庄发展、农民富裕的基础,以前邰家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经营性收入很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 王奕洪认为产业兴村、产业富民是一条好路子,决定发挥所长,于是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胶州市丰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2018年1月王奕洪领办成立了胶州市丰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

创新

实现农民和集体双增收

合作社采取“土地(折资)入股+资金入股”形式,并且给村集体预留了5%的股份,先期吸纳土地股218亩、资金股150万元,共计社员77户(人);先后建立温室大棚2个(约6000平方米),塑料大棚14个,平塘1个(约5000平方米),硬化生产道路7500平方米;种植经营榛子、无花果、冬枣和水果萝卜等。

“合作社的成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好多农户不理解、不支持,都持观望态度,就连我的妻子、家人也都提出发对意见,认为家里也不缺钱,还瞎折腾什么。但是我想的却是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作为一个村庄的带头人必须得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才行。”王奕洪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做思想工作,挨家挨户的跑,最后大家积极性越来越高,纷纷入股参加合作社。通过萝卜销售、采摘等形式,当年每股(10亩土地折资2万元或资金股2万元)实现分红2300元,其中村集体分红收入10000元,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

“产业当头,富裕落脚。”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战略定了调,王奕洪带领的“两委”班子确定把发展现代农业做为促进全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有效整合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富裕两大目标,面向市场经济,以科技为支撑,以特色种植优势资源为基础,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培育基地,突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坚实基础。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吸纳农户以土地(折资)或资金形式入股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切实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此推动村庄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记者手记:

致富路越走越开阔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靠‘领头羊’。”在王奕洪带领下,合作社一年比一年红火,村民每年都有收入盈余,村民的账越算越明白。从一开始的劝说入股,到现在村民们争抢着入股;从第一期218亩的土地流转,到现在邰家村已经完成了近千亩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社员也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农业品种也从单一的蔬菜,到现在草莓、无花果、蓝莓、柠檬等等可采摘的大棚。红红火火的致富路在村民脚下越走越开阔……

如今的邰家村有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文化广场、健身场街、村幼儿园......邰家村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一幅美丽幸福、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铺展在世人眼前。(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记者 马丙政)

责任编辑:方茜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