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变草为“金”:青科学子高效利用秸秆,解了田头“薪”病!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9日讯   小秸秆,大难题。农忙过后,大量秸秆堆积在田间地头、屋前房后,处理成本高,产出效益低,胡乱堆放易产生安全隐患,当柴火使用还会污染环境,其综合化利用一直是困扰一些地方及种植户的田头“薪”病。

出生于农村的青岛科技大学学子候宇振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问题。上大学后,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他致力于通过专业知识解锁这一难题。在他的牵头下,由他和同学、学弟学妹组成的团队开始了“秸秆高附加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项目。2017年,在候宇振上大二时,该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年,该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使用一种特殊的化学试剂,可以将秸秆溶解再生,变身纤维素,进而用于衣物、胶囊、军工等产品的生产制造。

2020年,候宇振因该项目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仍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

7月19日,观海新闻记者致电候宇振,此时他已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该项目技术层面已经没有问题,经得起检验。如果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半年内就能实现大量转化投产。”候宇振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该项目还未大规模投产,但在课题实验及小规模转化中,该项目团队在山东省枣庄市27个村(镇)建立起秸秆收购点135个,已直接帮扶村民367户,累计增收超1000万元,带动枣庄地方经济产值近 3000万元,初步达到了“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祛除了一直困扰地方的田头“薪”病。对于各种秸秆的态度,种植农户从原先的“不敢烧”变成现在的“不舍得烧”,带动了一方乡村的增收致富。

“我们把田间废弃的‘柴’变为生活应用中的‘宝’,这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秸秆的合理利用开启了一扇新大门,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助力天蓝、水清、土净。”侯宇振说。(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责任编辑:杨海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